“鏡頭推進式”技法
展演宇宙的奧妙
□楊小龍 《宇宙的邊疆》是美國科學家、科普作家卡爾·薩根寫的一篇介紹有關宇宙的電視片解說詞,而且這篇解說詞在結構上采用了“鏡頭推進式”的技法來展演無疆宇宙的奧妙。
文章第一部分是整體介紹探索宇宙對于人類的意義及宇宙的整體情況,第二部分重點介紹宇宙中的星系及其特點,第三部分主要說明宇宙中的恒星及特點,第四部分闡述我們的星系及地球。
從說明順序上看,本文采取的是空間順序:宇宙→星系(星系群、子星系)→恒星→太陽系→行星。作者首先是把鏡頭放置在宇宙之外,將宇宙作為純客觀的說明對象來解說。隨著鏡頭的不斷推進,空間尺度由大到小,讓讀者從整體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細微。這樣順序清楚,層次分明,并符合讀者的思維習慣。
這種“鏡頭推進式”的結構安排由廣闊的宇宙,穿過無盡的空間,最終回到人類的家園,符合人類探索和發(fā)現(xiàn)的過程。同時由宇宙再反觀地球,就是人類的未來之路,說明的順序和作者的思想達到某種契合。這種“鏡頭推進式”的介紹順序,是符合宇宙演化規(guī)律的,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另外,這是電視片的解說詞,從攝影的角度來看,先整體后局部的“鏡頭推進”更便于把握,而先局部后整體,表述上容易混亂,視覺畫面也不好協(xié)調(diào)。
本文在結構上過渡自然、承接緊密,具有明顯的“鏡頭推進”的漸次移動過程。上一段在介紹某個對象的時候往往會自然牽涉并引出下一個需要介紹的對象,做到“鏡頭推進”上的天衣無縫。當然,在結構安排上,文章通過一些介紹性語句來過渡,比如“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回到了我們的后院”“我們現(xiàn)在來到我們星系的行星上”“經(jīng)過一番漫游之后,我們終于回到了我們這個弱小的淺藍色星球”等語句,不僅讓“鏡頭的推進”清楚有序,而且讓文章在表達上體現(xiàn)出多樣性,使文章結構更為嚴謹,層次更為清晰,也讓讀者明白“鏡頭推進”的指向,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結構層次。
文章在結構安排上還有一個突出特點,那就是加入了大量的議論與抒情,讓文章在結構上搖曳多姿、靈活多變,使介紹更具科學意蘊和人文內(nèi)涵。作者在抒發(fā)了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同時,給讀者傳達了人類對宇宙的主觀認識和人類探索宇宙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