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奧運當歷史回顧,它是這樣的:不堪回首的“前傳”,大喜大痛的八十年代,波瀾不驚的九十年代,爆發(fā)性的二十一世紀零年代。
傳統(tǒng)上,中國人把奧運會當做競技體育的最高形式,奧運甚至和國運產(chǎn)生直接關(guān)聯(lián)。是的,我們的確從劉長春的萬難赴賽、許海峰零的突破、北京奧運會的盛大無比,找到一條與中國社會相對應(yīng)的線索。
這條線索上,也拴著體壇傳媒集團及《全體育》。奧運正是我們的催生婆。
1988年,體壇傳媒的旗艦《體壇周報》,在漢城奧運會的熱潮中誕生于長沙,其“更新、更深、更精”的辦報宗旨,正是脫胎于“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格言。之后,歷經(jīng)巴塞羅那、亞特蘭大、悉尼、雅典和北京奧運會,體壇傳媒業(yè)已成為國內(nèi)體育傳媒巨擘。而作為其中一分子的《全體育》,更是應(yīng)奧運而生,自2003年5月創(chuàng)刊以來,一直以奧運報道為己任,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綜合體育雜志。
2004年初試身手,2008年跨越巔峰,2012年呢?這是我們跟中國奧運軍團共同的課題。
競技體育從來沒有,未來也絕不可能有最終的勝利者,因為比賽本無窮期,終點即是起點。比一城一地得失更有價值的是繼續(xù)戰(zhàn)斗下去。其中蘊含著對生命終極意義的追問。
人為什么登山?因為山在那里。每次攀登,哪怕是沿著同一條路,都能看到不同的風景,有不同的人生感悟。以此,與中國奧運軍團共勉。
事實上,從3月刊開始,我們就開設(shè)了專門的奧運版塊,進行攀登前的熱身。巔峰期,7月,增刊1期;8月增刊2期;9月,增刊1期。
在電視、網(wǎng)絡(luò)、報紙的密集轟炸下,留給雜志的奧運報道空間雖然很小,但一樣可以玩出精彩。雜志的氣味,無可替代。
我們準備好了。我確信,我們的第三次,將是神奇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