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文:1991年被評為全國模范教師并被授予國家級“人民教師”獎章。1992年被評為上海市特級教師?,F(xiàn)為復旦大學附中特級教師,華東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兼職教授。已發(fā)表文學作品1000萬字左右。
蘇軾的《超然臺記》是圍繞著“超然”二字展現(xiàn)其思路、完成主題的。雖然“超然”其名在后,“超然”其行在前,現(xiàn)在按照點睛之筆,尋畫龍之全程,亦可“處處志之”,別有意趣。
文章第一段便泛論超然之樂:凡物只要可觀,便有可樂。這樣便為有可樂開辟了無限廣闊的源泉——哪個物不能可觀呢?所以推衍出“安往而不樂”這個總綱。同時,這里也不著痕跡地提出了凡物可觀到凡物可樂的條件,如同餔糟啜醨皆可以醉,必須以“不求好酒”為條件,果蔬草木皆可以飽,必須以“不嫌淡飯”為前提。以此類推,蘇軾的淡泊自適、隨遇而安的生活態(tài)度便是開宗明義的后盾。
但是,這個后盾作者認為必須以議論出之,以便讓后面的記敘來證明它的正確;或者反過來,按生活到寫作的次序,從記敘的內(nèi)容得出議論的結(jié)果。所以,問題不在于誰先寫誰后寫,關(guān)鍵是議論必須真知灼見,行為便別出心裁了。
所以,第二段便從是超然物外還是囿與物內(nèi)兩方面來論述物我關(guān)系的真諦所在:人之物欲無窮,而物之可以滿足欲望的卻有限,這就構(gòu)成一對矛盾;如果囿于物內(nèi),所見高大者無非宇宙間的一個小物,于是美好與丑惡的判別莫衷一是,選取與舍棄的選擇舉棋不定,結(jié)果是心為物役,心為形役,既為物所蔽,乃辭福而求禍;如果超于物外,就不為一物障目,反而游目騁懷,極視聽之娛,轉(zhuǎn)禍為福,良可樂也?!谶@里,作者以觀賞物外之美為人生的價值觀,以任何景物的存在、修葺與構(gòu)筑為自我教育、修養(yǎng)與慰藉之所在,實際上是寬廣的襟懷與豁達的人生觀使然。以此引領下文密州知州任內(nèi)的見聞和作為,并以彼證此,是全文虛實相間,合而為一。
第三段敘述自己到密州后的生活情況,實際上是從上文抽象的認識論進入具體的方法論,雖然互為表里,畢竟有所偏重,從而使我們在矚目作者行動之余再悟得他的處世哲學:要釋舟楫之安而服車馬之勞嗎?他卻見舊圖新,頓生伐木修葺之趣;要去雕墻之美而蔽采椽之居嗎?他卻登臺環(huán)顧,寄托放意肆志之情;要背湖山之觀而適桑麻之野嗎?他卻結(jié)伴共享,慨嘆流風傳俗之淳。并且從中引發(fā)出許多古人,盧傲、姜太公、齊桓公、韓信等等,或仕或隱,或成或敗,到頭來一樣空留勝跡,供人憑吊。在這里,以彼襯己,或以己度彼;以今思古,或以古喻今??倸w超然物外,似乎自古皆然。
然而在文章中“超然”二字的應聲而出,尚須等待蘇轍來作最后的點睛之筆。這種知人之論,深得乃兄之心,正如“人生得一知己已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又是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