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遇見誰會有怎樣的對白,
我等的人他在多遠的未來。
——題記
準高三是個什么樣的概念。不得而知。
我透過教室蒙滿塵的紗窗,望向窗外那些一夜間郁郁蔥蔥的樹,腦袋里只出現了一個詞,蒼翠如水。然后眼睛里慢慢堆積起了厚重的液體——我沒敢讓它流出來。
因為我害怕眼淚落的那一瞬間,忍耐會被驚醒。
一個月前我忽然意識到原來我已經念高二了,揮霍掉了一年半的時光之后,像有一個巨大的黑色漩渦拉扯著你,無力掙扎,我在初夏捂著厚重的衣衫,企圖從一個封鎖的世界里回憶一點學過的知識,但我失敗了。
忽然間完全消失了的存在感。重心不穩(wěn),走路搖晃,不愛說話,還有深重的失眠。我害怕了,似乎從大把脫落的頭發(fā)里看到了消磨掉的未來。
那一日從某本頁角泛黃的摘記本中找到一句話:如果我們有天泯滅在人潮中,庸碌一生,那是因為我們沒有努力活得豐盛。
要有最樸素的生活,與最遙遠的夢想。
一年零一個月之后,會怎樣呢·
我站在哪里·我會去哪里·
也許拿著成績單在明媚的陽光下放肆的大笑,也許縮在空洞的屋子里號啕大哭,蒼白的準備復讀。
我究竟能讀哪個大學,長成一個什么樣的人·
那一瞬間我蹲在地上在凜冽的樹影里號啕大哭,大米站在一旁不知所措,她一直都是個理智的女子,這時卻站在角落里不語,等我哭夠了站起來時雙腿麻木,她用力抱住有些恍惚的我,脖子上的鎖硌得我生疼,她把臉埋進我的頭發(fā)里,輕輕地說了一句:“別怕,因為我們都一樣?!?/p>
我們都一樣。
準高三。要努力。拼未來。在很晚很晚的高二下學期才猛然驚醒。
周末的時候跑了很遠回過去的住處,去找初中的課本給學妹,公交車吱呀的搖晃著路途中我無限的心酸,下車的時候又繞了幾條曲折往復的小路才找到那扇破舊的紅色木門。
是有多久沒住了呢,快忘記了。門上的紅色木漆已漸漸剝落,生生露出了木頭本真的紋理,因潮濕而霉斑分散在門上,侵蝕了這承載了我多少童年歡樂的木門,推門進去,院子里已是一片敗落,只有那棵榕樹還自顧自的繁茂的生長著,“希望次次都考一百分”“媽媽永遠年輕”“好好學習考大學”,我看著這些幼稚的語句忍不住紅了眼眶,從后門出去面對著一片綠色的麥田時,還是落了淚,真不明白自己怎么這么矯情了,輕易地就落淚。
至少我知道我想要什么了。
多不愿意也要承認,人和人終是有區(qū)別的,有些人的起點可能是另一些人一生努力的終點,所以才要付出更多去贏一個好的未來。
“已經到來的高二,即將到來的高三,那些曾經傳說中無數次出現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片段,來回出現在腦海里轟轟烈烈的作響”。
“畢業(yè)是一窗玻璃,我們要撞碎,然后擦著凜冽的碎片走過去,血肉模糊的開始一個完全不同的人生”。
“青春的意義決不在于這煉獄般的高三,卻一定需要這煉獄般的高三來鍛造,并借此加以最深刻的闡釋,如同一把鋒利的劍,唯有最滾燙的爐溫和最慘烈的碎火才能鑄就”。
我固執(zhí)的把孫燕姿《遇見》里的這兩句歌詞當作了這篇文的題記,因為我始終相信,即使夢的路口有點窄,我終會以最驕傲的姿態(tài)找尋。
請讓我祈求哆啦A夢的保佑,用蠟筆小新最無恥的大笑來激勵自己,并且繼承發(fā)揚灰太狼精神,勇敢而堅定地說一句——
我準備好了!
(10級1班)
【點評】
準高三,一段通向高三的橋梁,一個橫亙在現在與未來、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屏障。成長之痛總要在一些關鍵的拐角提醒我們,高三已不只是求學的必經階段,也是成長的鮮明符號,而準高三正是這樣一個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節(jié)點。成長過程的感悟,其意義遠甚于高三這個符號本身。面對未來,有過躊躇,有過疑惑,甚至有過恐懼,但仍然勇敢堅定,努力活得豐盛,過樸素的生活,心懷最遙遠的夢想,堅守自我,決不迷失,這樣的感悟十分可貴。作者用委婉細膩、富有質感的文字,為我們描畫出一顆敏感深情的心靈走向堅強獨立的軌跡,從而提醒自己:調整心態(tài),迎接高三,就是迎接未來!
(胡愛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