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藥之中,菖蒲絕對是偶像派。
辛、溫,通九竅、明耳目、開心孔、補五臟……《本草綱目》中,菖蒲占了很大的篇幅,被分門別類做了詳實的介紹。
嚴格地說,菖蒲可分為三種,但無論是毛莨科的節(jié)菖蒲,還是天南星科的石菖蒲、水菖蒲,皆具有香氣,叢葉翠綠,葉形似劍,或端莊秀麗,或風流俊逸。至夏則抽梗于葉中,花抱梗端,如武士捧杵,鄉(xiāng)下人謂之蒲槌、蒲棒。菖蒲的花蕊叫做蒲黃,細若金粉,欲開時取出入藥,味甘平,歸肝、心包經(jīng),可止血、化瘀、通淋。
菖蒲全身皆可入藥,是一種有毒的植物,根莖毒性較大。八九月間采挖,能辟穢開竅,口服多量時會產生強烈的幻視。印象之中,菖蒲幾乎從不躲在藥店的深閨里,總是直接走入民間。菖蒲救治的,往往是耳不聰目不明的病,是猶移麻痹的病,是愚昧糊涂的病,是煩惱健忘的病,是陰邪入侵正氣不足的病,是欲壑大開貪婪猥瑣的病……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菖蒲是防疫驅邪的靈草,也是人們精神與節(jié)操的依托。一直以來,菖蒲都與人民心心相依,浣花洗劍,把歡愛與相思、正義與豪情,把生命的詩意一縷縷地挑亮。
菖蒲受到歷代文人雅士的喜愛,更與蘭花、水仙、菊花并稱為“花草四雅”,因菖蒲耐苦寒、安淡泊,而高居‘四雅’,之首。遠在堯時菖蒲就受到人們的尊崇,有典術云:“堯時天降精于庭為韭,感百陰之氣為菖蒲,故日:堯韭?!狈绞縿t稱菖蒲為水劍,葉形相近也。菖蒲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據(jù)說,這天降的神草生于四月十四日,這是迄今為止唯一有生日的植物。有了生日,也便有了性靈,有了靈魂,可以與人類的精神世界息息相通。每年的四月十四日,有心人便會修剪菖蒲的根莖,把它供養(yǎng)在庭前案上。菖蒲則青翠易生,尤堪清目。
《詩經(jīng)》時代,“蒲”是作為燦爛的懷人的背景出現(xiàn)的,“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詩經(jīng)·國風·澤陂》)衣香鬢影的女子臨水而立,蒲香杳杳,荷葉田田,煙渚上,望不見那弄篙蕩舟的少年郎——沒有一種草藥,可以治愈小女子鋪天蓋地的細碎相思。在《詩經(jīng)》中,菖蒲屬于婉約派。
《說文新附·鈕氏新附考》中有解釋說:“蓀”也做“荃”,時人把水菖蒲稱為“溪蓀”。由此可以推斷,這世界如果有一種草可以堪比帝王,那就是菖蒲。屈原多么希望楚王可以類比荃蓀,大興楚國,拳拳赤子之心可謂殷殷,耿耿報國之志可謂切切。無奈楚王昏庸,積疴難愈,屈原只能投身汨羅,以死明志。顏延年祭屈原文云:“比物荃蓀,連類龍鸞。聲溢金石,志華日月?!薄凇冻o》中,高潔傲岸的菖蒲卻只能“質本潔來還潔去”,讓人不免有了“壯士斷腕,英雄自戕”的悲涼。
時至今日,菖蒲仍然靜靜地守在溫暖的岸灘,守在民間。作為五瑞之首,端午這天,人們紛紛采摘菖蒲,或剪做人形,或剪成劍狀,懸于門戶中央,同時懸掛艾草、柳枝等,以此辟邪驅鬼,攘除災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