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模擬到數字,從固定到可移動,新型的信息存儲介質不僅保存的信息越來越多,存儲和讀取的速度越來越快,而且使用方式也越來越簡單。
人類如何將知識保存下來呢?例如在石器時代時,人們將知識“雕刻”在山洞中的墻壁上,從而永久地保留下來,供人查看、學習。其實,現在的各種存儲介質所起到的作用與之相同。只是我們的信息,如節(jié)假日里拍攝的照片、視頻不再刻到石頭上,而是保存到存儲卡上,并上傳到社交網絡上與好友分享。
早在公元1725年,法國紡織機械工 Basile Bouchon依據編織圖案在紙帶上打出一排排小孔,使編織針自動按照預先設計的圖案去進行編織。其實,Basile Bouchon完成了將“編織指令”記錄在紙帶上的任務。到了1890年,Herman Hollerith(赫爾曼·霍爾瑞斯)根據織布機的原理發(fā)明了更好的記錄工具——穿孔卡片和可以自動統(tǒng)計數據的制表機,并且在多次美國全國人口普查中得以運用。他把所有的調查項目依次排列在一張卡片上,例如穿孔卡片的“性別”欄目下有“男”和“女”兩個選項,然后統(tǒng)計員根據調查結果在相應項目的位置上打孔,最后使用霍爾瑞斯發(fā)明的制表機完成自動統(tǒng)計。
技術的飛躍:從模擬到數字
1950年到1970年之間,計算機漸漸代替了制表機完成大量數據的計算和統(tǒng)計工作,磁性介質代替了穿孔紙帶和穿孔卡片用來存儲數據。磁性介質根據磁粉層上磁微粒的不同排列狀態(tài)來表示數據“0”和“1”,而磁頭則用于讀取和寫入這些數據。不過,與盤式磁帶和盒式磁帶不同的是,硬盤的磁頭并不與盤片直接接觸,而是懸在離盤面數據區(qū)0.2μm~0.5μm的區(qū)域中,既不與盤面接觸造成磨損,又能很好地讀取數據。寫入數據時,磁頭上調制好的信號會改變磁粉顆粒的磁化狀態(tài);讀取數據時,磁頭將磁化信息轉化為電信號。磁頭的工作原理:利用特殊材料的電阻值會隨著磁場變化的現象來讀寫盤片上的數據,磁頭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硬盤盤片的存儲密度。1988年,法國和德國兩位科學家發(fā)現的巨磁電阻效應已經成為現代硬盤的基本原理,巨磁阻磁頭(Giant Magneto Resisive)比傳統(tǒng)的磁阻磁頭(Magneto Resisive)更為敏感,其磁場變化引起的電阻值變化更大,從而實現更高的存儲密度。
硬盤存儲為數據的統(tǒng)計和計算帶來了巨大的方便,它解決了穿孔卡片只能線性存儲和讀取數據的缺陷,通過將存儲區(qū)域劃分為磁道、柱面、扇區(qū)和簇,使計算機只需要知道文件的地址和大小就可以方便地調用。
新技術:更小、更快、更便攜
1969年,IBM發(fā)明的軟盤是第一個被廣泛使用的便攜式數據存儲介質,它采用了磁存儲技術,像硬盤一樣對數據所在的磁道和扇區(qū)進行編址。現在,閃存技術發(fā)展勢頭非常迅猛,未來將會接替磁存儲介質成為主流。我們需要足夠便攜、穩(wěn)定和抗震的存儲介質來保存音樂、電影和文檔等數據,符合這些條件的USB閃存盤、SSD和SD卡正在向價格更便宜、速度更快、容量更大的方向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