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HIP12周年慶這一時刻,時尚科技特意精選了12種重要的IT產品或技術介紹給各位讀者。如果沒有它們,我們的生活將大不相同。
in IT live
在2000年什么IT產品流行?剛剛出現不久的4096色諾基亞T68彩屏手機、8MB的朗科U盤、重達3kg的東芝Satellite系列筆記本電腦、索尼MDR-N1型MD機,似乎就是筆者能夠回憶起來的自己當時所有的IT家當,當然,還包括那套僅僅顯示器就重達25kg的大臺式機。那個時代我們出行靠地圖、上網靠撥號、到郵局發(fā)包裹、查文獻靠紙質的文摘……如果那時的我們能夠穿越時空12年來到現代,恐怕也會感到目眩神迷,因為IT技術的進步改變了我們這個時代。在我們這個時代,信息可以靠140字的微博和最新的照片分享,視頻在光纖化和無線化的互聯(lián)網上迅速傳播,我們看3D電影、看高清大屏、用著幾乎無所不能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買到世界各地的東西……在CHIP的12歲生日之際,讓我們一起回憶IT技術或產品進步的步伐,看看它們到底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1綠色IT
我們把綠色IT排在改變生活的12種IT技術之首,是因為綠色關系著人類的未來,也關系著整個地球的未來。在CHIP《新電腦》剛剛誕生的2000年,發(fā)達國家向發(fā)展中國家輸出電子垃圾已經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全球性問題,而中國則是各類洋垃圾的最大進口國。在廣東的貴嶼鎮(zhèn),幾乎每個人都以電子垃圾為生。原始的拆解和回收方式,嚴重地損害著當地環(huán)境和人的健康。與此同時,含溴代物和多聯(lián)苯的集成電路板、含鉛的焊錫、含汞的燈管正源源不斷地從生產線上走向千家萬戶;含六價鉻和各類有害物質的電子工業(yè)廢水、廢氣和廢渣通常也難以得到妥善的處理。甚至大多數人也并未意識到自己的責任:我們會把廢舊電子產品賣給流動小販,也對二手洋垃圾大屏顯示器趨之若鶩……
但是慢慢地,在科學家、政府、廠商、用戶和媒體的互動之中,綠色IT和綠色生活逐漸深入人心。在國家層面,我國和世界其他國家先后簽署了多項國際公約,頒布了多項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強制廠商采用綠色IT材料,以逐漸替換有毒有害材質;打擊洋電子垃圾的非法進口和處理;建立通暢的回收和以舊換新渠道,鼓勵用戶通過正當渠道處理廢舊電器。在廠商層面,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則研制了無溴阻燃材料、無鉛焊錫材料等,并在2005~2008年間一舉完成了主要電子工業(yè)材料的無害化;處理器生產商也在這些年終于放棄了頻率大戰(zhàn),重新理智地把能效比放在第一位;大型數據中心合理利用氣溫和水冷節(jié)約能源。在媒體層面,CHIP《新電腦》也從2008年開始設立了“綠色科技”專欄,不遺余力地宣傳綠色IT和綠色科技,與其他媒體界同仁一起為綠色IT的普及貢獻了自己的綿薄之力。
事物的發(fā)展總是曲折的,在綠色IT實現的道路上也有過陣痛。比如5年前著名的“顯卡門”事件,就是因為英偉達(NVIDIA)顯示芯片所用的綠色替代材料耐高溫品質不過關引起的;一些廠商也會抱怨無鉛焊錫熔點較高,需要投入資金采購新設備;很多用戶開始并不習慣以舊換新的購買方式等等。但時至今日,綠色IT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IT業(yè)向綠色的轉型也已經基本完成;市場上出售的所有產品都貼上了各類環(huán)保認證標志,很多用戶在采購家電和IT產品時,非常重視能耗等級、輻射大小等綠色參數并積極參加以舊換新……這一切都令人欣慰。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IT業(yè)也會越來越綠色。
2智能手機和3G網絡
12年前的地鐵車廂中,乘客靠什么打發(fā)無聊的時光?一般是靠報紙、雜志或教科書打發(fā)時間。而現在的地鐵車廂中,稍微年輕一點的乘客幾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或閱讀小說、或玩游戲、或使用3G網絡無線上網。智能手機和3G網絡的大發(fā)展,讓我們的休閑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12年來,手機的智能化浪潮正席卷全球的每一個角落。而僅僅在四五年前,智能手機的用戶還非常之少——當時的智能手機與現在智能手機也有著天壤之別:當時大部分智能手機的樣子依然與傳統(tǒng)的按鍵手機相差無幾,只是屏幕略大;只有少部分智能手機采用觸控方式。它們使用的操作系統(tǒng)大部分是Symbian、PlamOS,還有一部分是Windows Mobile,剩下的市場則由形形色色的操作系統(tǒng)瓜分,應用軟件數量和質量也遠不能與現在相提并論。2007年1月,蘋果iPhone的出現重新定義了智能手機。它出色的性能、豐富的應用軟件、方便的操控方式都是劃時代的。以它為代表的“第二代”智能手機掀起的滔天巨浪成就了一大批弄潮兒。除了蘋果以及它旗下的iPhone系列手機和iOS操作系統(tǒng)之外,還有大名鼎鼎的ARM處理器,幾乎所有的智能手機都是ARM心臟,就連英特爾也奈何它不得;Google和Andriod操作系統(tǒng),團結了不甘向蘋果投降的廠商,如三星、索尼、LG、HTC等都團結在它的旗下。有成功者當然也有失意者:在iPhone出現后的第五個年頭,GSM和早期智能手機時代的大佬諾基亞已經不復往日風光,甚至出現破產倒閉的傳言。在此之前,愛立信手機早已被索尼并購,摩托羅拉移動則賣給了蘋果的對手Google——昔日的3大手機制造商的現狀令人唏噓不已。自然,失意者中還包括屢失良機的微軟和屢敗屢戰(zhàn)的英特爾這兩個業(yè)界巨鱷。
智能手機的蓬勃發(fā)展離不開各類硬件的進步,更離不開3G網絡。3G網絡可以達到數MB/s的實際上網速度,這使得智能手機能夠運行大量基于網絡的應用。比如著名的Siri,可以令iPhone 4S變身為一臺智能化機器人,通過語音識別用戶的需求,并通過3G網絡調用蘋果的各類后臺服務器執(zhí)行相應的智能搜索,并把結果反饋給用戶。借助3G網絡我們現在還可以把手機拍攝的照片和視頻第一時間與家人和朋友分享,至于視頻聊天更是不在話下……目前,4G(LTE)網絡也已經開始在部分國家和地區(qū)部署,它的速度10倍于3G網絡,更穩(wěn)定,安全性也更高。
3平板電腦
在手機和筆記本電腦之間應該有一種設備。
在智能手機和輕薄型筆記本電腦之間也應該有一種設備。
從CHIP《新電腦》誕生之后,業(yè)界一直在重復這個話題。PDA、Tablet PC不行,掌上游戲機和電子書也不行。直到2006年3月,微軟曝光了自己的“折紙計劃”,這是一款用手指來操作的電腦,微軟稱它為UMPC。它搭載英特爾低電壓處理器和微軟自家的改良版Windows XP操作系統(tǒng)。在過去20多年里,Wintel的組合一直無往不利,不過這一次,微軟可是狠狠地栽了個大跟頭,“悲催”的使用體驗,“坑爹”的待機時間和高昂的價格讓對UMPC滿懷希望的用戶紛紛轉身離去。數年后,這些用戶等來了真命天子——2010年1月,蘋果發(fā)布了iPad,宣告了平板電腦的誕生。這款新出現的9.7英寸的小東西在出世的第80天銷量突破了300萬部,而在剛剛過去的2011年第四季度,iPad系列的銷量則超過1500萬部。除了著名的iPad外,不少廠商也推出了Android操作系統(tǒng)的平板電腦,比如亞馬遜的Kindle Fire,甚至Google都在盤算是否推出Nexus系列平板電腦。
為何如今這樣的平板電腦才會受到歡迎?首先是它良好的使用體驗。一般而言,平板電腦可以看作是不能通話的大型智能手機,二者基于同樣的操作系統(tǒng),運行同樣的軟件,只不過前者在硬件上有所增強,電池容量則有數倍增加,甚至可以待機一個月之久。不過,平板電腦更是娛樂體驗遠超智能手機的設備。多點觸控的清晰屏幕,多核ARM處理器,適當的固態(tài)存儲容量,輕盈的身材使平板電腦成為個人隨身娛樂的最佳平臺。無論是打游戲,還是欣賞高清影片,平板電腦都能帶來足夠美妙的體驗。以剛剛發(fā)布的新iPad為例,它的屏幕分辨率已經達到2048×1536(像素密度264ppi),超出絕大多數筆記本電腦。電池容量增大70%達到42.5Wh,處理器是雙Cortex A9內核,四GPU單元的A5X,也強過大多數智能手機。新iPad的售價則從3000多元人民幣起跳,這是絕大部分消費者能夠接受的價格,而其他品牌的Android平板價格甚至可以做到千元以下。除了運行《憤怒的小鳥》和《植物大戰(zhàn)僵尸》這類經典游戲外,用戶還可以把它當作黑板來寫字、當作電子書來閱讀、當作MP3和MP4來聽歌和看電影、當作筆記本電腦來編輯文檔或是上網……
4購物模式
12年前如果要購買電腦硬件,最好的辦法是用各種交通工具趕到當地的電腦城,然后選擇一些柜臺詢價,判斷是行貨還是水貨,最后選擇一家可信且價格合理的柜臺交易。在過去的12年間,網絡購物蓬勃興起,已經大大擠壓了傳統(tǒng)購物渠道的生存空間,包括第三方支付、團購、競拍、返利、比價等手段在內的一系列交易方式、數字化標簽的物流方式以及其他技術已經把網上購物變成了享受。足不出戶就可以逛遍全球相關的商店,選擇自己喜愛的產品。這些商店既包括亞馬遜、京東、新蛋等網絡經銷商,也包括百思買、梅西百貨和蘇寧等擁有大量門店的線下經銷商。只需輕輕一點鼠標,即使只買一根網線,快遞員也會在最短的時間內送過來。當然,我們還可以在網上購買餐飲和服務。網上購物已經成為大多數年輕人首選的購物方式,因為它方便、快捷,而且通常更省錢。
不過說實話,網上購物并不像描述的那樣輕松。假設我們想要購買一件Patagonia的R4抓絨衣,我們當然不會沖到專柜去。一個精明的中國消費者的購物流程應該是這樣的:首先,打開比價網站進行比價,并找到價格最低的網站。接下來,訪問返利網站并搜索一下有沒有進一步的優(yōu)惠券。然后選擇自己的尺寸,并且進入支付頁面填入折扣代碼,再輸入國際信用卡的信息和美國轉運的地址(大部分國外購物網站不能直接郵寄中國),結賬。之后在轉運網站輸入轉運指令,當收到訂購的包裹和轉運費用之后,轉運公司會把包裹送到國內。我們不厭其煩地描述如此繁瑣的海淘過程并不是鼓勵讀者去買國內專柜售價1/3的Patagonia R4抓絨衣,而是因為這一過程包含著網上購物的眾多IT技術。在我們點下鼠標的一剎那,遠端將會有多臺設備和眾多人員為我們服務。他們要幫我們搜索價格,運行結算程序,防范和監(jiān)控黑客入侵等。之后,快遞公司還要給這個包裹貼上具有唯一身份識別代碼的數字化標簽,并最終遞送到我們手中。
未來我們如何購物?一些更新的購物方式或許可以帶來一點啟發(fā)。比如智能手機可以通過拍攝商品的外觀或者二維碼來搜索商品,即使我們不知道它的名稱,也可以完成比價到購物的流程;而手機錢包等形式則可以實現非現金的快捷購買。無論如何,更方便、更快捷、更安全是未來購物的發(fā)展方向,而IT技術將在其中扮演最為關鍵的角色。
5WiFi與寬帶
12年前,我們大多數人都在使用撥號MODEM上網,此后主要網絡則經歷了512Kb/s ADSL、2Mb/s ADSL、4Mb /s ADSL的進步,到了2011年,國內大中城市已經開始應用10Mb/s 、20Mb/s光纖,盡管收費和服務依舊被用戶詬病,但速度的確得到了實際的提高。與此同時,無線局域網(WiFi)也迎來了迅猛的發(fā)展,12年前我們雖然有IEEE 802.11b,但設備價格和接入速度都不盡如人意,還有一些兼容問題。802.11g的流行極大地改變了這種狀況,隨著迅馳平臺和智能手機的發(fā)展,WiFi也開始走進各類公共場所、辦公樓以及千家萬戶。802.11g的理論連接速度可以達到54Mb/s ~108Mb/s,有效距離也可達100m,兼容性極佳。2007年下半年,802.11n(草案)產品開始替代802.11g,它的理論傳輸速率可達300Mb/s。時至今日,802.11n的最大連接速度已經可以達到600Mb/s,各類802.11n設備價格也極為低廉,家用無線路由器不過百元,無線網卡則通常只有數十元,尺寸僅有大拇指的指甲蓋大小。
寬帶網絡的出現使得視頻和大型文件的傳播變得極為方便,同時也間接促成了光存儲的消亡。10多年前我們購買光碟,而如今我們則直接下載高清電影或者在網上在線觀看各類視頻;10多年前我們購買光盤介質的軟件,如今我們則直接官方下載并購買正版授權。無線網絡則把我們從網線的末端解放出來。在家中、辦公室、機場、咖啡店隨時隨地都能夠享用高速網絡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特別是目前除了電腦之外,包括冰箱、電視、音響在內的家電,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數碼相機和攝像機、存儲卡在內的電子產品乃至汽車、手表、水/電表這類看似跟WiFi不相干的東西都具備了WiFi接入能力。作為物聯(lián)網的重要組成部分,WiFi正發(fā)揮著越來越大的影響力。
下一代WiFi技術包括802.11ac和802.11ad兩個協(xié)議,分別使用5GHz和60GHz的載波進行傳輸,可以達到Gb/s級別的傳輸速度和更遠的傳輸距離,實時播放高清視頻也不在話下,如果能夠輔以更快的家用寬帶網絡,無疑能夠給我們帶來更好的上網體驗。此外,以家庭WiFi為核心的物聯(lián)網也會給我們帶來更大的便利,我們可以用手機控制家中空調的開關,也可以在到家15min前讓咖啡機煮好香噴噴的咖啡。即使出門遠行,家中的安保系統(tǒng)也會實時發(fā)送相關信息,以確保沒有梁上君子光顧……
6高速外部接口
2000年,USB 2.0剛剛在個人電腦上出現,這是個人電腦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高速外部接口。那時候的主板背板上,密密麻麻地排列著鍵盤鼠標專用的PS/2接口、連接打印機和其他設備的并行口和串行口等等,但最能引起用戶關注的無疑是USB 2.0接口,雖然在當時能夠用到這種高速接口的設備并不多。有了它,即使是超過1GB的數據,也可以輕松地用移動硬盤拷走。12年過去了,昔日風光無限的USB 2.0已經垂垂老矣,但它依然健在。
目前個人電腦平臺上較為常見的高速接口包括USB 3.0接口、DisplayPort和HDMI接口。前者是新一代高速通用串行總線接口,理論傳輸速率可達5Gb/s(全雙工),是USB 2.0的10倍還多。隨著2011年年底英特爾的7系列芯片組通過USB-IF組織認證以及此前AMD A75/A70M芯片組通過同樣認證,USB 3.0也將接過USB 2.0接口的接力棒。另外,目前使用USB 3.0接口的設備也開始大批涌現,USB 3.0的普及大潮很快會在這一兩年間全面來臨。
不過,USB 2.0并不會很快消失,因為我們還有大量的USB 2.0設備,而芯片組集成的4個USB 3.0接口也不大夠用。DisplayPort和HDMI接口都被廣泛用于高清視頻和音頻的輸出,DisplayPort多用于電腦,HDMI多用于家電。由于DisplayPort的使用授權是免費的,而HDMI則要支付權利金,因此DisplayPort的發(fā)展前景更被看好。
此外,由英特爾開發(fā)的超高速通用接口Thunderbolt也已經實用化,蘋果和索尼都是它的客戶。Thunderbolt采用銅纜和光纖兩種介質,傳輸速率最高可達10Gb/s,英特爾計劃在2013年左右在自家平臺上普及這一技術,而在2~3年之后,現有的USB接口和Thunderbolt接口將會分別升級到25Gb/s和100Gb/s的高速。
通用化高速外部接口的出現和普及極大地方便了個人電腦平臺與其他設備之間的數據交換,通過高速接口,電腦可以連接移動硬盤和硬盤陣列來傳輸數據;可以連接平板電視和投影儀來顯示圖像;可以連接外置擴展塢來增強性能。此外,接口的集約化趨勢也使得筆記本電腦和智能手機等設備的接口種類越來越少,接口尺寸越來越小,大大利于這些設備的輕薄化。如果每天背著上班的是1kg左右的超極本,而非2.2kg的商用“大磚頭”,心情自然不同。
7固態(tài)存儲
以NAND閃存為存儲介質的IT產品,如各類存儲卡和閃存盤,在2001年并不是什么稀奇的東西,但容量太小,速度太慢成為它們普遍的問題。在過去12年間,閃存技術和主控芯片技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甚至超越了摩爾定律的局限,這使得各類存儲卡、閃存盤和固態(tài)硬盤成為我們IT產品中的常客。固態(tài)存儲擁有便攜、省電、高速、不怕震動等諸多優(yōu)點,在各類IT產品的小型化進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除了NAND閃存外,NOR閃存、RDRAM、MRAM等固態(tài)存儲器也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并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沒有它們,我們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數碼相機、數碼攝像機和輕薄型筆記本電腦都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
基于NAND閃存的存儲介質是我們接觸最多、最熱門的產品。閃存盤是我們現在最常用的移動存儲介質,它的重量僅為十余克,使用USB 3.0接口,可以輕松地把多達數十GB的數據在各類平臺之間轉移。截至2012年年初,32GB閃存盤的價格已經降到20~30美元級別,而在2000年,同樣的錢只夠買8MB的產品。
各類平板電腦則在機身內部裝備了16GB~64GB的NAND固態(tài)存儲器。用于專業(yè)單反相機的CF卡和SD卡速度則可以達到接近100MB/s的讀寫速度,甚至超過主流2.5英寸硬盤。在數碼攝像機領域,2007年之前是硬盤存儲、DV帶和光存儲型數碼攝像機的天下,使用存儲卡的機型寥寥無幾;而如今在各大網絡商城中,使用存儲卡的數碼攝相機多達上百款,數量是硬盤型數碼攝像機的十幾倍,DV帶和光存儲型的數碼攝像機則幾乎已經不見蹤影。在各類電腦平臺上,固態(tài)硬盤已經逐漸展開對傳統(tǒng)硬盤的圍剿,在英特爾于2011年提出的“Ultrabook”(超極本)筆記本電腦平臺上已經全盤采用固態(tài)硬盤,其他高端筆記本電腦產品也開始改用固態(tài)硬盤。一塊僅有餅干大小的mSATA固態(tài)硬盤容量可以達到1TB,在雙控制芯片的RAID模式下讀取速度高達1GB/s,這是傳統(tǒng)硬盤難以企及的。
目前NAND閃存工藝已經進展到20nm級別,而各類“后NAND時代”的固態(tài)存儲技術也在逐漸成熟。未來固態(tài)存儲在各類IT產品中仍將占據主流地位。臺式個人電腦是目前固態(tài)存儲尚未攻陷的最后一塊傳統(tǒng)硬盤的領地,不過固態(tài)存儲繼續(xù)沿著高速發(fā)展的道路前行的話,這一領地的最終陷落只是時間問題。
8平板顯示
盡管液晶顯示技術比CHIP《新電腦》誕生還要早幾十年,但直到2001年,我們的臺式電腦和電視依舊是CRT顯示設備的天下。從2004年開始,大屏幕液晶顯示技術逐漸成熟,短短兩三年之后,液晶顯示器和液晶電視就取代了CRT,成為市場的主流。
取得主流地位后,液晶顯示技術并未停下發(fā)展的腳步,首先是屏幕尺寸和分辨率的提升。隨著新生產線的建設,大屏液晶產品的價格將會越來越低,分辨率也逐漸提升,并逐漸將等離子顯示擠出主流市場。到2009年左右,37英寸及以上的平板電視已經實現了全高清化,而到目前,55英寸液晶電視價格已經降到7000元以下,很快60英寸及以上尺寸產品的價格也將降至很低的水平。完成全高清化進程之后,平板電視又繼續(xù)完成了3D化。液晶顯示器的發(fā)展軌跡也與平板電視類似,除了大屏化和高清化之外,還致力于提高可視角度、對比度、響應時間及降低耗電量。借助大尺寸平板顯示技術的進步,全高清設備已經走進千家萬戶,我們可以在家中輕松觀看高清3D節(jié)目,玩高清電腦游戲,而這樣的視覺體驗是CRT難以提供的。
平板顯示技術與觸控技術的結合成就了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應用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平板顯示技術同樣也致力于高清化。目前,蘋果公司已經在iPhone 4/4S和iPad3上使用超越人眼分辨能力的屏幕,不少顯示屏生產商也在醞釀將類似的屏幕供應給其他廠商。除了液晶屏之外,投入實用化的還有OLED顯示屏,其中三星的AM-OLED已經用在自家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上。OLED的優(yōu)點是色彩鮮艷,強光下可視性好,還可以薄型化和柔性化,是廣為看好的下一代顯示技術。另一個值得稱道的是用于各類電子書的電子紙顯示技術。它不需背光光源,閱讀體驗類似紙質媒體,而且這類產品成本低廉,耗電量極低。
平板顯示的發(fā)展帶給我們前所未有的觀看體驗,并且成功地把現代人的閱讀習慣由紙媒介轉化為電子媒介。我們已經習慣于在大屏平板電視上觀看高清和3D節(jié)目,用平板電腦看漫畫和分享視頻,用Kindle來閱讀電子書……無論是出現到現在不到百年的CRT顯示,還是應用已接近兩千年的紙,在平板顯示的魅力下都顯得黯然失色。而在12年前,幾乎沒有人能預測到這一點。
9多樣化拍攝
2012年年初,有著130多年歷史的柯達公司轟然倒下,這個傳統(tǒng)膠片行業(yè)巨頭的掘墓者正是它1975年發(fā)明的數碼相機。2001年,數碼相機和數碼攝像機已經在與傳統(tǒng)膠片相機的對決中占據上風,但大多數數碼相機也只能實現拍攝功能。那個時代的經典,比如索尼DSC-F707、佳能EOS 1D和尼康D1X與經歷了12年發(fā)展的現代數碼相機相比,早已成為徹底的古董。數碼拍攝設備的發(fā)展首先要感謝感光元件的發(fā)展。CCD與CMOS,特別是CMOS的巨大進步,使得數碼相機和攝像機無論在像素數、感光度還是成像質量上都有了長足進步——2000萬/3600萬以上像素水平,ISO12800以上感光度、超高清攝像都不是問題。其次是圖像處理器處理水平的提高,使得多張連拍、高清攝錄、模式優(yōu)化、3D視頻以及即時編輯等功能成為數碼相機和攝像機必備的武器。最后則要感謝各類先進鏡頭技術,它們能夠使感光元件的威力得以最大限度發(fā)揮。
12年間,拍攝平臺逐漸變得多樣化: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都裝備了高水平的小型攝像頭,有的還不止一個,它們既可以用于視頻通話,又能拍攝高質量的照片,成像質量甚至超越了較早期的數碼相機。同樣在大多數筆記本電腦和臺式機上也裝備了攝像頭,除了用于視頻外,它們還是用于面部識別的安全工具。數碼相機家族也增加了無反光鏡可更換鏡頭小型相機——“微單”和固定式反光板可更換鏡頭小型相機——“單電”。由于它們體積小,性能高,價格合適,因此蠶食了傳統(tǒng)高端消費級相機和中低端單反相機的市場,2011年共有19款單電/微單相機發(fā)布,而單反相機則僅有寥寥4款,高端消費相機更是幾乎不見蹤影。
除了平臺多樣化外,拍攝模式也逐漸變得多樣化。你可以利用集成的GPS在拍攝信息中加入地理坐標,也可以利用內置的各類特效功能拍攝出不同風格的照片,還可以即時編輯視頻和照片并上傳到自己的微博,甚至可以即時為拍攝的短片增加各類“雷人”的效果。這種隨心化、個性化和分享化的拍攝模式已經成為新一代拍攝器材的必備功能,也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大量樂趣。未來的攝影器材除了在性能上進一步提高之外,更加注重獨特的功能性,比如新穎的“先拍攝后對焦”功能的光場相機、能夠實現360°全景拍攝的相機/攝像機等等;智能手機的拍攝水平也是目前各大廠商爭奪的焦點。
10云計算
“云計算”這一概念在CHIP《新電腦》誕生之日尚未出現。直到計算技術和互聯(lián)網技術的大發(fā)展之后,“云計算”這個名詞才在2006年被亞馬遜和Google提出。云計算是一種基于互聯(lián)網的運算方式,運作模式類似電網。用戶不需要了解大型計算機等相關知識,只是通過終端來得到相關的計算服務,正如用戶不需要了解電廠的運作方式,只要按需購買電量來使用即可。目前,云計算已經開始改變我們傳統(tǒng)的共享模式和傳統(tǒng)的軟件運用方式。云計算最常見的應用,如云存儲、云查殺等已經為廣大用戶所熟知。蘋果著名的客戶端應用iCloud為每個用戶提供了5GB的免費存儲空間,擁有Apple ID的用戶可在自己的iPhone、iPad、Macbook、iMac甚至Windows平臺的電腦上安裝iCloud客戶端,之后就能訪問同步到云端的程序、通訊錄、文檔、郵件、歌曲等等,而且還能實現自動更新。與傳統(tǒng)的FTP相比,這種新型的云存儲服務功能更強大,而且更易用,也更安全。用戶不必關注數據儲存在美國還是歐洲的服務器上,只要有一個iCloud客戶端和Apple ID就可使用。
“云查殺”則是最近幾年殺毒軟件行業(yè)最新興起的服務。如果安裝了相應的殺毒軟件,就不必擔心每天更新的病毒和木馬。通過將殺毒服務轉移到云服務器端,不但可以減輕主機的防毒負擔,還能實時更新病毒庫、木馬庫,以保證客戶端的安全。云查殺還有一些更為貼心的應用,比如需要進入網上銀行進行支付或是到某個網站(如淘寶)購物,應用首先在云端的服務器中儲存著大量的安全及黑名單的網址中進行篩選過濾,以確保我們進入的是正確的、安全的網址,如果有潛在的危險,云端會主動發(fā)出提示,讓客戶停止交易,這些是傳統(tǒng)殺毒軟件難以做到的。對于各類中小企業(yè)和單位而言,云計算技術的出現也使得它們不必再花費大量資金和人力來建立數據中心和進行維護,而是從云計算的供應商那里購買相應的服務即可,這樣的方式可以降低不少運營成本。云計算也使得我們手頭的各類終端能夠做更多的事情。比如一個科學工作者,只要有相應的客戶端程序,就可以通過手頭的iPhone去計算蛋白質的折疊,或者是高分子在溶液中的狀態(tài),而不需要大型計算設備。未來將會有更多基于云的應用被開發(fā)出來,使得云計算更像一個“超市”而非“電廠”,可以提供基于計算能力的更多服務。
11定位和導航
12年前,如果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游玩,除了先做好功課之外,最好就是先買一份地圖,再“按圖索驥”地尋找好吃和好玩的地方,如果是方向盲,還得需要指南針的配合。這幅架勢很可能被錯認成風水先生。幸好GPS的普及和各類數字地圖的出現及時解放了我們。
GPS這項投資二百億美元的工程主體包括了24顆衛(wèi)星和地面監(jiān)控系統(tǒng)。它于1996年開始對民用市場免費開放。早期GPS接收機的體積、耗能和價格成為普及的障礙,直到2003年,車載式GPS導航儀才開始流行。隨著GPS芯片逐漸小型化,GPS模塊和GPS手機也開始流行起來。GPS想要完成導航還需要有各類導航軟件和數字地圖的配合。這些地圖既有包括在專業(yè)導航軟件之中的,比如凱立德、高明、高德等之中,也有類似“Google地圖”這樣的通用化的應用。有了它們,在全球幾乎任何地方,無論是駕車出游,還是背包徒步,甚至僅僅是閑逛,都不用擔心。GPS和導航徹底改變了我們出行和生活的方式,令出行變得更輕松,也讓世界變得更小、更動人。而未來,定位和導航將主要作為各類應用的輔助手段,比如著名的Siri等,相關的服務也會更豐富、更智能化。
12高清3D影視
2001年,盜版光盤盛行,人們開始從電影院走回到家中,一時間影院票房慘淡。而2010年年初來自美國的3D大片《阿凡達》則改寫了這一歷史,開啟了3D電影的浪潮,上海甚至出現了影迷在和平影都門口徹夜冒著嚴寒排長隊只為購買一張iMAX 3D票的盛況。此后,各類3D大片接連上映,大有不是3D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的架勢,甚至連《大鬧天宮》之類的經典動畫片也都推出了3D版本,各大院線也是賺得盆盈缽滿。
高清3D影視帶給我們前所未有的視覺沖擊力,也使得此前已經顯得缺乏活力的影視界找到了新的增長點。甚至沉寂已久的藍光也都借著3D大片和3D電視的流行獲得了生命力。而接下來新的增長點是什么呢?有人認為是4K節(jié)目,因為“3D的感覺始終是不真實的”;也有人認為是裸眼3D——直接欺騙人眼才是3D的終極追求。目前,4K的超高清電視已經商業(yè)化,而具有裸眼3D功能的手機、平板電腦和平板電視也已經出現。未來會不會是超高清和裸眼3D的結合呢?CHIP認為這很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