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紫砂壺藝何以在明代興起這個問題必須先了解明代茶文化的發(fā)展。
紫砂壺就其本質而言不過是泡茶的工具,而明代之前人們喝茶的主要方式并非開水沖泡。唐與宋的煎茶、斗茶在形式上有著唯美的追求和極致的表現,足以讓我們這些崇尚“快餐”文化的現代人咋舌。想想看,若是能有半日之閑,三五好友,擺上風爐、鐵釜、木碾、碗盞……炭火正紅,茶末已碾細,水煮得沸騰著:投茶,攪動、育華、品飲,確是一番樂趣。如此這般的富麗絢爛之美是易為人所注目的,而簡勁淡雅之美則非一般人所能體會。而明代士人的整體審美傾向恰是自然、淡雅的。這體現在園林、服飾、書畫諸多方面,當然也少不了飲茶的風尚。不知道是明朝的審美傾向影響了茶的品飲風尚,還是茶的清雅滲透到了各種藝術門類之中,抑或兩者兼而有之?總之,明朝的茶總算是洗盡鉛華,除卻雕飾,回歸了天然的本性!誠然,是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下令罷造團茶,以芽茶進貢的,但點茶法自有來路,亦有余緒,并非戛然而止。實際上朱元璋的兒子著有《茶譜》一書的朱權即是宋元茶法的高手,他雖改進了點茶法,但總體上仍趨于傳統(tǒng)。同理,沖泡法也有其漫長的醞釀期,而非朱元璋一聲令下突然出現的。明代之前的發(fā)展且不論,單從洪武時期到出現第一把有確切紀年的紫砂壺“吳經提梁”的正德嘉靖年代就有一百五十年左右。這一百多年間,散茶、沖泡法以及紫砂壺同步成長。
唐代煎茶法、宋代點茶法都用不到較小的茶壺這種器具。茶圣陸羽在《茶經·四之器》中羅列了煮茶所用風爐、鍑、碾、碗等二十五種器具,煮茶的基本方法是炙茶、搗茶、碾茶、羅茶(過篩成茶粉)、煮水、侯湯、煎茶等,壺并不為所用。而宋代是更為精致的時代,那里有蘇黃米蔡的翰墨情懷,有汝官哥鈞定的陶瓷極品,有亙絕千古的清明上河圖和楊柳岸的曉風殘月,那是一個在藝術上追求極致的時代。龍鳳團茶這顆中國制茶史上的明珠也在那個時代閃爍,相伴而生的點茶法自然更為精絕。作為茶人的宋徽宗趙佶著有茶學名著《大觀茶論》,他在此書中對點茶所需羅碾、盞、筅、瓶、杓等茶具做了及其精當的點評。遺憾的是,點茶仍不需要茶壺。所以廣為流傳的蘇東坡小住宜興時期的名句“松風竹爐,提壺相呼”中的壺,想來最多是用來貯水,而非煮水更非泡茶之用。雖然在宜興蠡墅羊角山發(fā)現了紫砂古窯遺址和出土文物,但依據當時的飲茶習俗來看,這些器物和茶的關系不大。
換言之,宋代只是紫砂文化的萌芽階段,離出現與茶文化密不可分成為泡茶利器的紫砂壺時代,相距甚遠。
故而,宋詩中的那些名句我們需重新審視。歐陽修說“喜共紫甌吟且酌,羨君瀟灑有余情”;米芾說“輕濤起,香生玉塵,雪濺紫甌圓”;蘇東坡說“明窗傾紫盞,色味兩奇絕”,流傳最廣的當是梅堯臣的句子:“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笔堑?,羊角山的紫砂古窯中確實出土了紫紅色的大壺和砂罐,具有早期紫砂的特征。然而這些在宋代社會享有盛譽、品位極高的藝術家們就用這些渾樸的粗陶來點精美的龍團鳳餅?隨便翻翻宋人的茶書,你就會發(fā)現他們對精美團茶和奢華茶具的追求在中國茶史上已登峰造極。在面對衰弱國勢的悲憤和痛苦中,他們需要營造精巧雅致甚至奢侈的生活來自我陶醉與麻痹,陸羽倡導的自然飲茶原則蕩然無存,他們在茶中追求極致,一種狹隘的、令后人幾近絕望的極致!于是,我們看到梅堯臣在“紫泥新品”句之前寫到:“團香已人中都府,斗品爭傳太傅家?!睔W陽修在“喜共紫甌”句前寫到:“摘處兩旗香可愛,貢來雙鳳品尤精?!泵总涝凇把R紫甌圓”句前寫到:
“密云雙鳳,被破縷金團?!彼麄兒鹊亩际菆F茶,點茶需用大建盞,這紫甌、紫盞并非紫砂茶具。
從宋代開始,幾百年來,紫砂壺一直在等待一個追求簡約、自然的時代——明。在那個心靈解放的時代,紫砂壺終于結束了它落寞的沉睡,亦甩脫了一身匠氣,來親近原本也淡然的茶。明人說:“茶之團者片者,皆出于碾硙之末。既損真味,復加油垢,即非佳品,總不若今之芽茶也,蓋天然者自勝耳?!边@是對唐宋茶的顛覆,抑或是發(fā)展之必然?明人其實不需要茶來承擔太多本不屬于它的東西。對于茶我們也不能輕言“道”,那是一種至為崇高的義理,品飲時如若能于茶中得到一點形而上的圓融生趣,則離茶之本性近矣。而明人是最通曉這些道理的,尤其是明中晚期的文人,他們口中的茶,正如他們筆下的小品文,不再承擔什么。對于這種回歸,明人自知且頗為自得。沈德符在《萬歷野獲編》中談到沖泡法的美妙時甚至夸口:“陸鴻漸有靈,必俯首服;蔡君謨在地下,亦咋舌退矣。”著名茶人田藝蘅在《煮泉小品》中說得更為明確:“芽茶以火作者為次,生曬者為上,亦更近自然……生曬茶瀹之甌中,則槍旗舒暢,清翠鮮明,方為可愛。”
時代推延至明中期,紫砂工藝瓜熟蒂落,它因敦雅古穆、渾樸端莊,更因紫砂泥料宜茶的獨特性為人所喜愛。文震亨《長物志》里說茶壺以砂者為上,“蓋不奪香,又無熟湯氣”。其他如周高起、馮可賓等茶人都對紫砂壺推崇備至。張源、許次紓更在他們的著作《茶錄》《茶疏》中清晰記錄下壺泡法的程序。張源所述基本和現代壺泡法相同:“探湯純熟,便取起。先注少許壺中,祛蕩冷氣傾出,然后投茶。茶多寡宜酌,不可過中失正,茶重則味苦香沉,水勝則色清氣寡。兩壺后,又用冷水蕩滌,使壺涼潔。否則減茶香矣。罐熟則茶神不健,壺清則水性常靈?!痹S次紓則特別強調壺泡時機的把握,他說:“先握茶手中,俟湯既入壺,隨手投茶湯。以蓋覆定。三呼吸時,次滿傾盂內,重投壺內,用以動蕩香韻,兼色不沉滯。更三呼吸,以定其浮薄。然后瀉以供客。則乳嫩清滑,馥郁鼻端?!庇纱丝芍?,紫砂壺不僅在實用上符合了明代泡茶法的要求,而且在審美上也暗合了明人飲茶的自然、簡便、內斂、溫厚、清雅的風尚和精神追求,紫砂壺受寵就在所難免了。明中期,紫砂壺終于登上了茶文化的歷史舞臺,并長袖善舞,舞了五百年。
所以,茶文化的沿革,泡茶法的興起是紫砂壺得以在明代中期興盛起來的內部動因。第一部紫砂專著《陽羨茗壺系》的作者明代周高起說:“故茶至明代,不復碾悄和香藥制團餅,此已遠過古人。近百年中,壺黜銀錫及閩豫瓷,而尚宜興陶,又近人遠過前人處也?!比毡咀仙皦厥詹卮蠹見W玄寶在其名著《茗壺圖錄》之《敘》中開篇即言到:
“自泡茶之法興,陽羨沙壺始名于天下?!辈荒懿徽f他們的眼光和判斷是極其獨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