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衣
歷史的豐富性總是有超出我們想象力的意外,這也許源自我們歷史知識的匱乏,也許由于我們太多時候忘記了回頭看看。今天我要說的一個詞是“唱衣”,但從字面上看,也許指的是戲曲名角的行頭,其實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這個詞的意思是拍賣衣服。更令人驚詫的是,這件事竟然起源于寺院。
宋代,1103年前后,有本書問世,名叫《禪苑清規(guī)》,里面有一段冗長而詳細(xì)的記載,篇名就叫《唱衣》,原文拗口,翻譯過來大概意思是:預(yù)備拍賣的衣服或者其他東西得在拍賣的時間以前事先陳列在正殿(類似于現(xiàn)在的拍賣預(yù)展)。當(dāng)鐘聲響起的時候,眾比丘便進(jìn)入正殿。首先為圓寂的和尚念經(jīng),然后他的所有物便交付拍賣。這是由寺院執(zhí)事維那來主持的,維那必須了解所有物的正常價格,并說明其情況一或新、或舊,或者已經(jīng)有破損,他還必須公告銅錢的單位,是要足一百錢一陌,或者不足一百錢一陌。如果喊價者不愿抬高價錢,那件物品就要廉價出售了,如果他們喊價喊得抬高,維那也會提醒他們?nèi)级笮?,有時,寺院的庫藏有東西提出來寄唱,但除亡化和尚外的其他和尚的東西不會被接受蹭拍。除去葬禮開銷后的凈收入就分配給那些為圓寂和尚誦經(jīng)的僧侶,如果收入豐厚,一部分就要送入寺院倉庫,名日“抽分”拍賣的賬目有寺院的執(zhí)事署名,布告整個叢林。
據(jù)考,這種做法最初源自印度,根據(jù)5世紀(jì)早期所譯出的佛教律典,圓寂僧侶的所有物要拿來分配給別的僧眾,或者作為慈善布施,或者出售以償債務(wù),這種做法的原則是借此加強(qiáng)生者與死者之間的親切關(guān)系,同樣也是要生者體會到同樣的歸宿也在等待著他們,因而使他們得以將自己從塵世的欲望中解脫出來。
626年,道宣大師曾抨擊拍賣是違背寺院清規(guī)的,他不堪忍受伴隨喊價而起的笑鬧喧嘩,稱之為無恥的激情,不過這種攻擊未能陽止唱衣在寺院中的傳布,到了元代唱衣的操作有了改革,采用抽簽法,凡是抽簽抽中的和尚就有選購一件物品的權(quán)力,競相叫價的場景隨之消失。
現(xiàn)代的拍賣,是后來從歐洲傳入,藝術(shù)品拍賣火爆異常,土地拍賣更是天價連出,我曾親臨現(xiàn)場多次,其中氛圍正如道宣大師所言,“無恥的激情”六根清凈的僧人尚且如此,我們這些俗人無恥點似乎是可以諒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