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常有人問我,在我的理想版圖中,精神文化生活是什么樣子?網(wǎng)絡(luò)時代又能提供什么樣的精神食糧?答案恐怕見仁見智,一言難盡。在今天這個社會,技術(shù)的日新月異已使人們難以固步自封,難以作壁上觀,沒有人能置身事外。我們自己也處于變動之中,我們此時的任何結(jié)論都非定論。我們感覺到了問題,但難以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只能描述它。
貌似熱鬧實則煎熬
現(xiàn)代科技促進了人們的溝通交流,提供了足夠規(guī)模、足夠便利的視聽信息和文化產(chǎn)品。但正如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光纖之父”高琨所說:“正是光纖使那些真?zhèn)文?、良莠不齊的資訊得以充斥于互聯(lián)網(wǎng)上,不分畛域,無遠弗屆?!备哏救艘蚕M軌蚧貧w平靜的生活。
但要獲得平靜的生活是多么困難。今天的科技和都市生活貌似熱鬧,可對人的服務(wù)更像是一種煎熬。既是幽閉環(huán)境中的煎熬,又是荒漠環(huán)境中的煎熬。一個人置身一個小屏幕前,就可以知曉天下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交四方友,錦衣美食美女,供自己把玩……自己恍若世界的中心,在微博一類的平臺上,就像是皇帝,日理萬機,每天可以發(fā)布信息,批閱、點評事件和人物。但關(guān)閉屏幕,真實的自己可能只是一個生活的邊緣者,難以突破、解脫,四顧冷漠、蒼茫,求助無門,一無憑借。
我們可以用最美好的詞語來稱贊當代生活,也可以用最刻薄最惡毒的詞語來描繪當代生活。信息的豐富、網(wǎng)絡(luò)的加強、年輕心態(tài)的延展、壽命的增加,這是何等幸福美好的事!但人們也因此迷失其中,在幽閉癥和荒漠癥的煎熬中呈現(xiàn)病態(tài),社交恐懼、抑郁癥、肥胖癥、高血壓血脂血糖……像流感一樣快速傳播。
我們都知道,空間感的擴大,帶來時間意識的綿長。但我們被都市生活和科技網(wǎng)絡(luò)俘獲,耗掉的是時間,是身心的正念精進——我們反而成為沒有時間的人。我們今天看似跟世界有著最為廣泛的聯(lián)系,卻失去了自然的、有機的聯(lián)系。節(jié)氣、生物、山水……似乎不再出入自如于我們的身心之中,而需要我們在文字的意義上去認知它們。榮格在現(xiàn)代化之初即意識到這一問題,他說,我們在今天所面對的危險是,整個現(xiàn)實都將被言辭所取代。這可以解釋為什么現(xiàn)代人可怕地缺乏本能,特別是城市人,缺少與生活、與自然氣息的全面接觸。
我們無法拋棄現(xiàn)在的生活,因為這是文明演進的結(jié)果,除非我們愿意做一個傳統(tǒng)意義上的隱士、生活的旁觀者或邊緣人,否則我們還是得表達文明。重要的是,我們一旦意識到問題所在,就應(yīng)該力爭改變。就像高琨先生那樣,意識到了喧嘩之為泡沫,就努力過一種平靜生活,文明才會因此不斷突破,直到達成新的平衡。
對當下的一個校正
展望未來,我們的精神文化將是對當下的一個校正。我們當代的文化生活,更多的是被給予的,很少是我們自覺選擇的。小至我們的吃穿住行,大至我們的國家觀念、知識觀念、宇宙觀念,等等,都是政權(quán)、時尚、權(quán)威等給出的。我們讀書,也有各種書評人、排行榜給我們引導;我們旅游、療養(yǎng)、娛樂,也有各種專家給我們指導……我們的精神,就如此確定,也如此可憐地等著指導者來填充。愛憎也在指導者那里分類,他運動我們,我們就會仇恨這一個人、這一個國家;他暗示我們,我們就會夸獎那一個人、那一種生活模式或發(fā)展模式……
這種精神文化生活的污染和匱乏并不顯見,卻實在地傷害了我們。我們以為自己生活在一個全知全能的時空中,人生社會的愛恨情仇都真實不虛,明明白白地在那里;但實際上,無論讀書還是養(yǎng)生,愛國還是仇外,卻不無虛妄。這一切,都跟我們放棄自我有關(guān)。
今后,我希望我們在無限豐富的可能性中做出自己的選擇,主動去選擇。這是一種高度的自覺,成熟而平和的心態(tài),開放而息爭的智慧。人們不再是被運動的群眾,不再是被忽悠、欺瞞和哄騙的對象,不再是被引導者,而是群己權(quán)界明晰的精神個體,是受者也是施者。社會學家費孝通晚年曾有“文化自覺”一說,即有此深刻的意義。費孝通說,未來的精神巨子是不僅懂得本民族的人,同時又懂得其他民族、宗教的人。他要從高一層的心態(tài)關(guān)系去理解民族和民族、宗教與宗教、國與國之間的關(guān)系。費孝通還把文化自覺總結(jié)為16個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世界大同?!?/p>
向“非成功”致意
我曾經(jīng)說,真正的精神家園,即千古文人向往的桃花源就是自己的身體和精神。這一點對中年人尤其重要。過了青春少年階段,人生該有某種自覺了,自己的身體和精神是一個人最不離不棄的朋友和生存園地,這里就是他的桃花源。他不再本能地消耗他的身體和精神,他得把身體和精神當作最親密的朋友,去照看、培育、對話。這一人生內(nèi)容,權(quán)力解決不了,金錢買不來,醫(yī)生多半也束手無策……但通過精神文化生活,我們能夠重返自家的身心桃源。如傳統(tǒng)所說,收視返聽,洗心退藏于靜謐。
人們曾經(jīng)歡呼“世界是平的”,現(xiàn)代生活確實大大地平面化了。高琨注意到的“無遠弗屆”;使人們不分膚色不分年齡性別地投身生活,在被給予的生活大海中沖浪。久而久之,人們忘了自己的年齡,更不用說,同質(zhì)化、中性化的趨勢是平面化的應(yīng)有之義。但我們都知道,生命的本質(zhì)即在差異,我們每個人的意義、價值、魅力更是由我們個人跟他人的差異決定的。
因此,未來的精神文化生活會更重差異,更尊重異端、少數(shù),更不用說,要保護弱勢。就像國家政權(quán)、國際組織日益明白,要建立各類種子庫,以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一樣,我們個人也會在非成功、非時髦、非流行的人事物情面前致意,因為他們和它們代替我們,去展現(xiàn)了生活的諸種可能,我們不必求同,但我們必須存異。
未來的精神文化生活會在平面化的基礎(chǔ)上恢復它的本來面目,立體的、多維的……兒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男女、城鄉(xiāng)、族群,等等,都有自己的認同,有自己的言路、思路和心路。那樣,我們才不會被現(xiàn)代社會所謂的“成功”綁架,不敢出力,不敢布施,不敢思考。有力者出力,青春貢獻優(yōu)美,有資源者分享資源,年長者貢獻智慧……如此,我們才有可能建設(shè)和諧的文明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