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黑暗魅力
【英國《BBC歷史》 2012年10月刊】
除了給人們留下戰(zhàn)爭狂人和納粹獨裁者的印象,阿道夫·希特勒真實的歷史形象更為錯綜復雜。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通過民主選舉成為德國總理,著名歷史學家勞倫斯·里斯認為,希特勒在上臺前的各種表現充分證明,他是完全不擇手段的政治家,善于用權力斗爭為自己掃清障礙。希特勒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個人魅力,他憑借出眾的演說才能和巧妙的交際手段,得到德國精英階層的支持。20世紀30年代嚴重的經濟危機,讓德國政府面臨財政困境,底層民眾尋求“神秘的救世主”來統(tǒng)治國家,希特勒宣揚的民族復興主義恰好迎合了這種需要,使他的政治主張獲得了數百萬德國民眾的擁護。
亨利八世的戰(zhàn)艦
【英國《軍事歷史》 2012年10月刊】
瑪麗羅斯號建造于1509年到1511年,這艘戰(zhàn)艦經歷過多次著名海戰(zhàn),見證了英國海軍從“漂浮城堡”轉變?yōu)檎嬲I习灾鞯妮x煌歷程。1545年7月19日,英王亨利八世率領艦隊出海迎戰(zhàn)法國軍隊,他親眼目睹瑪麗羅斯號在索倫特海峽意外沉沒,當時船上約有400名船員,只有30多人僥幸逃生。1982年10月11日,考古學家發(fā)掘了瑪麗羅斯號的殘骸,在沉入海底四個多世紀后,這艘都鐸王朝時代的戰(zhàn)艦終于重見天日,全世界有數千萬觀眾觀看了打撈儀式的現場轉播。在瑪麗羅斯號沉船上,考古學家發(fā)現了2.6萬件保存完好的文物,這艘戰(zhàn)艦的殘骸正在經歷漫長的干燥過程,預計將于2015年展現在世人面前。
古巴導彈危機50周年
【美國《海軍歷史》 2012年10月刊】
1962年7月,蘇聯(lián)秘密地在古巴部署中遠程核導彈和轟炸機,以加強針對美國的威懾力量,美國U—2偵察機發(fā)現了古巴正在建設的導彈發(fā)射基地,肯尼迪總統(tǒng)隨即發(fā)表電視演說,要求蘇聯(lián)從古巴撤出核武器,兩國在加勒比海地區(qū)展開軍事較量。1962年10月28日,蘇聯(lián)被迫做出妥協(xié),宣布撤回在古巴的核導彈,美國同意不入侵古巴,秘密拆除在土耳其的導彈基地,正式宣告了古巴導彈危機的結束。冷戰(zhàn)后的解密文件顯示,蘇聯(lián)在古巴導彈危機期間部署了158枚核彈頭,美國海軍使用140多艘艦艇和350多架作戰(zhàn)飛機實施海上封鎖,進行戰(zhàn)爭威脅,這次危機幾乎把人類推向了核戰(zhàn)爭的邊緣,成為冷戰(zhàn)中至關重要的轉折點。
托馬斯·杰斐遜的陰暗面
【美國《史密森學會會刊》 2012年10月刊】
美國開國元勛托馬斯·杰斐遜以公開反對奴隸制而舉世聞名,他在1776年起草的《獨立宣言》中譴責奴隸貿易,認為奴隸制侵犯了黑人的權利,是令人憎惡的殘酷罪行。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托馬斯·杰斐遜生平擁有600多名奴隸,這些奴隸大多數來自財產繼承或債權抵押,在他位于弗吉尼亞州的蒙蒂塞洛莊園辛苦勞作。據說杰斐遜長期負債,被迫用奴隸作為債務抵押,然而歷史資料表明,杰斐遜蓄奴的真正原因是黑奴給他帶來了數額可觀的收入。1792年,杰斐遜在寫給華盛頓總統(tǒng)的信中透露,他的種植園每年出生的黑人兒童能夠創(chuàng)造4%的利潤,他把黑奴看做具有投資價值的資產,認為這些投資將帶來豐厚的“隱形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