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臺是最具中國文化特色的傳統(tǒng)手工藝美術品,它與筆、墨、紙結伴為文房四寶,緣系著書法和繪畫,隨同著中華文明的發(fā)展征程一路風光,為記載、傳播和推動中華文明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面對硯臺,每個文化人都有著如晤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景仰之情。
硯的出現(xiàn)
硯之古文也作“研”。東漢劉熙《釋名》:“硯者,研也,可研墨使之濡也?!弊鳛槲姆克膶毜挠忠恢匾骶撸幣_的存在和發(fā)展經過了相當漫長的歷史,最早的追溯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后期,當時黃河流域的先民在燒制彩陶時,需把天然顏料研磨和上水,方可涂繪到陶器上,研磨的研磨器——硯臺,才能達到研磨的要求,所以,彩陶文化時期,硯臺的雛形就已經存在了。之后,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前進,從做工到硯質,硯臺的變化是相當豐富的。
硯臺是伴隨著筆和墨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起來的。最早出現(xiàn)的硯臺是石硯。漢代由于發(fā)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硯上研磨,于是硯臺開始發(fā)展起來,出現(xiàn)了銅硯、陶硯、銀硯、木胎漆砂硯等等,六朝至隋朝最突出的就是瓷硯的出現(xiàn)。唐代是硯臺的重要發(fā)展時期,出現(xiàn)了端石和歙石兩大硯材,明清時期制硯的材質更加豐富,出現(xiàn)了瓦硯、鐵硯、錫硯、玉硯、象牙硯、竹硯等等。
木硯研究始于何時,沒有定論,但以清代居多。木材因其本性所限定,實際并不適宜做硯臺,但文人的浪漫將這種大膽的嘗試,與工匠的巧思融合在一起,為我們留下了許多頗為精美的文房陳設品。
中國歷代的文化人對硯臺的珍愛,可以說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了??坛帯①p硯、藏硯,作為一種時尚的風氣,硯臺隨著社會歷史的演變,濃縮了中國各個朝代文化、經濟乃至審美意識的各種信息。對現(xiàn)代人來說,古硯臺完成了由實用品到藝術品的轉化,因而也造就了它獨特的收藏理財?shù)膬r值。
硯的品鑒
一個好硯臺,其價值是無可估量的?,F(xiàn)如今,市場上也有相當數(shù)量的偽硯流通,所以對它的收藏也是要非常用心的,在此整理了幾條鑒定硯臺的方法。
一、看。看硯的質、工、品,銘,飾與新舊,是否經過修補等。如果硯已經修補過,其補過的地方顏色與硯的原色總會有些差別。
二、摸。拿到一方硯,可用手摸一摸。如果摸起來感覺像小孩皮膚一樣光滑細嫩,說明石質較好,如果摸上去有粗糙的感覺,則說明其石質較差。
三、敲。將硯面用五指托空,輕輕擊打,鼓起手指彈硯,聞其聲。若為端硯,以木聲為佳。瓦聲次之,金聲為下,這三種不同的聲音,分別體現(xiàn)出端硯質地的嫩與老。而歙硯敲擊則以清脆的“鐺、鐺”金屬聲為最好,如果發(fā)出“噗、噗”的聲音,就說明該歙硯多泥質,或石質有暗傷痕,為下品。
四、洗。硯最好要經過清洗再辨認。尤其是古硯因硯面上墨痕斑斑,遮掩了硯的自然美紋,也分辨不清硯的坑口年代,因此需要洗掉硯的墨痕,看硯石是否有傷痕和修補過的痕跡。
五、掂。用手掂硯的分量。同樣大小的石硯,一般來說硯石重的較好,顆粒細,輕的較差。掂的方法尤其對歙硯比較適用。
六、刻。一方硯的好與差,首先考慮的是石質的好壞。對硯石熟悉者只要在硯石上輕輕地刻上幾道,馬上就會辨別出硯石的好劣。
四大名硯
硯臺的材料豐富多樣,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紅絲石、砣磯石、菊花石外,還有玉硯、玉雜石硯、瓦硯、漆沙硯、鐵硯、瓷硯等,共幾十種。從唐代起,廣東端溪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甘肅南部的洮硯和山西絳縣的澄泥硯,被并稱為“四大名硯”,其中尤以端硯和歙硯為佳。
端硯產于廣東肇慶東郊的端溪,世稱端硯為“群硯之首”。其材料取于廣東肇慶高要縣東南端溪之爛河山(又稱斧柯山)。不但具有“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摸之寂寞無纖響,按之如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之特點,更具有“秀面多姿,呵氣研墨,發(fā)墨不損筆毫”的長處。自唐代問世以來,便頗受文人學士青睞。加上紋理綺麗,各具名目,加工技藝亦愈紛繁,地位越來越高,以致升到我國石硯之首,長盛不衰。并且與湖筆、徽墨、宣紙并稱為中國文房至寶。
歙硯又稱“龍尾硯”、“婺源硯”,硯石產于江西婺源龍尾山,婺源古屬歙州,故名。其特點是色如碧云,聲如金石,濕潤如玉,墨巒浮艷。其石堅潤,撫之如肌,磨之有鋒,澀水留筆,滑不拒墨,墨小易干,滌之立凈。自唐以來,一直保持其名硯地位。
洮硯產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卓尼、岷縣等縣洮河沿岸,亦稱洮河硯。其料取于甘肅卓尼(唐屬洮州)一帶洮河深水處。特點是石質碧綠,整潔如玉,條紋似云彩,貯墨不變質,十多天不干涸。因其石質細膩,紋理如絲,氣色秀潤,發(fā)墨細快,保溫利筆,北方最為貴重,宋時已經稀少,解放后又恢復了生產。
澄泥硯最早產于山西絳州,其孕于漢,興于唐,盛于宋,明代達到爐火純青,躋身中國四大名硯臺。
自中唐起,歷代皆為貢品,在中國硯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鱔魚黃,蟹殼青,豆砂綠,玫瑰紫,蝦頭紅,朱砂紅等顏色為珍品。文人墨客視為珍寶,多為題銘珍藏。它不是石塊硯,是用沙泥燒煉制成的硯,質地類瓦,屬陶瓷硯的一種非石硯材。其制作方法是:以過濾的細泥為材料,摻進黃丹團后用力揉搓,再放入模具成型,用竹刀雕琢,待其干燥后放進窯內燒,最后裹上黑臘燒制而成。
澄泥硯的制作始于晉唐時期,興盛于宋朝。其特點是質地堅硬耐磨,易發(fā)墨,且不耗墨,可與石硯媲美。唐時,虢州(今河南靈寶縣南)已成為制澄泥硯的著名產地。在現(xiàn)代,澄泥硯的產地有河南洛陽、河北鉅鹿、山東青州、山東泗水、山西新絳縣、湖北鄂州、四川通州和江蘇寶山等地。
雕硯名家
顧二娘 清代吳門著名女琢硯家顧二娘說:“硯系一石琢成,必圓活而肥潤方見鐫琢之妙,若呆板瘦硬,乃石之本來面目,琢磨何為?”一語道破了琢硯的奧妙??梢姷褡了降母叩停紫瓤雌湓煨褪欠窀哐艅e致,布局是否得體,刀法是否熟練細膩。
好的硯工,能掩疵顯美,突出特點,或能利用星眼,巧作安排,或不重繁瑣,以簡潔為珍,或雖刻素硯,也能線條流暢、圓和可愛。硯雕藝術中,有寫實一派,其上乘者,所雕瓜果、動物,皆能栩栩如生,而又布置得體,精細而不俗。
陳端友 名介,字介持、榮生,取其后半生以端硯為友之意,改名為端友。江蘇陽湖(今常州市)人,自幼好刻硯,1907年師從揚州問古齋主人張?zhí)剑?912年隨師在上海設鋪制硯。由于他制作態(tài)度認真,對技藝精益求精,并汲取大自然之精華,注重寫實,不論海、天、山、日、石、巖、松、竹、瓜、葉、螺、魚、龜、蟬等,均能盡隨人意地雕琢出富有真實感而又新穎別致的藝術作品,成為現(xiàn)代著名的琢硯大師。
其代表作“九龜硯”用了10年時間才完成,用瑞石雕琢成九只龜,姿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四周刻有荷葉,已成為當代硯林較高的藝術品。九龜硯現(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陳端友還注重硯盒的制作、印紐的雕琢,并能修補舊硯。
張慶明 1958年生人,籍貫肇慶。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廣東省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肇慶市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肇慶市端硯協(xié)會會員。從事端硯雕刻20多年,作品以刻字書法藝術見長,并具有典型傳統(tǒng)文人硯風格。曾參加過國內外端硯作品展及國內外文化藝術展,多次獲全國、省、市獎項。
魏瑞和 字禎祥,又名觀生,星子縣蓼花鄉(xiāng)青龍灣村人。魏瑞和7歲時,入私塾讀書一年,家貧輟學,9歲至橫塘鄉(xiāng)拜師學習青石雕刻。據(jù)《星子縣志》記載:金星宋硯,始于北宋,至明代,制作一度中衰。清代中葉,硯業(yè)漸興。民國初年,有所發(fā)展,市場競爭也很激烈。
前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魏瑞和隨父由蓼花鄉(xiāng)遷往縣城,在縣城南鄱陽湖濱的紫陽門租屋開店,經營自制硯池。為了提高雕硯質量,他苦讀四書五經和唐詩宋詞,勤習技藝,使硯雕精益求精。他親臨宋硯原料產地駝嶺,精選坯料,看石下刀,奇妙構思,獨具匠心,創(chuàng)作了不少新穎作品,如”雙龍戲珠”、”梅蘭竹菊”等。并不斷革新設計式樣,形狀各異,如瓦硯、扇硯、裙硯、繩硯等,一時名聲大振,產品暢銷,曾連獲全國獎與國際獎。
黎鏗 出生在肇慶一個書香家庭,從小就喜歡繪畫藝術。1957年,進入肇慶市工藝廠(肇慶端溪名硯廠前身)當學徒。師從端硯名師羅星培。黎鏗搜集古今有關端硯、制硯地資料;到又潮濕又悶熱的硯石坑洞里和石工一起采硯。在采硯過程中,他弄懂了各種硯石形成地的層次結構和區(qū)分優(yōu)劣石種的方法。
他創(chuàng)作的“星湖春曉”硯獲輕工部科技一等獎;“周總理詩詞硯”作為鄧小平訪日的國家禮品贈送日本國家領導人;“四海升平硯”獲首屆中日端溪名硯品評會金獎;“97七星迎珠硯”作為肇慶市人民政府高級禮品贈送香港特區(qū)政府;“中華九龍寶硯”作為肇慶市人民政府敬贈禮品被人民大會堂珍藏。
吳歷谷 他的工作室在北京琉璃廠三條的居民區(qū)里,自幼習畫,稍長即得國畫大師、同鄉(xiāng)黃賓虹先生的關門弟子山水畫名家程嘯天先生的教授,18歲就進家鄉(xiāng)的硯臺廠拜師學藝。1991~1992年,到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進修一年,師從姚有多、張立辰等大家學習國畫;1993~1994年,他踏上了游歷全國、師法自然的路途,先后去了50余處硯石的產地,也有名勝古跡。
他所制之硯,強調“以刀化筆”、“隨石賦形”、“以意為之”,力求達到“天人合一”的藝術境界。所刻山水人物、花鳥魚蟲、博古器物等題材皆透露出一種高曠脫俗的風雅神韻,濃郁的書卷氣充滿了浪漫的詩意。他還喜歡刻花草美人,所刻人物更是婀娜多姿,頗具清逸絕塵之美,為其精品中之妙品。
鄒洪利 出生在易水北岸廠城村的書香門弟。廠城村是戰(zhàn)國時期“燕下都”北城郊。他自幼喜愛詩詞歌賦,家傳鎮(zhèn)宅之寶“二龍戲珠硯”。父親經常給小洪利講有關易水硯的傳說與故事,從那時起,鄒洪利心里就萌發(fā)了當制硯大師的夢想。
鄒洪利被選為中國文房四寶協(xié)會常務理事、易硯文化研究會會長、河北省古玩業(yè)商會副會長、河北省工藝美術協(xié)會副會長、縣政協(xié)常委、易水硯工藝雕刻設計大師等。
蔡金興 出身于一個石雕世家,12歲就開始從父學習刻石,15歲進藏書硯臺廠,后一直在廠里擔任技術指導。
上世紀80年代初,蘇州文物商店委托他長期為該店制硯并修補古硯,一時名揚姑蘇。他修補古硯近20年,接觸過各種石質的硯臺,練就了一手辨別硯石的本領。據(jù)說顧二娘能以足辨石,蔡金興雖無此神技,但只要石一上手,即能辨其石質,斷其優(yōu)劣。做舊和仿制古硯是老蔡的拿手好戲。當年他曾為蘇州文物商店仿制過許多古硯,外銷給外國人,因為真正的古硯是不能出口的。老蔡仿制最多的是清代顧二娘的“笸籮硯”、“草鞋硯”,還有近現(xiàn)代硯雕大師陳端友的“九龜荷葉硯”、“蘑菇硯”(又稱“菌硯”)、“蟬形硯”等。文物專家韓欣稱老蔡刻硯為“吳中第一刀”。
藏硯名家
唐代柳公權 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是一個典型,他嗜硯成癖,藏品很多,并著有《論硯》一書,一直流傳至今。
宋代米芾 宋代書畫家米芾更是硯癡,他編寫過一部《硯史》,在中國硯臺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清代黃莘田(黃任) 在任廣東縣令時就酷愛名硯,藏硯頗豐。后來,索性辭官,攜端石等上好硯材至蘇州,請顧二娘琢制。嗣后,選出十方佳硯藏于其家,并起齋名為“十研軒”,自號“十硯老人”??上?,在黃氏晚年,所有藏硯陸續(xù)散出。黃莘田有一方藏硯,高五寸,寬八寸,厚二寸,隨形石,色紫,周邊石碴歷歷可見,無硯池,硯堂微凹,猶如一塊飛來盤石,圓活肥潤,自然而古樸,完全是顧二娘琢硯風格。在硯堂右方刻“宣德下巖硯,十研軒神品”兩行楷書、左方刻“莘田黃氏珍藏”六字款。
清代高風翰 高風翰是清代經歷康、雍、乾三朝盛世的著名書畫家、詩人、篆刻家,同時也是一位硯臺收藏家。他收藏名硯達千余方,僅其所著《硯史》中藏硯拓片就有一百六十余片。
清代康熙、乾隆 康熙、乾隆皇帝都有藏硯雅趣,乾隆在《西清硯譜》中就收錄有明代楊士奇“舊端子石硯”硯譜,文微明“綠玉硯”硯譜,董其昌“畫禪寶”存硯硯譜等二百余方名硯。兩位皇帝不僅藏硯,而且還自銘硯。
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 金農有個奇怪的癖好,喜愛收藏硯石。因他能詩善畫,親朋好友勸他攢錢買些田宅,便可成為富翁。他卻搖搖頭打趣道:“我生就貧寒的命,怎能當富翁呢?”于是,他背著祖?zhèn)鞯某幣_,游食四方,墨耨筆耘,賣畫得錢,樂于搜購名硯。
當他搜集到一百零二方硯臺時,便在《冬心自寫真題記》中,稱自己是“百二硯田富翁”。并且認為在當時刺多花少的社會里,人心多變而硯臺不變,硯臺親君子遠小人,所以他把硯臺作為形影不離的朋友,人們譏笑他,他就說:“我平生沒有其他嗜好,硯臺就是我的伴侶!”
李海 廣州白云區(qū)李海老人的家庭藏品館——煮石齋, 600多方硯臺嚴密地排列和堆放在書臺上,質地各異,除石頭、青瓷、陶制品外,還有銅、鐵、橡皮、塑膠、景泰藍、合成樹脂等雜硯,形體大的勝似城墻磚,小的玲瓏如品茗杯。他收藏的古硯臺有“兩全”,其一是漢朝至上世紀初各時期的硯臺齊全,沒有斷代的情況;其二是中國四大名硯齊全。
在李老的所有硯臺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一個重20公斤的巨型硯。長、寬均20厘米左右,厚6厘米,該硯臺系唐朝城墻磚所制,正面淌池為“鐘”形,城墻磚背面刻有隸書字體,落款為開元十二年。唐代城墻磚巨型硯最初被發(fā)現(xiàn)在山西一個農民家的豬圈里,一位志同道合的好友送給他的。李老最鐘情的硯臺是一方明代端硯,硯體正面為淌池,背面刻有嶺南大儒陳獻章的畫像,據(jù)考此硯系文友贈送給白沙先生的。
(編輯 溫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