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原本是鎮(zhèn)江金山寺的一個和尚,在民間故事《白蛇傳》中,他是邪惡的化身,陰險狠毒、冷酷殘暴,因為破壞白素貞和許仙的幸福婚姻,制造悲劇,所以萬人痛恨。
但是,如果我們就此便把法海當成一個惡人來對待,未免過于簡單,因為他不是一個天生的壞人,他是要做好事而不是要做壞事的。至少在他看來,他是在和惡魔做斗爭,他是在守護人民的利益。
在我們看來,白素貞和許仙的愛情本來是很美好的,但是法海卻不這樣看,他認為許仙娶了白素貞,就是“蛇”迷心竅,等到許仙完全被迷住之后,白娘子就會原形畢露,就會把許仙吃掉。對這位執(zhí)迷不悟的許仙,法海認為只有自己才能拯救他,必須使他迷途知返,必須讓白娘子露出“蛇腳”,必須讓許仙知道真相。所以,法海不惜動用一切手段,拆散他們的姻緣。
平心而論,無論人們如何痛恨法海,法海的所作所為,都是建立在為民除害的基礎之上的,他是一個有著堅定信仰的人,是一個把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人,是一個對惡魔恨之入骨的人,是一個愛憎分明的人,是一個有著強烈責任感的人。他不允許這個世界有陰霾存在,他希望這個世界是一個清明的世界,他認為自己是正義的化身,是拯民于倒懸的勇士。所以,他不顧許仙的意愿,不顧白娘子的哀求,要和一切妖魔鬼怪做堅決的斗爭,不獲全勝,誓不罷休!
這一點,在京劇《白蛇傳》中表現得非常明顯。比如,在金山寺,當法??巯略S仙時,白素貞苦苦哀求:
念我白氏呵!
在湖上結良緣同來江上,
與許郎懷下了九月兒郎。
且替我白素貞想上一想,
發(fā)下了大悲心就還我許郎!
但是,無論白素貞怎樣哀求,法海就是不答應:
白素貞休得要癡心妄想,
見許仙除非是倒流長江。
人世間哪容得害人孽障,
這也是菩提心保衛(wèi)善良。
但是,為什么一個立志要保護人民和惡魔做斗爭的人,最終卻被自己的人民看成是惡魔呢?這就是法海的悲劇所在:
其一,法海是在用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理解來改造世界,而不管這個世界中的人民是什么意愿;他是在以自己對惡魔的定義來確認惡魔,而不管人民群眾對惡魔是怎樣定義。在他看來,許仙是落后的,是糊涂的,是愚昧的,是不辨真假的。而自己是站在時代的高度、歷史的高度、佛法的高度的。所以他認為,自己的意愿就代表著許仙的意愿,所以就不管他認同不認同。而且,“僧是愚氓猶可訓”,只要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必然是“僧受折磨知悔恨”,許仙終究會覺悟的。
其二,法海是在用階級分析的方法對待世間的一切的。白素貞出身蛇的世家,自然是蛇蝎心腸,她和許仙的婚姻,絕不是什么愛情,而是一場騙局,她就是要通過婚姻來迷惑許仙,最后吃掉許仙。在法海的眼里,人和蛇是屬于不同的階級的,凡是他認為的反動階級,便都是壞人,都在必須打倒之列;凡是他認為的革命階級,便都是好人,都在保護之列。而不知道,人中有鬼,鬼中有人,神仙中也有壞人,鬼怪中也有好人。
其三,他把自己看成是許仙的救星,以為自己是為許仙們服務的,所以就不顧許仙的意愿,一意孤行,為所欲為。結果卻錯誤地領會了佛的精神,本來以正義出現,自己卻成了惡魔;本想去惡揚善,結果卻去善揚惡;本想使這個世界清明,卻給這個世界制造了災難。
法海的悲劇告訴我們,惡魔并不都是從邪惡中走出來的,有時也會從正義出發(fā),從理想出發(fā),從信念出發(fā),從高尚出發(fā),只是因為他違背人民的意愿而固執(zhí)地前行,結果便偏離了善的方向,向惡一路走去。所以,法海在制造了人間悲劇的同時,也制造了自己的人生悲劇。
其實,公正地評價一個人,那是歷史學家的事。在老百姓的心里,不管你出于何種動機,只要你做了壞事,就必須遺臭萬年。
雷峰塔最終還是倒掉了,法海的理想也就破滅了。法海最后怎么死的不知道,但是,伴隨他生命的結束,他一生傾其生命所從事的壯麗事業(yè),便也結束了。獲得團圓的白素貞和許仙們,開始了他們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