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代表氏族的血統(tǒng),最早起源于母系氏族社會,即一個氏族名下的成員都出自一個母系祖先?!靶铡钡脑熳謱儆跁?,由兩個象形字“女”和“生”組成,意為女子所生,生而有姓。
氏是姓衍生的分支,是古代貴族標志宗族系統(tǒng)的稱號,應(yīng)起源于父系氏族社會?!笆稀钡脑熳址椒ㄊ窍笮危缭诩坠俏闹芯陀?,可解釋為木本,即植物之根;后來轉(zhuǎn)注為姓氏的氏,就是取水之源頭、木之根本的意義。
姓和氏本來有著不同的含義和社會職能,姓是決定能否通婚的依據(jù),而氏是用來區(qū)別貴賤的。先秦時女子稱姓,男子稱氏;直到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姓、氏才開始混合;漢朝以后,從太史公開始,對姓和氏不再有嚴格的區(qū)分。
姓氏大爆發(fā)的周代,并非全中國人人有姓。而真正到了實行郡縣制的秦,標別貴賤的“氏”才變得沒有意義,反而同代表血統(tǒng)關(guān)系的姓逐漸合一。再后來一道編戶齊民的旨意,仿佛一陣春風(fēng)拂來,姓氏才吹開了平民的家門。弄清楚這層歷史,也就明白了為什么上古帝王的世襲族譜可以那么清楚地一筆畫到周,因為那時姓氏還是很高貴和稀罕的,幾乎凡是姓氏的擁有者都能夠名留青史。
有趣的是,姓氏是以一種非常中國式的方式進入尋常百姓家的。人們大多眷念故國故土,使很多小王國消失后國名變?yōu)樾帐?;還有一些以自己部族的宗長姓氏為姓,或者被賜姓等。中國的姓氏還帶有濃厚的聚居文明和人丁望族為榮的色彩,這并不像明治維新時代的日本,人人隨意而為,一下子弄出12萬多個姓,不僅缺少底蘊,也缺少傳承和文化感。
一個姓氏發(fā)展壯大,人丁興旺,原因可能各不相同。按照使用頻率排序,當代中國姓李、王和張的人最多。而歷史上李姓稱帝人數(shù)最多,共50余帝,再加上賜姓、他族改姓,所以發(fā)展迅速;王姓普及的最強項是來源多,如周靈王太子姬晉,進諫被貶,因是王族也就姓王了,歷數(shù)其他來源大多也是奔著“王族”姓的王,所以“王”氏人多勢眾,倒是與這個字的寓意緊密相關(guān)了;再說張姓,我去濮陽的時候,特意參觀了張揮墓,這是全世界張氏家族公認的謁祖之地。張揮史傳為黃帝之孫,因發(fā)明了弓箭被稱封為“弓長”之職,后人更以此為姓,世代相傳。所以張姓人應(yīng)介紹自己是“弓長(zhang)張”,而不應(yīng)說“弓長(chang)張”。
家譜記載了一家一族的淵源和發(fā)展,興旺與衰落,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社會發(fā)展變化歷史,所以研究家譜,也就是研究歷史──尤其是姓氏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