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魚玄機作詩云:“易求無價寶,難得有心郎?!币浴盁o價”來衡量一件寶物的價值最是合適不過,無價對有心估價炒作者而言,可以指不可思議的高價,通過倒手來博得錢財;對注重感情意義者而言,無論再高的價格也不會割舍,這樣價格就失去了意義;更深一層來說,寶物都是身外之物而已,任何人都不可能一直擁有,物和價就是器和名,不過是佛家說的虛妄和空罷了。
古玩舊稱“骨董”、“古董”,原指零雜的物件,后來則成為古代遺存珍奇物品的通稱了。江山過手,如前人田地后人收,古玩亦然。古玩之“古”,具有歷史重負的滄桑感,是一定社會發(fā)展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最好見證。古玩之“玩”,門類包羅萬象,玩法數不勝數,而又從這把玩的過程中品出文化性和藝術性來。古玩的玩者龐雜而良莠不齊,有試圖從中發(fā)現歷史的學者,更多的則是淘金者,期待靠古玩賺個罐滿缽盈。
古玩的涉獵面十分廣泛,從材質來看,有木質古玩、陶瓷古玩、玉石古玩、珠寶古玩、金屬古玩等;從使用價值看,有古典家具、文房四寶、器皿用具、梳妝飾品、古代錢幣、書籍報刊、煙標海報等;從文化價值來看,有金石、書法、繪畫等?!兑捉洝分姓f:“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痹诘琅c器之間取其中庸,是以器載道,就成為了藝術,成就了古玩。但器和道的成分何者居多,就是技藝和文化的屬性何者占上風了。
珠寶、玉石、陶瓷、漆器、銅器是技藝的成分居多,書畫是文化的成分居多。民間常用物件與有歷史價值而珍稀的宮廷或名士出品相比,不免大為遜色。技藝的東西在于材質和外觀,畢竟還有復制的可能。但文化的東西,比如書畫,如果有復制,氣勢上難免有差池。中國傳統(tǒng)的書畫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閱歷、心境和藝術理念的結合基本不會再現,講究一氣呵成,這種氣勢的運行滲透在有層次感的載體之內,從臨摹的作品或贗品中斷難感悟到作者當初的那種酣暢的狀態(tài)。
從歷史的角度而言,每個朝代因文明傳承、更新而遞進前行,所產的文物是當時文化的最好反映。夏、商、周的銅器與玉器最為珍貴,這三代乃至以前的文明所用器具,無論是帶著巫風的祭祀用具,還是一般的日常器具,形制古樸大方,內里深沉凝重。大禹所鑄九鼎,更成為天下的象征,為春秋戰(zhàn)國的各諸侯王所覬覦。秦、漢文明漸進,銅玉之器有三代的余韻。紙、筆雖然出現,但未趨于成熟,書畫之技還未得推廣,秦之篆體,漢之隸體,可見于秦磚漢瓦、碑碣摩崖。
“盛世文物,亂世饑民?!比龂廖簳x兵火頻繁,世事的無常反而促進了及時行樂的思想以及對人生的深度感悟。晉人書法為萬世楷模,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也是得道于此。佛教的盛行促進了南北朝的造像藝術。唐朝的鼎盛來去如流星焰火,書法、繪畫達到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高度。宋朝偏安一隅,但各種文藝反而因此少受壓抑,極度發(fā)達,為中國文物之最成功時期,如瓷器、玉器、銅器、漆器、書法、繪畫、造紙、印書,無不盡善盡美。但宋瓷之薄透、書法之纖細,難免帶了一種盛唐大氣褪盡后的頹廢。
元代的北方民族,因不重文藝,沒有特別的出產。明朝走的是復古的路線,取法唐、宋,雖然恢宏,但難以創(chuàng)出新意,瓷器書畫也僅可勉強追唐、宋。宣德年的銅器,景泰年的琺瑯器,是明代的文藝特色。清朝一切仿古,凡古代的東西,無不設法仿制。但因為各朝帝王的熱心提倡,上下努力效行,古跡的保存和新物的產生,在數量及質量上,達到了空前絕后的程度。加上年代稍近,因而今天市場上的古玩,清代產物總在半數之上。
古玩乃至書畫的創(chuàng)作者,生前能得盛名乃至富貴的少之又少。“苦恨年年壓金錢,為他人作嫁衣裳”,漆器、玉石、珠寶等的創(chuàng)作者都是無名的技工,掙扎在生活的底層,勉強糊口度日。而中國古代的書畫家一般生前潦倒不得志,況且傳統(tǒng)文人推崇的君子之道,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藝術相對而言只算是小道,當不得真。只有功成名就,再下者也得以詩文著稱,才可青史留名。藝術作品的價值,撇開作假的贗品而論,大師的作品也不是件件是精品。人生在世,不免要應酬交際,乃至作為進階之禮,作品也就有高下之分了。因此就不免要用別的名號,心里也是煎熬的。
古玩之物,本是以“玩”為主,難以長久擁有。每件文物的背后,都有輾轉流傳的辛酸故事。從書畫上眾多的鑒賞之印上,可以看出經過何人之手,每個主人都是“百代之過客”而已。宋朝金石大家趙明誠和以詞著名的李清照可謂天作之合,但在國破家亡的大背景下,“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書二萬卷,金石刻二千卷”以及其他文物一概散失,晚景也很是凄涼。
近代的張伯駒一生醉心于古代文物,自三十歲開始收藏中國古代書畫,初時出于愛好,繼以保存重要文物不外流為己任,他不惜一擲千金,雖變賣家產或借貸亦不改其志。如曾買下中國傳世最古墨跡西晉陸機《平復帖》、最古畫跡隋展子虔《游春圖》等。經過他手蓄藏的書畫名跡見諸其著作《叢碧書畫錄》者,便有118件之多,被稱為“天下第一藏”。此外還有唐杜牧《張好好詩卷》,宋黃庭堅《諸上座帖》、趙佶《雪江歸棹圖卷》,元錢選《山居圖卷》等。但在晚年他將這些書畫陸續(xù)捐獻給了博物館,這是一個古玩大家的無私胸襟。
王羲之將《蘭亭序》視為傳家寶,并代代相傳,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孫智永手中。智永出家為僧,就將祖?zhèn)髡姹緜鹘o了弟子辨才和尚。唐太宗大量搜集王羲之書法珍寶,對《蘭亭序》這一真跡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懸賞索求,但一直沒有結果。后來,唐太宗使盡手段騙取了《蘭亭序》,原跡陪葬于昭陵。而后人打開昭陵的理由之一也是因為這幅名帖。如果這樣,唐太宗一定感嘆造化弄人。又有晉代石崇和明代江南首富沈萬三因富而敗亡。反而是曹孟德和號稱“一代天驕”的成吉思汗看得開,從簡入殮后,后人就不存多少渴求了。
瓷器、玉器、字畫等中國傳統(tǒng)藝術品始終是外國藏家追逐的目標,與之相對的西方古董則一般指18世紀至19世紀的西方藝術品,所涉及門類包括雕塑、鐘表、臺燈、瓷器、油畫、工藝品等。西方古董的收藏要從實用性、工藝、制作風格、品相、數量等入手。西方古董的風格從早期的古希臘風、羅馬風到后來的巴洛克、洛可可及19世紀的新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這些藝術風格的演變影射在不同時期的西方雕塑、繪畫和日常用品上,體現出鮮明的時代印跡和不同的審美情趣。
西方古典藝術品大多為18世紀末19世紀初手工作坊的產物,一些工藝品由一些著名雕塑家、設計師與手工作坊的高超藝人聯(lián)手制成,當初制作時便不惜工本、精益求精,其中不乏大師之作。在用料上也非常考究,大量采用了貴重材質,有些藝術品獨一無二。作品是否出自名家之手、作品的藝術處理效果如何、做工是否精美細致,極大地影響了作品的價值。而是否具有稀缺性,即其存世數量的多少,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對古玩的態(tài)度,有人認為這是有錢有閑階級所標榜的,也是名人故作風雅之事。古玩一般價格昂貴,這是事實,但其中的技藝也確實值得揣摩。而書畫的造詣更是“功夫在詩外”,詩、書、畫、印所表達的個人胸襟、榮辱得失,都是令人唏噓的文化掌故。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文人貧士,除了為官為人之外,畢竟還有生活的休閑之樂。明代的王士貞以一座莊園換一部宋版的《兩漢書》,這種在旁人看來并不值錢的東西,他卻很稀罕,這也是文化的因素在作祟。文化和藝術的創(chuàng)作,可以奢華,也可以簡樸,全在于心境和修養(yǎng),欣賞也是如此。但有幾件古玩,或貴或賤,或多或少,朝夕相處,于靜謐處賞玩,終是一份獨得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