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明一統(tǒng)志》,“……盧龍鎮(zhèn),土色黑,山似龍形,即古盧龍塞云?!北R龍縣商代為孤竹國地;春秋時期屬燕國;西漢建縣,名肥如;隋唐之際改為盧龍。
20世紀(jì)30年代的河北分縣圖之盧龍地圖記載,盧龍縣的“名勝古跡”:“城南六里許有虎頭石,漢李廣射虎處,現(xiàn)有碑文可證。孤竹城距離縣城十五里,已倒塌,東南二門尚在。陽山在城南,古之首陽山,以地鄰孤竹也。明遠(yuǎn)樓在城內(nèi),有漢飛將軍射虎圖?!?/p>
文獻(xiàn)記載,孤竹國約建于夏末,興于殷商,從立國到滅亡存在約900多年,是灤河之濱最早的奴隸制諸侯國之一。孤竹國的出現(xiàn),標(biāo)志著今日的冀東大地自3600多年前便從蒙昧和野蠻狀態(tài)中蘇醒,從原始社會邁進(jìn)了文明的門檻。近期,考古專家在盧龍縣蔡家墳村北嶺南端的剖面挖掘出11個文化層,其中以商周時期的堆積層面最厚,內(nèi)涵也最豐富。經(jīng)過專家多方考證,判定這里極有可能就是存續(xù)千年之久的孤竹國國都所在地。
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故事應(yīng)該就發(fā)生在商末周初的盧龍?!妒酚洝げ牧袀鳌酚涊d:“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伯夷、叔齊是孤竹國君的兒子。孤竹國君生前立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去世后,叔齊讓位給兄長伯夷,伯夷也不愿做國君而逃避。后來二人聽說周文王善待老人而入周投靠。此時文王仙逝,周武王繼位而擁兵伐紂。他們二人大失所望,叩馬而諫說:“父死不埋葬,就動起武來,這能算作孝嗎?以臣子身份來討伐君主,這能算作仁嗎?”武王不聽,決意滅商。伯夷、叔齊對周武王的行為嗤之以鼻,誓死不做周的臣民,也不吃周的糧食,因而隱居在首陽山,采野菜為生。后來,他們餓死在首陽山之上。事實上,他們“不食周粟”并未影響到周武王的事業(yè)。這件事一般被說成是因為忠誠而自我犧牲,仔細(xì)想想,也有不能與時俱進(jìn)的意思。魯迅在《故事新編·采薇》中就調(diào)侃道:“這是沿路討來的殘飯,因為兩人曾經(jīng)議定‘不食周粟’,只好進(jìn)了首陽山之后開始實行……”
盧龍境內(nèi)有長城約47華里,20世紀(jì)60年代到80年代,該地長城先后3次遭到大規(guī)模拆毀和破壞,盧龍?zhí)伊挚诖宕迕駛儭熬偷厝〔摹?,用長城磚石蓋房建院,房屋、院墻甚至廁所,大多是用長城磚石壘砌而成,該村397戶村民中有300戶人家都能發(fā)現(xiàn)長城磚的痕跡。這里的民房因此被譽(yù)為“世界上最昂貴的民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