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的問題。
送李材叔知柳州序
曾鞏
談?wù)咧^南越偏且遠,其風氣與中州異。故官者皆不欲久居,往往車船未行,輒已屈指計歸日。又咸小其官,以為不足事。其逆自為慮如此,故其至,皆傾搖解弛,無憂且勤之心。其習俗從古而爾。不然,何自越與中國通已千馀年,而名能撫循其民者,不過數(shù)人邪!故越與閩、蜀,始俱為夷,閩、蜀皆已變,而越獨尚陋,豈其俗不可更與?蓋吏者莫致其治教之意也。噫!亦其民之不幸也已。
彼不知由京師而之越,水陸之道皆安行,非若閩溪、峽江、蜀棧之不測。則均之吏于遠,此非獨優(yōu)歟?其風氣吾所諳之,與中州亦不甚異。起居不違其節(jié),未嘗有疾。茍違節(jié),雖中州寧能不生疾邪!其物產(chǎn)之美,果有荔子、龍眼、蕉、柑、橄欖,花有素馨、山丹、含笑之屬,食有海之百物,累歲之酒醋,皆絕于天下。人少斗訟,喜嬉樂。吏者唯其無久居之心,故謂之不可。如其有久居之心,奚不可邪?
你走,我不送你。你來,無論多大風多大雨,我要去接你?!簩嵡?/p>
如果,不幸福,如果,不快樂,那就放手吧;如果,舍不得、放不下,那就痛苦吧。——柏拉圖
古之人為一鄉(xiāng)一縣,其德義惠愛,尚足以薰蒸漸澤,今大者專一州,豈當小其官而不事邪?令其得吾說而思之,人咸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為越人滌其陋俗而驅(qū)于治,居閩、蜀上,無不幸之嘆。其事出千馀年之表,則其美之巨細可知也。然非其材之穎然邁于眾人者不能也官于南者多矣予知其材之穎然邁于眾人能行吾說者李材叔而已。
材叔又與其兄公翊仕同年,同用薦者為縣,入秘書省,為著作佐郎。今材叔為柳州,公翊為象州,皆同時,材又相若也。則二州交相致其政,其施之速、勢之便,可勝道也夫!其越之人幸也夫!其可賀也夫!
(選自《唐宋八大家文集·曾鞏文集》)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又咸小其官貼
?。赫J為……小
B其逆自為慮如此
逆:違背
C起居不違其節(jié)
節(jié):常規(guī)
D能行吾說者
說:主張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①彼不知由京師而之越
②之二蟲又何知
B①如其有久居之心,奚不可邪?
②樂夫天命復奚疑!
C①其風氣與中州異
②其越之人幸也夫!
D①官于南者多矣
②皆絕于天下
3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最恰當?shù)囊豁検仟? )
A然非其材/之穎然邁于眾人者/不能也/官于南者多矣/予知其材/之穎然邁于眾人能行/吾說者/李材叔而已
B然/非其材之穎然/邁于眾人者不能也/官于南者多矣/予知其材之穎然/邁于眾人能/行吾說者/李材叔而已
C然非其材之穎然邁于眾人者/不能也/官于南者多矣/予知其材之穎然邁于眾人/能行吾說者/李材叔而已
D然非其材之穎然/邁于眾人者不能也/官于南者多矣/予知其材之穎然邁于眾人/能行吾說者/李材叔而已
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閩、蜀皆已變,而越獨尚陋,豈其俗不可更與?蓋吏者莫致其治教之意也。
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之人為一鄉(xiāng)一縣,其德義惠愛,尚足以薰蒸漸澤,今大者專一州,豈當小其官而不事邪?
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則二州交相致其政,其施之速、勢之便,可勝道也夫!
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B;逆,預先。
2D,①②介詞,在。A①動詞,到;②代詞,這。B①疑問代詞,怎么;②疑問代詞,什么。C,①代詞,指南越;②副詞,表推測。
3C
4(1)閩地、蜀地現(xiàn)在都已經(jīng)改變了,而越地偏偏還保留著一些陋習,難道是越地習俗根本就改變不了嗎?大概是來這里做官的人沒有誰盡到他治理教化的責任??!(注意關(guān)鍵詞“陋”、“蓋”、“致”和判斷句式“……也”)
(2)古時候的人掌管一個鄉(xiāng)或一個縣,他那道德、仁義、恩惠、慈愛還足夠用來對鄉(xiāng)民或縣民熏陶升發(fā),浸潤灑布?,F(xiàn)在統(tǒng)轄范圍大的獨掌一個州,怎么能把那官職看成低一等而不認真干一回呢?(注意關(guān)鍵詞“為”、“?!?、“小”)
(3)這樣看來,二州交相使州致達到極點,它那施布的迅速,形勢的近捷,能夠講得過來嗎!(注意關(guān)鍵詞“致”、“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