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簡單卻頗富哲理的問題,來自法國著名作家夏爾?堂茨格(Charles Dantzig)的同名散文集《為什么讀書:毫無用處的萬能文學手冊》。 此書中譯本即將于今年6月出版,是這位作家的作品首次被翻譯成中文。
幸會法國才子與他的《詞典》
5月7日,堂茨格興致勃勃地來到上海季風書園,戴著招牌式的黑框眼鏡,足蹬一雙天藍色的飛躍跑鞋(據(jù)稱這顏色代表法蘭西),與150多位中法文學愛好者探討這個厚重而雋永的話題。“我的首部作品發(fā)表于1990年,除了戲劇外,我?guī)缀鯂L試了所有的文學形式。我最新創(chuàng)作的一部小說,是關(guān)于一個從巴黎來到撒哈拉尋找失去的朋友的故事,直到小說結(jié)尾,也不知道他最后有沒有找到對方。這其實是一個無主題、無故事情節(jié)的獨特作品,也是我對新形態(tài)文學作品的挑戰(zhàn)?!睆难葜v一開始,堂茨格就幾乎沒有離開“文學”二字。
生于1961年10月7日的堂茨格可謂多才多藝,他除了創(chuàng)作詩歌、小說、散文外,也曾先后在法國美文出版社、格拉塞出版社擔任叢書主編,并翻譯了菲茨杰拉德、王爾德等人的詩歌、戲劇,以及擔任“法國文化”廣播電臺的節(jié)目制作人,至今已出版6本散文集、8本詩集和5本小說。
2005年堂茨格的《自私的法國文學詞典》出版后,獲得了許多獎項,其中包括“十二月獎”(Prix Décembre)、“法蘭西學院散文獎”(The Prix de l’Essai de l'Académie fran?aise)以及Elle雜志“女讀者大獎”(the Grand Prix des lectrices de Elle)。
“這是一本1000頁的大部頭作品,內(nèi)容涉及文學創(chuàng)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對作品、人物和作家的評論,單就書名而言它具備失敗出版物的所有特征。但我不得不在這里炫耀一下我的祖國,法國總理當時宣布它是法國最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隨后它就火了,全世界的媒體都來采訪我。就文學精英化的趨勢而言,法國是成功的,她是一個喜愛和尊重文學的國度?!?/p>
《泰晤士報》文學評論增刊曾這樣評價堂茨格及《詞典》一書:“作為一本在法語圈的暢銷書,堂茨格的《自私的法國文學詞典》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這是一本由豐富的事實支撐的參考書目,讀者在購買該書后可能會失望,但是這本書帶來的更多的是驚喜。堂茨格有見解、有孩童般的頑皮、激進,但他也閱讀廣泛、幽默,善于啟發(fā)別人。他是個優(yōu)雅的作家,同時也對書籍有著高度的熱情?!?/p>
“筆戰(zhàn)”勝過法國大選
“大約三周前,我在法國最重要的報紙《世界報》上發(fā)表了一整版的文章,主要是關(guān)于自己對文學的一些觀點。文章見報后引起了一連串的筆戰(zhàn)和辯論。要知道這正是法國總統(tǒng)大選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刻,一般來說媒體當然應(yīng)首先為政治讓路。所以像法國這樣獨特的情況,在別的國家相信是無法發(fā)生的?!?/p>
他坦言正是由于《詞典》的問世和引起廣泛關(guān)注,使自己開始更深層次地思考文學創(chuàng)作究竟會引起怎樣的反響和結(jié)果,覺得其中之一便是閱讀。因此《為什么讀書》的問世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2010年10月,這本談?wù)撐膶W閱讀的散文集再次迅速獲得好評和成功,并斬獲吉奧諾(Giono)大獎。2011年,小說《在前往加拉加斯的飛機上》入圍龔古爾文學獎。“文學類書籍始終居于一種非常特殊的境遇。一般來說正常人工作了一天疲勞不堪,他可能會選擇歷史類書籍讀史以鑒今,或者是經(jīng)濟類書籍了解實用的經(jīng)濟知識,他為什么要讀文學書呢?文學書幾乎無任何功用,而且免費易得,往往與社會主流的意義和興趣點大相徑庭。”
文學渴望讀者
他接著話題自問自答:“但文學書又是那樣的精妙與神奇,會帶給讀者一個美麗精彩的世界,這正是它們偉大的、與其他類型書籍不一樣的地方。我們不需要準備就可以輕而易舉地進入另一個世界,可以穿越時空,也沒有國界限制。比如你閱讀19世紀一位英國人的傳記,就可以馬上進入那個令人浮想聯(lián)翩的年代?!?/p>
“這其中,讀者始終是一個關(guān)鍵性的、根本的角色。一本合著的、無人翻動的書籍只是一件物品而已,它不像繪畫和音樂那樣可以自我體現(xiàn)價值。沒有讀者的閱讀和互動,書沒有任何價值。有時候,作家對自己的認識可能不如讀者明了,因此我的文學創(chuàng)作歷程一直伴隨著自我認知:我是讀者眼中這樣的作家嗎?19世紀一位著名的詩人也曾經(jīng)說過:沒有讀者的詩歌不是詩歌?!?/p>
堂茨格進而把讀書比喻為向銀行家申請貸款,讀者仿佛得到了30頁書的信用,如果讀不下去大可把書扔掉?!皩ψx者而言這已經(jīng)非??犊蛡ゴ罅?,你花費了45分鐘的話,那就是又向墳墓邁進了45分鐘?!彼敛谎陲椬约簩τ陂喿x的熱愛:“在書中你會每每驚喜地發(fā)現(xiàn)另一個世界。比如普魯斯特的大部頭作品,讀者和作者間仿佛在進行一場曠日持久的拳擊比賽,當讀者翻完最后一頁,可以驕傲地宣布,我贏了,此時仿佛是攀登上了大部頭作品的高山,登高望遠,發(fā)現(xiàn)了一個奇麗的新世界?!?/p>
他舉了個頗為有趣的例子,在一部文學作品中,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偶然間來到一個鄉(xiāng)村,發(fā)現(xiàn)一座流動圖書館。她馬上被奇麗的文學世界吸引了,如饑似渴地閱讀,再也不愿離去。她發(fā)現(xiàn)自己平時忙著授勛、為別人掛獎?wù)率嵌嗝蠢速M時間而無聊的事,女王又是多么艱難的職業(yè)。小說中的英國女王完全成為了一位虔誠的讀者,她最后更是想要成為一位作家。
在法國讀者
永遠占上風
“這是一個寓言。讀者和作家具有相似性,性相近。我5歲就開始讀書,最后自然而然變成作家。小時候父母要我從事體育運動,我為了取悅父母不得不照做,最后發(fā)現(xiàn)只是他們自己開心。因此這輩子我有兩件事沒做錯,一是寫作,二是閱讀。我討厭浪費屬于閱讀的時間,因此走路都在閱讀,撞電線桿然后說聲‘先生對不起’的事經(jīng)常在我身上發(fā)生。以前開車時,方向盤前面總是放著本書,因此闖紅燈甚至闖禍的事也發(fā)生過,一次因為旁邊的車打開車門,我又在閱讀,因此撞壞了他的車門,因此惹上官司,結(jié)果最后判下來居然是他有罪,看來在法國這個神奇的國度,讀者永遠占上風?!?/p>
在堂茨格眼中,讀者和作者屬于同一個王國,但他們終究是少數(shù)民族,一本書發(fā)行10萬冊,那么這10萬人(或許更多些)之外的人都不屬于這個小眾王國,與其志趣迥異?!拔淖志哂心哿幔坎?,我認為文字的效力在于分開,把讀者和其他人區(qū)別開來。因此文字使我們更加關(guān)注精神境界。在所有的國家,作家和讀者總是最多被監(jiān)視的人群,因為他們代表了精神上的自由?!?/p>
“原來法郎的貨幣上印有作家的頭像,但歐元誕生后這一切都消失了,我建議歐元也應(yīng)該恢復對作家的尊重,印上他們的頭像,在這個金錢掌權(quán)的世界,這是很有象征意義的?!彼统鲆粡?00元人民幣:“我覺得在毛主席頭像背面,也可以印上老子或一些著名中國文學家的頭像啊?”
置文學于死地的“權(quán)力”
他隨即話鋒一轉(zhuǎn),顯露鋒芒:“權(quán)力,可以置文學于死地。比如薩科齊,我覺得他對文學就太粗暴了。他得罪過很多法國的文學教授和作家,比如公開發(fā)表評論認為某位法國著名女作家的作品沒有任何閱讀價值。就在一周前,這位政客還在《世界報》撰文公開批評一個經(jīng)典文學作品里的人物是‘小傻瓜’。我甚至認為他失去那么多的選票,原因不是別的,就是他對于文學和作家的不尊重使然。薩科齊曾經(jīng)組織過晚宴,邀請我去,但我拒絕了。因為我認為他這樣粗魯無顧忌地對待文學和作家,是沒有水準的,我羞于與他為伍?!?/p>
“法國新當選總統(tǒng)奧朗德相比之下是比較有品味的,因為他表示很喜歡我的作品(笑)。我一位電臺的同事曾說起一次奧朗德參與一個評論文學的節(jié)目,問我朋友‘應(yīng)該說些什么’。我想應(yīng)該表揚他一下,當然這有些虛偽,因為他畢竟不知道應(yīng)該怎樣說為宜。”
“我對薩科齊的反感不是空穴來風,可以歸結(jié)為三點。其一:我去投票選舉,但他不閱讀。其二,我去納稅,但他不買書。最后,我對政治知之甚少,因此從不置評。而他對文學比較無知,卻妄加評論、大放闕詞。他可能只是讀過物品使用手冊或是汽車駕駛說明,就在那里隨便亂說。我覺得我們作家還是遭受不公正待遇,比如話語權(quán)就不一樣,我在這里跟你們發(fā)表觀點,也就是150來個人聽到。但薩科齊的觀點卻有千千萬萬人聽聞,他怎么可以不注重這一點呢?”
“有一句諺語,你們可以想象它有3000年的歷史,因為中國是一個崇尚歷史厚重感的國度。但其實它是我自己發(fā)明的:不喜歡文學,你們將遭受厄運。”
在演講的最后,堂茨格以一句飽含深情的話作結(jié):“為了讓我存在,請你們開啟我的書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