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正在還將繼續(xù)發(fā)生著,凡是一切讓你覺得對或不對的事情,都可以有自己的觀點,而不必去迎合大眾,這正是當代藝術的魅力之所在。
肖豐
畢業(yè)院校:1983年湖北藝術學院美術系油畫專業(yè)本科;1999年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訪問學者;2004年華中師范大學歷史博士研究生
主要成就:華中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教授
中國油畫學會湖北理事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武漢市最佳青年美術家獎
代表作:《中國光影》、《中國魅影》、《風化的焦慮》、《拆除的墻》
“即便是和政治曾經(jīng)糾纏,但藝術本身也必將超越政治,當時代的風浪漸漸平息時,藝術的真正價值才有能逐漸顯現(xiàn)。”三十年來,肖豐的藝術生涯正是在不斷印證這句話。
1979年17歲的肖豐考入湖北美術學院油畫專業(yè),作為國內(nèi)改革開放后的第一屆油畫班,肖豐深受當時西學東漸思潮的影響,思想上傾向于全盤西化,認為中國文化沒落腐朽,對其采取排斥態(tài)度。這一時期,肖豐的畫作主題基本都是對中國問題的反思和向西方學習,風格也是采取了現(xiàn)實主義、立體主義、表現(xiàn)主義、超現(xiàn)實主義等西方的藝術形式。在1979年至1989年這十年期間,肖豐試圖以個人的力量,從藝術層面上改變國內(nèi)文化偏政治化的傾向。
1989年以后,隨著國內(nèi)政治形勢的風云突變,肖豐感到自己的理念與社會主流格格不入,思想和生活也都陷入了消沉期。為尋找新的出路,他想到了出國,于是開始研究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想憑借著中國文化更好的在西方世界立足。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大量閱讀了如哲學簡史、東方文化等書籍,包括佛家的金剛經(jīng),肖豐越來越體會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不知不覺陷了進去,直到最后開始真心的崇拜和癡迷于自己的母體文化。
1989年至1999年期間,也是中國社會思想變革,矛盾問題集中凸顯的時期,社會娛樂化、市場化轉型的呼聲很高,此時的肖豐卻選擇了逆勢而為,向西方學習的思潮再次興起,轉向關注東方文化藝術,努力地與主流思潮保持著距離。
1993年,一次巧合的機會,肖豐受邀到德國參加當代藝術展覽,在那里他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到西方的當代藝術。回國后,他開始致力于創(chuàng)作中國本土文化和當代藝術相結合的藝術作品。采用西方的符號表達,傳達東方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的畫作,具有明顯的文化反思傾向。這一時期,肖豐認為自己實現(xiàn)了從傳統(tǒng)語言符號向當代語言符號的轉化。
進入到新世紀后,宣揚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思想成為社會文化的主流,此時的肖豐又有了新想法:關注當下。他的代表作《中國光影》也是產(chǎn)生于這一時期,利用光影的變幻和扭曲,比喻社會文化從蛹到蝶的蛻變過程,從物質(zhì)到精神的轉換,其中也融入了宗教的玄妙,畫作中大量運用紅黃兩種色調(diào)。
在當下,多數(shù)人在都關注傳統(tǒng)文化的趨勢下,他選擇了不回避,關注現(xiàn)實,關注民意。“最近5年來,我的作品主題不再形而上,更多的是現(xiàn)實和具體的形象?!毙へS對記者說。
作為華師的老師,華中師范大學的校園成為肖豐現(xiàn)階段多數(shù)畫作中的主角。作品中,寧靜的校園和一墻之隔的商業(yè)區(qū),閃爍的霓虹燈,突顯的白光透過樹叢忽隱忽現(xiàn),隱約看見外面涌動的人影,充滿誘惑卻又隱隱讓人覺得不安,這種不安正是來自于社會現(xiàn)實給予民眾的不確定性。
什么是真正的當代藝術?肖豐認為,藝術一定不是孤傲的,要關注社會變遷,用藝術的方式表示自己的判斷和學術價值,否則就太案頭化。當代藝術正在還將繼續(xù)發(fā)生著,凡是一切讓你覺得對或不對的事情,都可以有自己的觀點,而不必去迎合大眾,這正是當代藝術的魅力之所在。
目前,肖豐正在將自己從藝三十年來的作品歸納成冊,取名為《溫和而獨行——一個知識分子三十年的自我歷史審查》,預計11月底即可面世。在三年的編撰和總結期間,肖豐越來越認識到藝術家最寶貴的財富并非是已經(jīng)符號化、模式化的代表作,而是那些形成代表作之初、具有轉型探索性質(zhì)的作品,那些當初看似不成形的隨意之筆,其中才蘊含著最干凈、最智慧的靈光,數(shù)年之后再看仍然能像思想的心電圖一樣讓人興奮。
作為湖北藝術的培育者,肖豐對湖北現(xiàn)階段的青年藝術家們也是充滿了信心。湖北雖然藝術市場不成熟,
但這里的藝術氛圍很純凈,是未來藝術家練習基本功,為以后發(fā)展打下扎實基礎的重要成長階段。這里高校眾多,藝術才俊層出不窮,初期的藝術思想是最干凈最多元的,也是最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