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會有剛剛從倫敦回來的同事或者朋友說,如果你不刻意尋找的話,那座奧運城市之中居然沒有我們習慣的濃烈的奧運氛圍。這樣的表述總會讓我難以判斷,氛圍的直觀表現(xiàn)就是標語、旗幟和人山人海嗎?也許是,但是英國人以購票的熱情隱隱地在表達著,他們親近奧運。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倫敦殘奧會的門票銷售情況也分外喜人,甚至已經成為多年來,門票銷售最好的殘奧會,北京也不能及。
我已經12年沒有去過倫敦了,終日里只能讀著報紙文字,摸索著倫敦奧運會的成長脈絡,每日關于奧運的消息充斥眼前,一點兒也不冷清。奧運會是多樣性的,我們要接受不同的表達和參與方式。倫敦人一定會給我們很多啟迪,只要我們用心體會,預算就是一個不錯的命題。
讀著英國人寫就的各類與奧運有關的書籍,你也才逐漸知曉,這是一個被工業(yè)文明塑造的國度,一切有章可循,現(xiàn)代財務制度早就是社會文明的基石之一,那些精細的數(shù)字告訴我們,全社會遵從預算應該被視為一種天經地義的自然選擇,時至今日的奧運會更是在全社會監(jiān)控之下在預算框架內小心翼翼地表達自己的生機勃勃。
百多年前,倫敦第一次辦奧運會,辦賽費用為15000英鎊,相當于今朝的85萬英鎊。門票收入21377英鎊,有零有整的,盈利為6377英鎊。1948年,英國頻臨國家破產,沒有一分錢公共開支可被允許用于奧運會承辦,依據預算最高不能超過74.3萬英鎊。結果,實際支出73.2268萬英鎊,無人敢于揮霍一分錢,預算是最高原則。都說洛杉磯奧運會才迎來了商業(yè)時代,其實倫敦奧運會早有此雛形,最終盈利2.9萬英鎊。那年月,英國人已經憑借發(fā)行奧運郵票和收取奧運特許權獲得收益,不過當時可口可樂這樣的奧運伙伴中的先行者只需支付250英鎊,即可被允許使用五環(huán)標志。
本屆倫敦奧運會最初的總預算是93億英鎊,近七年來僅有兩次擴充預算,一次為安保,一次為開閉幕式,各個部門原原本本地將增加部分告知公眾。每年都有承辦費用報告定時公布,哪怕一個場館因為高清電視轉播的需求必須更換照明系統(tǒng),也要清晰列出。
距離奧運開幕僅有半個月的時間,又有一樁與預算有關的公共事件被報道出來。英國奧委會向其主管部門文化、傳媒和體育部提出,是否可以一次性追加170萬英鎊的特別經費,以補貼大英奧運代表團龐大團隊的預算不足。作為東道主,英國這次派出了542名運動員,輔助人員達到519人,要在各地建設訓練營地,人吃馬喂開銷巨大,原本指望著賽前銷售印有英國奧委會(BOA)標志的圍巾和紀念幣可以廣開財源,沒想到公眾購買熱情實在不高,想象之中的200萬英鎊遲遲不能到位。無奈之下,只得呼號求援。
聽起來,追加170萬英鎊并非沒有道理??蓳f,主管部門將拒絕緊急撥付,理由不容置疑,每年英國政府已經用各種辦法自助了1300名奧運選手,各類支出每年達到3.13億英鎊,公眾厚待大英代表團實實在在,設在拉夫堡大學的訓練基地也投入了1300萬英鎊。再者,英國奧委會理論上靠奧運特許經營和各類贊助,幾年來已經收入了近7億英鎊,應該可以找到辦法自渡難關,不必再向政府伸手要錢,當此經濟危機的年景,削減公共開支已是必然。
其實,英國奧組委并非完全沒錢,只是沒有權力挪用其他科目預算,需要得到批準才能動用。他們最期待的還是,在奧運最后的沖刺階段,那兩項產品可以熱賣,50萬條圍巾飄揚在賽場之中,那樣的話,170萬英鎊就不再是問題。就看英國人的熱情和沖動了。
(作者系中央電視臺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