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的年夜飯雖然與上世紀(jì)五六十年代全雞全鴨外加一個(gè)紅燒大蹄的“饑餓時(shí)代”的菜不可同日而語(yǔ),但是吃慣了山珍海味就要改改口味,換一桌帶有懷舊情感的老上海家常小菜,弄些蘿卜干大頭菜吃吃倒也清口!
最近幾天我左思右想,設(shè)計(jì)出一套7位朋友新年里到我到家來(lái)聚餐的懷舊小菜,適合上海小資型口味的溫馨家常菜,每人消費(fèi)約100元。
冷菜:山珍云雞樅菌、姑蘇百葉包、干炕浪鼓魚、白切黃牛肉、海派蘿卜苗、楊家海蜇頭、吳江大頭菜。
熱菜:太湖塘鱧魚、秋葵蝦仁、松茸飄香、串糟烏青、田螺塞肉、鹽漬青菜、胡蔥蟹粉。
湯類:三鮮暖鍋。
點(diǎn)心:野薺塌餅。
甜品:楊枝甘露。
酒:古越龍山五年陳。
水果:火龍果。
以上所有原料在上海大一些的農(nóng)貿(mào)市場(chǎng)基本都能買到。這桌菜,每道都有別致之處。
【冷盆】
1. 雞樅菌 選用云南產(chǎn)瓶裝油浸雞樅菌,味道勝過(guò)雞味,香鮮有嚼勁。
2. 百葉包用三層薄百葉 包裹著薺菜、冬筍、開洋切碎加鹽的餡,包好后用細(xì)線捆扎,放入牛肉湯里煮熟晾涼后裝盆。
3. 浪鼓魚 是吳地小河里一種體如小手指大的圓柱狀野生小雜魚,上海有售,因?yàn)橐吧稑O鮮,用鹽抹擦后備用,鐵鍋內(nèi)放少許油,用小火將魚慢慢炕干,下酒良物。
4.白切黃牛肉 選用牛腱子肉,放入少量水煮到硬酥即可,不可久煮,冷后切薄片,蘸醬麻油,原汁原味。剩下的牛肉湯可煮百葉包。
5.海派蘿卜苗 買一小把蘿卜秧苗,沸水燙后切成小段,裝碟后撒些佐料,色青味微苦,節(jié)日中清腸胃之良物也!
6.楊家海蜇頭 海蜇頭要選棕褐色、手感較干爽的,先在甕里存放1個(gè)月,干透滲出鹽跡,取出,吃時(shí)洗凈泥砂,撕成小塊在冷水中浸洗,裝盆,加入小蔥醬麻油,鮮嫩脆爽。
7.吳江大頭菜 甕腌之物,本色黃褐,洗凈后切成長(zhǎng)條,口感脆而清香。
【熱菜】
1.太湖塘鱧魚 冬日寒冷,塘鱧魚躲在太湖水底以小蝦為食,故特鮮肥!筆者每年冬季必嘗之鮮。塘鱧魚先用老抽浸漬1小時(shí),瀝干,用大火在素油鍋內(nèi)略煎,后加冬筍片、蔥姜、適量糖、水等,燒到汁水將干后盛起。我外婆常說(shuō):“此菜,打耳光不肯放!”
2.秋葵蝦仁 買大只的野生太湖河蝦,剝蝦仁,挑出蝦線,用料酒、胡椒粉、淀粉腌制十幾分鐘,秋葵開水焯后切成小段;姜切絲;蝦仁炒至變色,加秋葵、姜絲和鹽翻炒即成。
3.松茸飄香 干松茸洗凈用冷水浸泡(不可用沸水),浸軟后瀝干,同豆腐干、肉絲、姜絲干炒,作下酒菜,特有異香。
4. 串糟烏青 是我昆山老家過(guò)年必食之菜,選用2.5千克重野生大烏青魚,黑灰青色,取中段,中間切開,用老式酒糟、鹽涂滿魚段;冬天,放入陶缽中,在室外寒冷處放一周,不會(huì)壞。吃時(shí)沖去酒糟,切成方塊備用;鍋中加蔥姜以及適量清水,水沸后,將糟魚放入即串湯,湯清醇香撲鼻,過(guò)年醒胃。
5.田螺塞肉 挑出螺肉,洗凈、剁碎后與肉糜相拌,再塞回螺殼中,蔥、姜放入油鍋中煸香,放入田螺炒,加適量黃酒、醬油、糖,滾燒至鹵汁濃稠時(shí)出鍋裝盤。
6. 鹽漬青菜 毛豆在油鍋中煸熟;青菜用鹽略腌,擠干水分,切成小方塊;厚百葉切絲,三者共入油鍋中炒片刻,加鹽、一小勺鮮湯,勾點(diǎn)薄芡盛起。
7. 胡蔥蟹粉 選用蘇州東山胡蔥,切半寸段,加鹽炒熟裝盆,蟹粉兩勺入鍋炒,澆在蔥上即可。
8.三鮮暖鍋 找一只老上海紫銅暖鍋,加入雞湯、細(xì)粉、黃芽菜、爆魚、魚圓、肉皮。點(diǎn)燃木炭,燒滾,熱氣騰騰,看一縷青煙帶著新年的祝福拌著火星升騰,尋味石庫(kù)門上海人家過(guò)年的感覺(jué)。斟上一盅黃酒,把盞言歡,端上一盆用野薺菜、面粉做成的上海咸味塌餅,最后品嘗用西米、芒果、西柚、椰汁、糖做成的港式甜品——楊枝甘露,感覺(jué)生活如此甜蜜妥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