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yè)績遭遇滑鐵盧的太平洋,今年以來又遭遇大股東的頻繁減持,令公司股價雪上加霜。
今年5月初,太平洋發(fā)布減持公告,2011年11月18日至2012年4月27日,公司一致行動人股東累計減持太平洋9017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6%。至此,公司4名一致行動人股東已經累計減持1.66億股,占公司總股本的11%,占其持有股本的1/3。
另據《投資者報》統(tǒng)計,自上市以來,公司大股東的巨額套現已達20億元,占太平洋2011年凈資產的95%,這意味著,公司股東套現資金幾乎可再建第二個太平洋。
頻繁減持和業(yè)績下滑導致公司股價連續(xù)下跌。今年以來券商板塊指數上漲34%。但太平洋證券卻遜色許多,股價5個月來漲幅僅為券商指數漲幅的1/3。自上市以來,其股價也已下跌八成。即便如此,以1元的成本持股的原始股東們仍獲益654%,這或許正是其減持的動力所在。
此外,伴隨著業(yè)績下滑,公司高管薪酬卻不降反升,也引來市場詬病。
股東減持額可再造太平洋
5月3日太平洋發(fā)布公告,作為一致行動人,4家大股東在2011年11月18日至2012年4月27日期間,共計減持公司股份9017萬股,占總股本的6%。按照其減持期間股票均價粗略估算,其間4家股東套現金額總計達6.7億元,相當于公司近4年凈利潤之和的5.4倍。
此外,這4家股東在 2011年11月10日之前已累計減持公司股份7537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 5.01%。
至此,作為太平洋的一致行動人,4家股東已經累計減持1.66億股,占公司總股本的11%,套現13.6億元。
這4家減持的股東別為璽萌置業(yè)、華信六合投資、大華大陸和中儲股份。對于太平洋而言,這4家股東的身份非同一般,他們實際上就是公司的聯合控股股東。
2010年3月,太平洋6家股東共同簽署了《一致行動協議書》。協議要求,簽署人參與公司重大決策,共同行使公司股東權利,特別是行使提案權、表決權時采取一致行動。6家公司共持有公司39.75%的股權。自此,6家公司共同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
除上述4家公司外,這6家公司還包括云南國有資產經營公司和云南工業(yè)投資公司。
實際上,在2011年大股東所持流通股被解禁后,4位一致行動人就已開始大幅減持。在一年半的時間內,4家公司累計減持1.66億股,占公司總股本的11%,套現13.6億元。
此次減持后,4家公司仍持有公司股份3.6億股,占太平洋總股本24.1%。
一年半的時間,4位一致行動人減持了手中近1/3的太平洋股份。更令投資者擔心的是,公司在公告中還表示,在未來12個月內,這些股東不排除再度減持太平洋的可能。
關于減持原因,4家公司各有不同,分別以自身經營需要、償還信貸或是投資收益為由。
除上述4家公司外,公司另一大股東中國對外經濟貿易信托公司也進行了大規(guī)模減持。2011年以來其累計減持7550萬股,占總股本比例的5%,這占其原持有股份的一半以上。
將上述股東減持額進行合計,其總減持數量達到2.41億股,占總股本的16%,套現20億元。而這一數字相當于公司2011年全部凈資產的95%。這意味著,以二級市場套現方式,太平洋股東套現資金幾乎可再建第二個太平洋。
股價跌八成 原始股東仍獲益6倍
太平洋于2007年12月上市,從首日開盤價46元到2012年5月16日7.54元的收盤價(除權后),四年半時間公司股價下跌逾八成。不過,投資者損失慘重的同時,公司的原始股東卻暗中賺取高額收益,這或許是其瘋狂減持的動力所在。
太平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太平洋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在2004年成立。發(fā)起股東分別為泰安泰山投資公司(現名普華投資有限公司)、中國對外經濟貿易信托有限公司、泰安市泰山祥盛公司、黑龍江世紀華容投資公司、泰安市泰山華信投資公司(現名北京華信六合投資有限公司)。
2007年2月和4月,公司分別得到新老股東的資金增持,最終公司注冊資本增至15.03億元,股本也以每股1元計價增至15.03億股。上述減持行動中提到的璽萌置業(yè)、大華大陸和中儲股份等太平洋大股東也在2007年4月的增資中以每股1元的低廉價格獲得公司股本。隨后,太平洋證券與原上市公司云大科技完成換股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
自上市以后,公司股價一路下跌,自上市之初的46元開盤價跌至5月16日的7.54元(后復權),跌幅已經超過八成。盡管如此,上述原始股東以1元/股的低廉成本獲得股權,其在4年間仍獲得了654%的增值收益。
業(yè)績下滑高管報酬反升
公司股價的大幅下滑,與其上市以來業(yè)績持續(xù)不佳相關。但令人意外的是,在業(yè)績下滑的同時,公司高管薪酬卻不降反升。
目前,券商多以經紀業(yè)務為主,是典型的“靠天吃飯”的行業(yè)。受到最近幾年市場跌多漲少的影響,太平洋自2007年上市以來業(yè)績表現不佳。2008年~2011年,公司凈利潤分別為-6.45億元、4.05億元、2.03億元和1.5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05%、162%、-49%和-23%。
與帶給股東的微薄收益相比,太平洋的高管薪酬卻“旱澇保收”,甚至出現多次上漲。
年報顯示,2008年~2011年,太平洋高管薪酬分別為532萬、969萬、2072萬、1967萬,2009~2011年同比分別增長81.9%、113.7%和-5.07%??梢?,2010年公司業(yè)績下滑49%的情形下,公司高管的薪酬卻實現了翻倍。
此外,公司總經理王超年薪增幅更是驚人,與公司業(yè)績成反比。公司年報顯示,王超2008年~2011年的年薪分別為110萬元、219萬元、381萬元和529萬元,4年時間薪酬上漲381%。
對于公司現有困境,太平洋證券在2011年報中解釋稱,“受其他券商紛紛進駐云南影響,公司在云南省內部分地區(qū)的壟斷地位被打破,加之全國范圍內的‘傭金戰(zhàn)’愈演愈烈,公司平均傭金率較上年同期下降了13%,下降幅度略高于行業(yè)狀況。”
在高管薪酬上升、大股東持續(xù)減持的影響下,太平洋的投資價值已遠低于同行。根據巨潮資訊統(tǒng)計,證券、期貨行業(yè)平均靜態(tài)市盈率為55倍,滾動市盈率為58倍。太平洋證券5月16日靜態(tài)市盈率為72.2倍,因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去年下降82%,公司當前滾動市盈率高達151倍,兩項指標均高于行業(yè)平均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