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到悉尼,8951公里的距離。兩年半的留學生活,兩年半的北漂生活,游走在其間的我充實地享受著生命在東西方文化中的切換。東方文化含蓄、低調(diào)而內(nèi)斂;西方文化開放、張揚而自由。承載著這些文化的個體人物,往往最能詮釋出不同文化碰撞時所產(chǎn)生的璀璨火花。每當“帝都”北京在陰霾散去后呈現(xiàn)出難得一見的陽光時,我的思緒都會被這陽光牽引著飛到南半球那座顏色鮮明的天空之城。令我魂牽夢繞的并不是異國那美得令人窒息的陽光海岸,而是那一張張平常卻真誠的笑臉,那些被我們稱為“老外”的朋友們。
中文里對于“老外”二字的解釋非常有趣:①中國人對外國人的俗稱,沒有貶義;②外行。我的一些外國朋友認為“老外”這個稱呼多少會把他們臉譜化,意味著他們在面對東方文化時是外行。但在留學期間與“老外”的接觸中,我發(fā)現(xiàn),一些“老外”不僅懂得尊重東方人的文化背景,而且在東西方文化發(fā)生碰撞時還傳遞給我很多西方文化中的精髓,讓我見識了西方文化的獨特魅力。下面就隨本文來認識一下我記憶中那些可親可愛的“老外”吧。
Eddie:澳大利亞形象大使
出國之前,我在學校的官方網(wǎng)站上申請了與房東合住(share apartment)的住宿方式。在我看來,與房東合住好處頗多:一方面住宿成本較低,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體會當?shù)匚幕?。在這種情況下,我認識了Eddie,抵達澳大利亞后認識的第一個“老外”,也就是我的房東。與Eddie第一次見面是在機場,記得第一眼看到他時我真是又喜又驚。喜的是Eddie在我沒有要求的情況下,主動驅(qū)車來機場接我,讓我剛踏入異域的土地就感受到了“老外”的熱情;驚的是Eddie的外形:生于土耳其而在澳大利亞長大的他有著健碩的身材、黝黑的皮膚以及卷曲的長發(fā),活脫一個游戲中恐怖分子的造型。不過,Eddie熱情的問候和得體的舉止讓我的恐懼感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也讓我對這個有著異域風情的澳大利亞人產(chǎn)生了莫名的信任。
與Eddie同住一個屋檐下的生活非常有趣。Eddie從事的是建材采購工作,需要經(jīng)常出差,作為房客的我便在他出差期間主動承擔起了打理公寓的任務。Eddie對東方尤其是中國文化非常感興趣,因此我便在空閑時幫助他學習和了解他眼中“神秘”的東方文化,而他也通過很多方式讓我快速地融入到澳大利亞當?shù)氐奈幕?。在我們“同住”的日子里,我們約定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文化體驗日”:每周六早晨,我和他會輪流做一頓具有各自文化特色的brunch (早午餐),然后聊聊彼此這一周發(fā)生的新鮮事;早午餐后,他會駕車帶我前往悉尼有意思的地方游玩;下午回來后,就到了我給他介紹東方文化禮儀和教他學中文的時間了,這一時間也被他戲稱為“Miss Xie’s minutes”;晚飯后,我們有時參加澳大利亞當?shù)厝伺e辦的party,有時會去看看話劇或歌劇演出。在與Eddie一起經(jīng)歷了若干次“文化體驗”后,我迅速擺脫了留學生“三點一線”式的枯燥生活,親身體驗了澳大利亞的多元文化,而Eddie也理所當然地成了我心目中最合格的“澳大利亞形象大使”。
在Eddie家租住了一年后,我因為換校區(qū)的關(guān)系不得不搬到別處。但我與Eddie一直保持著聯(lián)系,有時我們還會相約小酌兩杯,聊聊彼此的近況。偶爾,我們也還會繼續(xù)我們的“文化體驗日”。我始終記得Eddie說過的一句話:“Life is all about experience.”他帶我體驗了西方多樣的生活方式,也教會了我要真誠對待生命中出現(xiàn)的每一個人。
Michael:悉尼大學的良師益友
在悉尼大學求學期間,除了感嘆其完備的教育體系和出色的硬件設施外,我還有一點印象深刻,那就是有著獨特教學風格和性格魅力的老師們。在我印象中,留學時所遇到的每一位老師都很有個性,他們不同于很多正襟危坐的中國老師,而更像是親切、隨和的朋友。他們獨特的個人魅力不僅來源于其淵博的知識,更來自于他們對教學的熱愛和對學生的關(guān)心。在這些老師中,我印象最深也最為敬重的是教授國際商業(yè)法的Michael老師。
第一次上Michael的課之前,我就對這位著名的法學院教授有所耳聞。他是來自美國加州大學的客座教授,擁有劍橋碩士和牛津博士的顯赫教育背景,以其豐富的閱歷和國際法庭實戰(zhàn)經(jīng)驗而知名。在我想象中,Michael應該是一位有著愛因斯坦一樣學者風范的人物。可當我第一次看到Michael時,映入我眼簾的卻是一個長得酷似肯德基爺爺?shù)睦项^兒,親切而慈祥。新課伊始,Michael的開場白可謂“艷驚四座”:“Dear all, as you know, the laws are required to be rigorous (嚴肅的), while the lawyers can choose to be romantic. In my class, there’s no restriction on either your mind or behavior: powerful, aggressive or serious, whatsoever; your perception is all I need, as the laws are meant to serve the assertive (有主見的) person.”在我所有的課程中,Michael的課永遠都是最熱鬧的。他有著極其夸張的肢體語言和洪亮悅耳的嗓音,講到經(jīng)典的案例時,他甚至會禁不住站到桌子上,如同當著萬人演講一樣氣勢昂揚地向我們表述他的觀點。
然而,雖身為名師,Michael在私底下卻非常平易近人。他銳利的眼神經(jīng)常能看出學生在學習甚至是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并盡他所能地幫助這些學生。記得當時我們班有一位來自朝鮮的學生Kim,他十分內(nèi)向,不僅對于課堂討論十分膽怯,在課下和同學交往時也處處表現(xiàn)得謹小慎微。Michael發(fā)現(xiàn)Kim的這一問題后,不僅經(jīng)常在課堂上鼓勵他參與討論,還主動幫他聯(lián)系了一些課外社團,甚至幫他留意一些做短期海外交換生以及實習的機會,以鍛煉他的溝通和交流能力。到第二個學期時,內(nèi)向、怯懦的Kim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外向、活潑的小伙兒。后來,Kim還在Michael的推薦下成功地申請到了去德國交流一年的機會。Kim曾在去德國之前的party上這樣評價Michael:“He is a true friend rather than a strict teacher.”現(xiàn)在,每當回憶起Michael老師時,我都會想到一句話:“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出現(xiàn)一位骨灰級的老師?!边@句話用來形容他,我想再合適不過了。
Sally:閣樓姐妹
在東方文化中,我們通常把“順其自然”“知足常樂”掛在嘴邊,認為任何事情盡管let it be就可以了。但到了澳大利亞,我卻發(fā)現(xiàn)很多外國朋友把另外一種觀念奉為人生指南,那便是“Attitude accounts for everything”。他們會非常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充實地體驗多彩的人生,不為世俗所累。這樣的生活態(tài)度對于大多數(shù)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的中國人來說,是非常具有啟發(fā)性的。Sally就是一位抱著這樣的生活態(tài)度的英國女孩,與她的結(jié)識讓我對人生有了很多新的思考。
在悉尼大學的第二學期,我在選修課上結(jié)識了英國女孩Sally,她當時就讀于悉尼大學的人文學院,攻讀媒體碩士學位。她是一個惹人注目的女生,這不光是因為她極具朋克風格的另類打扮,還因為她在課堂上屢屢打破陳規(guī)的經(jīng)典發(fā)言。然而,就在她漸漸成為學院風云人物的時候,她卻神秘地休學了,沒有人知道她去了哪里。直到第三個學期我搬進了學校的公寓后,才又再次見到了她。當時,她輕輕地拍了一下我的后背,用那熟悉的蘇格蘭口音和我打招呼:“Hey girl, I’m back, and I’m your new roommate.”就這樣,我們的關(guān)系更近了一步,從曾經(jīng)的同學變成了室友,同住在學校的閣樓公寓里。
在我們的“同居”生活中,Sally曾經(jīng)“失蹤”的謎團終于被解開了。原來,她在第二學期時參與了澳大利亞的一個慈善團體活動,去非洲給當?shù)氐暮⒆觽兞x務做起了英文教師。在支教的過程中,她的理想也發(fā)生了變化:由最初的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媒體工作者轉(zhuǎn)變?yōu)樵贜GO (非政府組織)中做一名服務于發(fā)展中國家人們的普通工作者。Sally從不吝嗇和我分享她生命中的點點滴滴,經(jīng)常和我講述她這些年來陸續(xù)環(huán)游二十多個國家的非凡經(jīng)歷。她曾經(jīng)和我說過,她愛搖滾,但她更愛非洲孩子們的笑臉;她愛媒體人的光環(huán),但她更愛在幫助他人后所體會到的那種充實與滿足感。我曾經(jīng)笑稱她是西方的雷鋒,她會瞪著她那雙美麗的藍綠色雙眸,在聽我講述完雷鋒的故事后爽朗地大笑,并豎起大拇指。在我看來,Sally代表了西方人自我、獨立的性格。她經(jīng)常鼓勵和告誡我說:“Life is too short. You should do something you really like to do and make efforts to achieve what you want indeed and never waste your time.”在與Sally相知的那段美好時光中,將我們系在一起的就是這樣一條執(zhí)著的人生信念:努力追求自己真正的理想,這是對自己人生最大的尊重和珍視。
如同趙薇那首描寫閨蜜情深的歌曲《我和上官燕》中的情節(jié),在一個溫暖的午后,Sally留下了一個字條,再次不辭而別了。我知道她一定是又踏上了人生一段新的旅程,去勇敢地追求她的理想了。Sally是我所有的“老外”朋友中最有個性的一位:只要一個背包、一個理想,她就可以走遍這個世界。在和Sally姐妹情深的相處經(jīng)歷中,我也收獲了一顆想做就做的勇敢的心。
回國執(zhí)教以來,記憶中的那些“老外”朋友們似乎離我的生活越來越遠了,但每每回憶起留學生活中與他們共同經(jīng)歷的點點滴滴,我又瞬間覺得他們的臉在我面前鮮活起來。兩地相隔,我和他們注定不會成為理想中朝夕相處的密友,但是他們教給我的那些道理和信念卻早已轉(zhuǎn)化為推動我前進的動力,始終與我相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