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李童。五年前,他在吉林省長春市一所重點中學念高二,成績優(yōu)秀,名列班級前三。如果不是那個固執(zhí)的決定,他本該順理成章地參加高考,上一所重點大學。可他卻在幾天之內作出了一個誰都無法理解的決定——退學,開辦性心理咨詢熱線。
李童創(chuàng)辦性心理咨詢熱線的起因是他的一個同學的女朋友懷孕了。這件事對李童的觸動很大,之后他便開始關注身邊同學的性心理,一關注,才發(fā)現這個問題真是不容樂觀。
“許多學校沒有性教育課。我們的生理課也都是上自習。對于一些正常的青春期問題,老師不教,父母不說。越是這樣,我們就越好奇。有的同學會偷偷看一些極其露骨的雜志,還把色情小說存在手機和MP4中相互傳閱。學校附近的錄像廳也大多是些穿著校服的中學生去光顧,而里面經常播放黃色錄像。還有很多青少年在網上查看黃色網頁,這也非常普遍?!崩钔f,“有些同學尋找了‘更直接’的方式了解性,給自己和別人都帶來了傷害?!?/p>
李童知道,很多同齡人渴望了解這方面的知識,但又有些羞澀。可是,整個社會、教育界以及老師家長對這件事情都特別回避。李童認為應該有一個人出來呼吁這件事,把性教育大大方方地亮在陽光下,讓大家坦然接受。
反復考慮了幾天,李童毅然決然地作出了退學開辦青少年性心理咨詢熱線的決定。意料之中的,這件事遭到了父母的強烈反對,爸爸甚至要和他斷絕父子關系。除了小姨,所有的親朋好友都勸阻他。但李童卻固執(zhí)地堅持著自己的選擇。
后來,小姨幫李童租了間房子,“一童熱線”便正式成立了。成立之初,李童制作了一些海報到街上去分發(fā)。很快,他的熱線“熱”了,每天從早上睜開眼到晚上睡覺,電話就沒有間斷過。
李童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他接到一個女生的電話。女生說男朋友領她去打完胎后就不再理她了,后來才知道男朋友喜歡上了別人!李童起初以為這樣的事情只是個例,后來才知道在學生中很常見。
從一開始的震驚到后來的痛心,李童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只要有同學打電話來問該不該與男(女)朋友發(fā)生關系時,李童都會告訴他們這樣一句話:“不要只看到眼前一些東西很美好,而不想后果是什么。找我咨詢的同學,沒有一個不后悔發(fā)生關系的?!?/p>
但隨著熱線的升溫,對李童的非議也越來越多。很多人認為,一個高二的學生和同齡人談論性知識是荒唐的,甚至是危險的行為。對此,李童這樣解釋道:“其實我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并沒有想太多,我覺得性教育這件事情應該是全社會的一個責任,而我只是一個呼吁者和傾聽者。因為我也處于青春期,我了解青少年青春期的心態(tài)和想法?!?/p>
還有的專家質疑他:“你有什么經歷,憑什么做這個?”
李童卻反問道:“你一天接多少個電話?”
“十幾個?!?/p>
“我一天接幾十個電話?!?/p>
李童不明白,自己做這件事并非為了個人利益,可卻始終有人在否定他。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這種非議都讓他很痛苦,是青少年對他的信任,支撐著他一路走下來。
有個女生說:“我絕不去找專家,因為跟他們交流總覺得是在受教育,沒有平等的感覺。李童卻讓我有傾訴的欲望,他會很耐心地聽我講,替我分析,然后幫我出主意。”
李童的堅持得到了許多志愿者的支持。也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支持,“一童熱線”才能堅持到現在。在選擇志愿者的時候,李童有兩個標準:首先要熱愛和了解性教育;其次要有耐心,能夠平等對待咨詢者?!盁o論你職位多高、年齡多大,只要接起電話,就要把自己和咨詢者放在平等的位置上。他們之所以打這個電話,就是想找一個平等的傾訴對象。而‘一童熱線’有別于其他咨詢熱線,也就在于平等傾聽?!?/p>
發(fā)展至今,“一童熱線”已經擁有了一千多名志愿者,有些專門負責接聽熱線,有些則通過校園活動普及青春期的性知識。
李童的努力也逐漸得到了社會的肯定,現在,他已經是吉林省禁毒委員會志愿者、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青少年預防艾滋病愛心大使、國家級心理咨詢師。
摘自《做人與處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