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理念
本課教學以學生的學習現(xiàn)狀為教學的邏輯起點,在教學的過程中,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適時調整教學順序、進度、內容,以便讓所有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課堂教學按自學探究——展示研討——反饋交流三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其中“展示研討”為重點。
教學過程
一、自學探究(略)
二、展示研討
(一)讀書展示
重點糾正與指導學生的發(fā)音:一是發(fā)音時的調值,注意不能將第一聲“五五調”念成“三三調”;二是注意元音的發(fā)聲飽滿程度;三是注意發(fā)聲的舌位的準確性。
(二)整體把握
1.引導學生弄清“這篇課文主要向我們介紹了什么”,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讓學生理解“窟”的意思以及“為什么叫莫高窟”。
(資料參考:據(jù)說,莫高窟修造在鳴沙山的崖壁上,而周圍是茫茫的沙漠,因這些洞穴大大地高出周圍的沙漠,后來人們就將這些洞窟稱作“漠高窟”。因“漠”與“莫”相通,后人就稱為莫高窟。)出示莫高窟的圖片。
2.引導學生思考課文是從哪一個角度來寫莫高窟的,并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相關語句或詞語來佐證自己的觀點。
(這個問題可以適當提示:比如寫洪澤湖,我們可以寫湖大,也可以寫湖美……)
3.引導學生厘清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來呈現(xiàn)莫高窟是藝術寶庫,并讓學生用完整的語句來表述。
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可以進行適當小結,以便讓學生有一個清晰的思路。
(大家看這篇文章是從莫高窟的具有高度的藝術性這一角度著手,從彩塑、壁畫、藏經(jīng)洞三個層面來展開,這樣文章中心明確,層次分明。
(三)局部研讀
1.研讀“彩塑”。
(1)引導學生搞清“什么叫彩塑、壁畫”,以防學生產生認知上的錯誤。
(2)與學生一起研討作者是如何寫彩塑的,并出示莫高窟里面的彩塑圖片以配合學生的學習。
(3)用猜謎游戲來檢查學生學習情況:“這組圖片哪個是天王?哪個是力士?哪個是菩薩?這些人物分別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
(滲透寫作方法:菩薩有菩薩的樣,天王有天王的樣,力士有力士的樣,這就叫“個性——神態(tài)——”。這個特點也是作者在細致觀察后所得出的一個觀點,所以他在這節(jié)開頭就開門見山地說:“這些彩塑個性鮮明,神態(tài)各異?!辈⒁源苏归_彩塑的描寫。)
(4)為了更好地呈現(xiàn)彩塑的個性鮮明、神態(tài)各異,課文還為我們列舉了一尊彩塑。(出示圖片及相關語句PPT)
(5)小結:同學們,我們沒去過莫高窟,但經(jīng)作者一描寫,我們的腦海里就呈現(xiàn)出神態(tài)各異、個性鮮明的彩塑形象,可見作者在寫作之前就對這些彩塑造進行考量、定位,然后進行描寫,這樣的寫作策略是我們學習的。
2.研讀“壁畫”。
由于這一部分結構與“彩塑”相似,故可以由學生進行自由解讀,教師相機點撥。
3.研讀“藏經(jīng)洞”。
(過渡:說到莫高窟,還有一個地方我們不得不去,那就是——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這個“經(jīng)”是經(jīng)卷、經(jīng)書,而不是金銀的金;雖然不是金銀,但遠比金銀貴重的多?。?/p>
(1)出示藏經(jīng)洞的文字及圖片(莫高窟里還有一個面積不大的洞窟——藏經(jīng)洞。洞里曾藏有我國古代的各種經(jīng)卷、文書、帛畫、刺繡、銅像等六萬多件),讓學生通過讀來感受藏經(jīng)洞的物件繁多。
(2)出示空空如也的藏經(jīng)洞,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對比。
(3)出示:
英國人斯坦因盜走完整的經(jīng)卷二十四箱近萬卷,完好的絹畫和絲織品等五箱近五百件。
法國人伯希和盜走大量文獻精品和佛畫、絲織品,總數(shù)約一萬余件。
日本人吉川小一郎用低價非法換取了469卷手寫本和精美彩塑兩尊。
同學們,當看到這些文字,你一定有很多話要說——
(四)總結
1.莫高窟雖然經(jīng)過千百年自然和人為的破壞,但它仍是世界上現(xiàn)有規(guī)模最大的、保存最好的佛教藝術寶庫,被譽為“人類藝術的殿堂”。外國的旅游者也這樣評價:
“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等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p>
“敦煌藝術是人類文明的曙光?!?/p>
2.作為中國人,我們不得不自豪地說(出示第五自然段)齊讀——
“莫高窟是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畫,都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p>
三、反饋交流
1.通過這一節(jié)課的展示與研討,我們在自學的過程中還存在著哪些不足?
2.你們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