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具風味的大澳咸魚和蝦醬
香港以海圍城,早期的離島居民多以打漁為生,那個時期,漁民們自創(chuàng)了許多打漁歌。他們一邊唱著歌,一邊捕魚,雖然辛苦且充滿危險,卻也自得其樂。生活的艱辛,讓他們常常把賣剩的魚或蝦制成咸魚、蝦醬儲藏,以做自食或販賣之用。咸魚、蝦醬之名也逐漸流傳開來,其中以大澳最為著名。
每年的2~4月及8~9月,漁戶豐收的季節(jié),他們就會開始制作咸魚,而魚種多為黃花魚及白魚。他們喜歡保留完整魚鱗,去除內(nèi)臟,洗凈去水后以大澳出產(chǎn)的白鹽藏插、腌制,數(shù)日后再取出來晾曬,最后放入爐具中香。大澳的海水混合了自珠江流出的淡水,因此曬出的白鹽咸味適中,別具風味。由于鹽的來源及腌制方法獨特,因而這種咸魚味道均勻、甘香,被視為上品。
此外,大澳的蝦醬亦同樣出名,原料主要為當?shù)伢w型最小的銀蝦。在盛產(chǎn)銀蝦的4~8月,工人會先將銀蝦放入1.33米深的木桶內(nèi)用腳踩爛,再用石磨磨成醬,加入細鹽后放入平底竹笠中發(fā)酵曬制,在發(fā)酵的兩三周內(nèi),工人還要不斷攪拌,以便揮發(fā)腥味。只可惜現(xiàn)代人盲目跟從健康飲食,令此等美食越來越難上都市人的餐桌。
飄著淡淡茶香的茶
我去市場買菜時,偶爾會看到一位五十來歲的大嬸提著個小小的竹籃,向行人叫賣自家制作的茶。不知從何時開始,這種原本是離島客家居民傳統(tǒng)的小吃,被為了生活而逐漸遷居新界、九龍、香港島的離島原住民帶了過來。茶有咸有甜,咸餡是在炒碎豬肉中加入炒香菇、干蝦仁、眉豆、花生或綠豆、咸鴨蛋;甜餡則是紅豆沙、花生、芝麻及少量豬油。茶香甜可口,但制作起來亦非易事。除材料考究外,還需配以細心及適合火候。制作茶前,先在糯米粉中加入適量清水、茶粉,和勻后搓成小粉團,再壓成一塊塊的薄皮,放入餡料包好,搓成小球狀,放入蒸籠以柴火隔水蒸。不久,那飄著淡淡茶香的茶便可以出爐了。
最后的“山窿謝記魚蛋”
香港人愛吃魚,亦喜歡用魚做原料制作各式各樣的食品,比如魚蛋、魚片、魚皮云吞。日前讀報,驚聞有65年歷史的香港仔“山窿謝記魚蛋”即將向各路食客一一告別。位于香港仔的“山窿謝記魚蛋”素以手打魚蛋、親手制作魚皮云吞聞名,他家的食物不但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歡,就連著名美食家蔡瀾、名廚黃永幟、前港督彭定康等也對其深愛不已。但由于近年來鋪面租金昂貴,鮮魚價格飆升及貨源大減,加上純手工制作,難以尋人接班,餐廳第二代掌舵人之一的謝陳惠芳透露,將于下月底結(jié)業(yè)。為了一嘗心中的遺憾,我決定親身前往吃個痛快。
一大早,我就向香港仔出發(fā)了。我對香港仔不熟,所幸該店有名,沒費多大功夫便找到了。位于舊大街的“山窿謝記魚蛋”不算大,大約是因為它即將結(jié)業(yè)吧,人們對其戀戀不舍,所以當我來到這里時,門口早已排起長龍。坐下后,我不管三七二十一,開口就要了一碗魚蛋、魚皮云吞雙拼,又要了炸魚片、魚蛋打包。
謝記果然名不虛傳,魚皮云吞皮滑餡香,魚蛋彈性十足,一口下去,汁香滿溢,鮮美爽口。我怕歸途遙遠,會壞了炸魚片、魚蛋的鮮味,于是先行食味。炸魚片不但色澤金黃,賣相好,且外脆內(nèi)香,口感極佳!再配以店家自制的潮式辣椒醬,香辣突出,味道更是別具一格。雖然我事先準備了保鮮盒,又在盒內(nèi)附上了吸濕紙,等熱氣散去部分之后才蓋上蓋子,但回到家中時,炸魚片、魚蛋已經(jīng)變涼,色澤也有些許變暗,外皮亦不如之前香脆。好在放入烤箱里稍微的加工一番后,口感仍算不錯,依然能食出材料的鮮味及制作的用心。用一句港人的話來形容,那叫“爽口彈牙,魚味無窮?!敝豢上?,日后我要靠著這僅有的一點味道回憶了。香港老字號餐飲店一間接一間的結(jié)業(yè),食客不禁又少了一家充滿人情味的食肆,實在是可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