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不少的山東人,別的不說,當(dāng)年的南下干部中就有不少,而今人口流動更大,光是金融行業(yè),就有不少山東人在上海的各級金融機(jī)構(gòu)擔(dān)任要職。他們難道不思鄉(xiāng),不想吃山東菜嗎?
魯菜是四大菜系之首,照理說,全國各地都應(yīng)該有許多山東菜館??蓻]想到的是真正做魯菜的館子,全上??偣膊坏?0家。不應(yīng)該?。?/p>
物以稀為貴,我就選了排名第一的“老山東”魯菜去一探究竟。這家店在浦東南路上,站在路口,就可以看到大大的招牌,上面還寫著“源于1957年”,想想1957年的時候,這里還是農(nóng)田一片呢,不知如何“源”法。
這家店規(guī)模很大,有包房有大堂,從電梯出來,整個樓面都是他們的。
山東人好酒,我是知道的。酒還未上,先上了一小碗淡黃的東西,看似米糊卻沒有那么稠厚,口感爽滑,也吃不出什么原料來。后來知道,這是店家奉送的“古粥”,原本是山東東平州的傳統(tǒng)小吃,是用東平湖周圍生長的大米、小米、黃豆、綠豆、紅小豆、芡實、菱米、蓮子等水磨而成,據(jù)說不但營養(yǎng)好,而且喝酒之前飲上一小碗,就似在胃壁上涂了一層保護(hù)膜,免受烈酒侵害。
說到烈酒,店里有一種小瓶裝的70度瑯琊臺酒,據(jù)說由于蒸發(fā)的關(guān)系,實際的度數(shù)大約在72度左右。我輕輕啜了一小口,真是所謂的“一條線”,從上到下著實熱了起來。這玩意不要說“三碗不過崗”,就是一碗估計也打不住。還是改喝淡醇一點的趵突泉吧,也是正宗的山東酒,入口綿軟,很合我意。
山東菜,可能由于年代久遠(yuǎn),其實早就已經(jīng)溶入到各大菜系中去了,比如說醬牛肉,各地都有,但據(jù)說是從山東傳出去的,那也沒辦法,誰讓齊魯大地是最早有人的地方呢!
曹縣醬牛肉,勝在牛肉好,醬得透,不由讓人頗有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欲望,然而佳肴頗多,不能第一道菜就吃飽喝倒,所以還得等等。
冷菜中有一道老山東主打的“老醋蜇頭”,那種蜇頭不是常見的寧波海蜇頭,白白肥肥的那種,而是干練精瘦的正宗渤海貨,表面的顏色是黑褐色的,入口奇脆極嫩,老醋用了好幾種醋調(diào)配,口頰留香,要不是98元的高價,真想再來一盤。
還有一道“菠菜粉絲拌蛤蜊”,勝在蛤蜊新鮮肥美。蛤蜊燙熟后去殼取肉,與燙過的菠菜、粉絲拌在一起,用極少的芥末。食之頗有清新之感,蛤肉飽滿鮮嫩,與平時菜場買的蛤蜊大不相同。
不過,冷菜終究是冷菜,關(guān)鍵還是要看熱菜。當(dāng)日菜品著實不少,讓我最有印象的有這么幾道:
“蔥燒海參”選用的是一虎口長的新鮮刺參,用高湯煨過后再調(diào)味制成一指長短的渾身冒刺的可愛家伙,軟糯卻不失彈性,鮮香而無海腥,實在不可多得。新鮮海參極難調(diào)理,“出水即死,死即出水”,這句話聽著有點別扭,其實說的是海參出水就容易死亡,而死亡了的海參容易爛化,最終變成一灘水。據(jù)說撈起之后要馬上用開水汆過,才能保持其形不變?!袄仙綎|”的海參調(diào)弄極佳,的確要比上海傳統(tǒng)的蝦子大烏參更上一層。
“德州扒雞”可能是上海人唯一知道的魯菜了,以前上海出發(fā)向北的火車,一般晚間始發(fā),上車不久熄燈睡覺,待到迷迷糊糊中聽到“扒雞咧,扒雞咧”,那就表示天已亮了,正好停在德州站上。德州扒雞,取整雞油里炸透,再用老湯燜煨。如乘長途火車要過夜一般,扒雞同樣要燜燉一個晚上,才能骨酥肉爛而其形猶在,是道真正的功夫菜。其皮酥香,其肉肥美,若是硬要挑刺的話,胸肉還是有點干柴,估計還是雞種的問題。
“九轉(zhuǎn)肥腸”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想像中的九轉(zhuǎn)肥腸應(yīng)該是滿滿的一大盆,有氣有勢的那種,沒想到端上桌是一個大盆子,盆里六個最小的醋碟,每個碟中有著一截象棋大小的肥腸,上面撒著幾顆蔥花。肥腸是套腸,而且是多套,簡單地說就是腸里塞腸,塞滿為止,弄得很干凈,燉得很酥也很入味。美中不足的是,一人一小碟一小截的吃法,好像不是在吃肥腸。
山東的羊肉不算很有名,但山東人其實也挺喜歡吃羊的。
在“老山東”魯菜館,有全羊湯,羊肉與羊雜同煮的那種,配上極精巧的白吉饃,濃且香,有很重的羊的味道卻不膻,很是難得。施以小辣,有辣意而無辣味,恰到好處,不失為非西北地區(qū)調(diào)弄羊物的一個成功典范。
吃了冷菜、熱菜,來點點心也不錯,不料點心的量很大,若是一個人來,光點幾份點心,足以果腹。
有一道“蛤蜊疙瘩湯”,其實就是蛤蜊面疙瘩。這道湯其實還是蠻有特色的,倒不是蛤蜊的鮮美,而是面疙瘩的口感,與上海常吃的青菜面疙瘩那種軟軟糯糯的口感不同,這份疙瘩是“貓耳朵”的大小,吃口半硬且碎。由于細(xì)小,感覺上就像是面疙瘩爭先恐后自動跑進(jìn)嘴里一般。
還有一道“膠東包子”,首先是樣子好看,其形如桃,上有精致的褶子,是我見過的最大的包子,光是看看就令人不禁贊嘆。俗話說包子有餡不在褶上,這個大包子的餡料不但多,而且味道好,里面有成塊的瘦肉,竟讓吃了十來道菜已經(jīng)頂?shù)胶韲悼诘奈疫€是吃了半個。
讓我最留下印象的是一道水餃,與平時吃到的東北水餃大不一樣。其形稍大,軟而實心,咬上去沒有湯水流出來,餡是白色的,軟鮮香嫩,但是吃了兩三只后,居然不知道是什么東西,頗有些豬八戒吃人參果的意思。一問,才知道原來是“鲅魚水餃”。“鲅”音“霸”,鲅就是馬鮫魚,每年夏末秋初,是馬鮫魚大量上市的日子,這種魚身大刺少,于是取其肉來做純魚肉的餃子,頗有霸氣。
第一次品嘗魯菜,佳肴滿桌,不及一一細(xì)寫,各位吃客看官,不妨移步自己去試上一試,看看魯菜的味道到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