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源》將“熬”解釋為“文火慢煮”。然“熬”一字用于生活中,意味著耐心和堅持,受盡磨難卻不失希望,很有一種持久不息的堅韌。
“文火熬煮”,是中華烹飪一絕,其實這是中華傳統(tǒng)一份優(yōu)秀的生活態(tài)度:不火不躁,堅韌不拔,萃取精華。
時下興“裸婚”還興“裸烹”。所謂“裸烹”,就是追求原味。從這個角度講,熬湯就是最標(biāo)準(zhǔn)的“裸烹”,也是最傳統(tǒng),最無任何花俏的烹飪法。廣東人的老火湯就是“熬”的典范。華南一帶可能天氣炎熱,人體消耗極大,故一碗湯是十分重要的。老火湯雖然是傳統(tǒng)民間飲食,卻極具科學(xué)性。首先是水分,廣東人習(xí)慣午飯兩頓都飲老火湯,如是就能滿足人體充分補(bǔ)充水分的要求。通常飲老火湯,會將湯渣另外撈出。不過有專家告誡,老火湯的湯渣也要一起吃掉。因為有許多食物經(jīng)過長時間熬煮,人體更易吸收肉中營養(yǎng)……
故而,廣東一帶女孩子,能否煲(熬)得一手好湯,與其是否賢惠持家關(guān)系密切。
熬湯與熬粥一樣,火候、分量要拿捏得十分準(zhǔn)確。水的量要控制得很好,否則會令湯的口感大打折扣,十分需花心思。與其說是老火湯,稱為“愛心湯”也一點不過分。因此在華南一帶,“返家飲老婆煲(熬)的湯”,是幸福男人最生動的寫照。而父母長輩對已離家獨立門戶的子女一句“記得禮拜日返家飲湯”,同樣滿載著對子女的疼愛與關(guān)切。
廣東湯與上海江湖湯最大的不同是,廣東湯偏清淡,不能有一點油膩。廣東人都用瘦豬肉熬湯,且要先汆水去掉血水,再等水沸后將其放入,用明火煮,火候一足就將豬肉撈出,就是不讓太多油滲出湯中。上海江南一帶熬湯就不一樣,如熬火腿雞湯、黃豆豬腳湯、腌篤鮮,都要熬得肉爛皮酥,湯水濃膩,才算入味。
熬粥也有竅門,我們江浙一帶人喜歡吃“米燒粥”。有人說上海人的節(jié)儉——將隔夜菜與冷飯拌在一起,滾一滾,根本沒有到“熬”的境界。有條件誰不想天天早上起床就有現(xiàn)成熬好的一鍋香噴噴、熱騰騰、黏稠稠的米燒粥?我家以前老保姆熬粥有一手,米洗凈后用丁點生油拌下,晾一會兒,再加紅棗,如是熬出來的,粥更綿滑。特別在冬天,每晚都會熬一鍋紅棗粥,整幢房子都滿溢著甜香。
說起中華食文化,好比天上繁星點點,各有光彩,都是數(shù)千年來民間積累下的智慧——實而不華,用心烹飪,是其共同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