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廣場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廣場。它規(guī)模浩大,氣勢宏偉。廣場東西寬500米,南北長880米,地面全部由經過特殊工藝技術處理的淺色花崗巖條石鋪成。但它在初建時并不是現(xiàn)在這個樣子,而是經過了多次改建和擴建才最終完成了它的華麗轉身。
曾經只是紫禁城的“前院”
天安門廣場整個建筑始建于明永樂年間。明代修建的天安門廣場位于北京城的南北中軸線上,處在紫禁城之前。按照當時的設計,天安門廣場只是紫禁城的“前院”。
天安門廣場在明清時期給人的感覺有些局促。從天安門城樓到大明門(清代改稱大清門,民國以后稱中華門)之間圍之以紅墻,廣場呈現(xiàn)出一個狹長的“T”形(左圖),是一個封閉的庭院。
天安門廣場的設計者最初是將其作為宮廷廣場來設計的,廣場外的東西兩側,分布著封建國家主要的統(tǒng)治機構。天安門廣場作為封建王朝統(tǒng)治機構的中樞,處處體現(xiàn)著封建帝王唯我獨尊的氣質,而讓步入這個廣場的普通人,走在這個狹長而逼仄的空間里,都會通過空間的暗示油然而生敬畏之感。
辛亥革命之后,這個封閉廣場經過系列改造,允許平民進入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皇帝的權力僅限于在紫禁城內行使。于是這個為皇家服務了數(shù)百年的封閉廣場,開始允許平民進入。曾任北洋政府內務總長的朱啟鈐,出于城市交通方面的考慮,對廣場及其周圍進行了系列改造。他主持拆除了中華門內的千步廊和天安門東西三座門兩側的圍墻。
然而由于國庫枯竭,再加上政局動蕩,民國時期的天安門廣場并沒有增加新的建筑和裝飾,這座昔日的皇家廣場,不過僅僅是一塊空曠的“荒蕪”之地而已。
1949年開國大典前,天安門廣場雜草叢生,新政府展開整治清運廣場垃圾的行動
1949年8月,北平市召開第一屆各界代表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做出了修整天安門廣場的決議,并要求9月份完工,迎接開國大典。
當時整修天安門廣場的內容包括:清除廣場內的地面障礙物,開辟一個能容納16萬人的大廣場,修繕天安門城樓作為主席臺,安裝22.5米高的電力控制的大旗桿,修補瀝青石渣路面,進行綠化,植樹、種草、種花等等。
建國以后,天安門廣場進行了多次較大規(guī)模的改建和擴建
1952、1955年,天安門廣場兩次進行了較大的改建。1952年拆除了東西三座門,1955年拆除了沿公安街和西皮市的東西兩道紅墻。
為了慶祝新中國成立10周年,1958年8月,中央決定改建和擴建天安門廣場。天安門廣場經過此次擴建,將中華門拆除后,從中華門到正陽門之間是一塊狹長的空地,這塊空地被規(guī)劃為廣場南部的綠地,種植了一大片松樹林。
1976年,一代偉人毛澤東去世。同年11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了“毛主席紀念堂建立在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以南”的決定。6天后,經中央審定,正式確定了紀念堂建筑方案。廣場再向南擴建,即將天安門廣場的東西兩側路,向南打通到前門東西大街,廣場的區(qū)域就向南一直延伸到了正陽門城樓下,為此拆掉了廣場左右兩側鄰近東、西交民巷的一些建筑。經過此次擴建,天安門廣場形成了以人民英雄紀念碑為中心作輻射狀的整個建筑群,天安門廣場作為首都城市中心的地位,被進一步突顯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