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勃是西漢的開國元勛,為劉邦奪取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劉邦死后呂后當權,她誅殺劉氏宗室,重用侄兒呂祿、呂產(chǎn),劉氏江山幾乎要改變姓氏。呂后一死,周勃與陳平聯(lián)手,一舉粉碎了“呂家?guī)汀保瑓问霞易宀环帜信仙僖宦商帞?,然后推擁遠在太原的代王劉恒做皇帝。劉恒半信半疑、戰(zhàn)戰(zhàn)兢兢前往長安,群臣至渭橋接駕,年已花甲的太尉周勃跪呈天子專用的璽和符。于是,西漢的又一位皇帝誕生了,還被稱為一代明君。
然而,周勃之后的命運很快逆轉,先遭冷遇后被罷相,接著被逼離開京城前往封國絳縣養(yǎng)老。在封地,老將軍提心吊膽,度日如年。每當河東郡的頭頭腦腦巡行到絳地時,便“自畏恐誅”。為防不測,他必身披甲胄,令家人手執(zhí)兵器與領導見面。兩朝功勛過的是什么日子呀?功高蓋世的周勃,怎么落到這步田地?
皇權的私有、私用、私授、私襲,導致它必然卸磨殺驢,最不講良心。當“秦皇漢武”爭天下或爭得了而皇權遇到了危機時,他們最需要周勃這樣的文臣武將,死心塌地橫刀立馬為其賣命。然而,皇位一旦得到并安全,周勃們便不安全了。這是因為,此時的“周勃”往往功高震主,在皇帝看來,這是一種極其危險的挑戰(zhàn)和威懾,乃至如芒在背,必欲除之而心安。
于是,周勃們的悲慘命運便無法避免了。周勃的兒子周亞夫同樣演繹了這樣的悲劇。七國之亂把漢景帝嚇了個半死,危急之時周亞夫統(tǒng)帥中央軍,不到一年便平定了叛亂,斬獲了領頭者吳王劉濞的首級,為漢景帝皇位的安全和鞏固立下了大功。然而,周亞夫的下場比他爹還慘。漢景帝后二年(公元前142年),劉啟在宮中宴請周亞夫,偌大的宴席上只放了一大塊肉,既不能切開也不能動筷子,但又必須吃掉,明顯是在羞辱人。但周亞夫哪里知道,這正是皇帝要殺他的一個信號。后來,周的兒子給父親買了些用于殉葬的鎧甲盾牌,以備后事,被人告發(fā),皇帝將周亞夫下獄。嚴刑拷打中,周亞夫絕食五天而亡。一年多以后景帝駕崩,年僅十六歲的漢武帝登基。
皇權的私有性質導致的另一結果是,“專門利己”,奉“實用主義”為圭臬,具體說就是親“雞犬”重“新貴”。劉恒登基后,第一個受益的人是竇廣國,此人幼時被人拐賣,成年后靠下苦力為生,聽說剛立的皇后姓竇,便想到了十幾年前離散的姐姐,經(jīng)驗證果然皇后就是其姐姐。他的命運猶如平地一聲春雷,從一個打工仔一下子變成了國舅爺,一夜之間榮華富貴如潮水般涌來,后被封為章武侯。另一個人是薄昭,他是劉恒的老舅,當年就封了侯。再一人是鄧通,憑著吮瘡嘗膿的奇功,鄧通深得文帝寵幸,從宮中一個小小黃頭郎迅速升至上大夫,且富甲天下。當這些“雞犬”和“新貴”彈冠相慶之時,西漢的開國元勛周勃卻正在獄中遭受著無窮的折磨和污辱。為了活命,他向獄卒行賄千金,又重金行賄薄昭,薄昭向薄太后求情,老將軍才保住了一條命。
假如皇權姓公,權力按“天下為公”運行。那么,周勃、周亞夫父子的悲劇絕對不會發(fā)生。
【原載2012年3月21日《羊城晚報·花地》標題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