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十幾歲的高二學生因一場出人意料的五分鐘公開演講,日前成為網(wǎng)絡熱議的話題人物。
這位就讀于江蘇啟東市匯龍中學的學生,在4月9日舉行的全校升國旗儀式上,把原先勵志的演講稿換成了批評教育弊病的文章,五分鐘演講出人意料,但校方還是以寬容的姿態(tài)讓學生把話當眾說完。
這名學生敢于沖破規(guī)則與權威,在正式的公開場合對教育發(fā)出尖銳的批評,勇氣可嘉。其實,孩子所說的話,再正常不過了,這些年提及教育的種種弊端,誰不會發(fā)幾句牢騷。孩子的行為之所以炸開了鍋,原因在于“冒犯”了按部就班的某種權威與規(guī)則,在“不恰當?shù)摹睍r間和地點,把臺面下的話擺到了臺面上。從感性層面看,這樣的行動固然可以激起千層浪,比如引發(fā)輿論對教育弊端的又一次聚焦,引發(fā)對中國教育短板的某種思考,但從理性角度而言,“換稿門”事件在引起一些熱鬧的追捧后,很快就會煙消云散,恢復平靜,并不能改變問題土壤的結構成分。如果要聚焦,焦點不僅是這位可愛大膽的學生,也要關注學校的反饋與表現(xiàn)。
面對學生的“換稿門”,校方的態(tài)度是審視事件的關鍵因素之一。一方面以寬容姿態(tài)讓其把話說完,不進行任何處分,另一方面校方對其進行了批評教育。“寬容”是整個“換稿門”事件中最應稱道的關鍵詞之一。曾幾何時,權威是不容冒犯的,潛規(guī)則是不容逾越的,慣例是不容破壞的……總之,雷池是不容越半步的。這樣的一種文化習慣在很多地方大行其道,學校也難免其俗。所以,一方面,我們看到很多學校的孩子們更像溫室里成長的花朵,水分、陽光、肥料全靠園丁培育,卻不能到野地山巒之間自由呼吸;另一方面,我們又看到無數(shù)孩子叛逆的身影、張揚的個性和懵懂的認知,就像米蘭·昆德拉所說,青春“是一群穿著長筒靴的青年在上面踩踏的一個舞臺,他們狂熱地說著那些他們狂熱相信但又一知半解的話”。要讓他們更快樂健康的成長,需要對孩子們天然的、五彩斑斕的天性給予適當寬容,而不是把他們放置在千篇一律的流水線上,更不是常常拿著無形的尺子去丈量他們。
校方的寬容只是常識的一部分,不應就此戛然而止。面對“換稿門”,更深刻的思考是如何建立一種學校與孩子自由交流溝通的對話路徑。在高考指揮棒無法根本改變之前,在學業(yè)壓力、家長望子成龍文化根深蒂固的背景下,讀懂孩子、理解孩子、認可孩子,就是他們成長最好的解壓器、推進器、服務器。每位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的經(jīng)歷、成長、思考構成了最璀璨的理想世界,也構成了最復雜多變的幻想天地。面對現(xiàn)實的沖擊、人際的影響、家庭的熏染,他們都是慢慢學會獨立思考的蘆葦,都有各種針對現(xiàn)實、教育、學校、家長、老師的想法,包括批評與不滿。如果沒有建立一種可以和老師、學校有效溝通、平等交流的路徑,如果孩子們在遭遇苦悶時缺乏釋放的渠道,勢必如大禹的父親鯀治下的黃河一樣,不是這里跑冒就是那里決口。啟東匯龍中學的“換稿門”還算一種不壞的“決口”,而更多的“決口”呢?那些驚心動魄的案例還少嗎?
一個能夠理性對話、寬容批評的環(huán)境,才能讓“換稿門”這樣的事件成為推進教育反思和常識踐行的基礎。
【原載2012年4月12日《燕趙都市報·燕趙觀點》標題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