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zhàn)國的時候,魯國的季文子(即季孫行父)是宣公與成公的國相,但他的婢女不穿綢緞,他不給馭馬喂糧食。惹得旁人勸告文子:“您身為魯國上卿,給兩位君主當過國相,而婢女沒有綢緞,馭馬不吃糧食,別人不僅會認為你為人小氣,也會使國家臉上無光。”文子不以為然:“我何嘗不想讓婢女穿得好,讓馬吃得好,但是我看見國都的人民,有不少父兄吃得粗糙穿得破舊,怎么敢隨心所欲?做國相要知榮辱懂羞恥,我只聽說道德高尚才可以為國爭光,沒有聽說因婢女穿得華貴,馭馬吃得精細,能給國家?guī)砉獠?。?/p>
季文子這番話不僅僅說明他關心人民疾苦,不攀比,不羨慕奢侈,還反映出他心目中清楚何為榮譽,何為羞恥。因為知恥,其行為有所規(guī)范,做事講究原則。當文子心存恥感和不讓國家蒙羞的畏懼,他才做到了嚴格地自律。人與其他動物的區(qū)別之一,就是有羞恥感。真正懂得廉恥的人,一般不會有意去做越軌的事情。孟子在《盡心上》中說:“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恥感文化缺失,幾乎成為當下社會的萬惡之源,危害多多,且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層面之中。一些媒體指出,“企業(yè)為了利潤最大化,可以聽任污染泛濫,可以生產(chǎn)危害人體健康的問題產(chǎn)品;官員為了創(chuàng)造政績,可以不顧老百姓的死活,大搞強制拆遷;法官為了迎合權力或資本的需要,可以違背法律精神,做出枉法裁決;作家為了得到更多的版稅,可以炮制連自己兒子都不敢給看的下三濫作品;學校為了創(chuàng)收,可以販賣文憑;運動員為了金牌,可以服用興奮劑;裁判為了金錢,可以吹出黑哨”。我以為比這些事實本身更可怕的是,他們雖然做出了很可恥的事情,卻毫無恥感,甚至當作一種本領,當作一種“業(yè)績”,向人們炫耀,記在功勞簿上。這真叫恬不知恥。
如今官場腐敗屢反不絕,屢抓不盡,也是因為貪官都持一種“實惠意識”,而沒有“羞恥意識”。有的腐敗分子為自己辯護,說他在受賄賂時有“三不”,即: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不主動是說他從不主動索賄;不拒絕是表白他對社會環(huán)境無奈的一種順應;不負責意味他并沒有被行賄人“綁架”,找不出明顯的犯罪色彩。吃魚則說沒有腥味。這種人的心中哪里還有羞恥二字,否則能講出這樣不要臉的“辯護詞”嗎?
我國古人說:“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惫畔ED人說:“對可恥的行為的追悔是對生命的拯救?!爆F(xiàn)代西方人說:“羞恥心是所有品德的源泉?!泵髂┣宄跷覈形淮髱熂壢宋镱櫻孜洌麑戇^一篇文章題為《廉恥》。該文有兩句話令人沒齒難忘:一句說“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绷硪痪湔f“士大夫無恥,是謂國恥?!睘槭裁唇袢藢π邜u事不但不以為恥,甚至反以為榮呢?其中原因不一,也非三言兩語講得清楚。我只想講一個原因,就是當代人中有那么一部分人不知自愛,不要自尊,專講實惠,只要利己,再什么都不管“三七二十一”了。
國人本來是很講自尊和要面子的,甚至講自尊已講到很虛榮的程度。物極必反。有些人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從“小資產(chǎn)階級愛面子好虛榮”,走向了不要面子、沒有羞恥感,結果敗壞了社會風氣,污染了心靈和環(huán)境。
(李向榮薦自《解放日報》)
責編: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