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的批評不可沒有,也不可濫用。適當的批評是與孩子進行交流的一種手段,也是孩子不斷完善自己的一種動力。其實,靜下心來仔細想想,調皮、闖禍、做錯事,對孩子來說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嗎?他們正是在糾正一個個失誤或錯誤中逐步成長起來的。所以,問題的關鍵不是孩子做錯了什么,而是我們對此表現出什么樣的態(tài)度。
來看看這個幾乎每個家庭都發(fā)生過的事:6歲的小童正在喝水,見媽媽下班回家就撲了過來:“媽媽,我給你倒水喝。”她奔回桌邊拿起暖瓶給媽媽倒水,但因為暖瓶太重,她不能很好地控制,水灑在桌上,慌亂中只聽“啪”的一聲,杯子又掉在地上。
此時的小童把水弄灑了,還打碎了杯子,那她應該受到批評嗎?不,聰明的父母總能在孩子的錯誤中發(fā)現閃光點,特別是當孩子出于美好的愿望時。應該說,在孩子去探索和實踐心中美好想法時,預防錯誤的發(fā)生重要于錯誤發(fā)生后的批評,特別是這種錯誤的發(fā)生是可預見的時候。所以,最到位的做法是,在日常生活中主動給孩子提供實踐的機會,教給孩子一些做事的方法,以避免錯誤的發(fā)生,同時也降低孩子被批評的概率。退一步說,即使當批評不可避免時,父母也一定要深諳批評之道——鼓勵性批評,畢竟對兒童來說,實在沒有什么罪大惡極的錯誤是需要我們家長聲色俱厲的。如果父母不諳批評之道,一句脫口而出的批評很可能讓孩子一蹶不振,把有可能發(fā)展成為“特長”的素質演變成“特短”,這時批評絕對成了教育的敗筆。
那么,我們該怎樣避免讓批評成為教育的敗筆呢?
批評孩子“尊重”在先。孩子雖小,自尊心卻不比成人弱。父母一句話說重了,外向的孩子會立刻把不高興寫在臉上,還要申辯幾句;內向的孩子則會把怨氣憋在心里,日久天長容易形成內心強烈的自尊和強烈的自卑。孩子哪里做得不好,父母當然應及時指出來,不讓小毛病發(fā)展成大禍患,但這并不是說一分鐘也不能等。既然事情已經發(fā)生了,最好是先解決問題,而不是先教訓孩子。如果是在人多的場合或家里有客人,父母不妨把孩子拉到一邊說句悄悄話,或等客人走了以后再說,避免孩子有下不了臺的尷尬。對于一些有個性的孩子,父母的強硬態(tài)度則會造成兩敗俱傷。
批評要找適當的時機,其出發(fā)點應該是對孩子的關切。粗話、惡語,就像毒箭,是用來對付敵人的,不是用來對付孩子的,否則只會使孩子產生不滿、仇恨的情緒以及報復的念頭,并逐漸學會使用消極的態(tài)度和方法保護自己。
美國的一位教育學博士將母親常用的對付孩子的尖刻語言歸納如下:
謾罵:混蛋、癟三、騙子;
侮罵:笨蛋、真是個廢物、不中用的東西;
指責:又淘氣了、真是個壞孩子;
壓制:你給我住嘴、你敢不聽大人的話;
強迫:不許說不行;
威脅:你敢不聽我的話,我再也不管你了;
挖苦:你真聰明,虧你想得出這么蠢的方法。
用這類傷害性的語言去批評孩子,有時確實會立竿見影,孩子會乖乖服從父母的意志,然而這種屈服只是暫時的。從長遠看,這些語言不僅會傷害孩子的自尊,還會對其性格的形成產生不良影響。懂得尊重孩子,批評時就事論事,不翻舊賬,使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里,不再重犯,這樣的批評才是正確的批評,也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
批評的話越實越好。批評孩子,釘是釘鉚是鉚,說準說透,以質量勝數量,不要把陳芝麻爛谷子都翻出來老賬新賬一起算。孩子最煩的就是父母嘮叨,它會讓孩子產生“永無出頭之日”的絕望,更不能不分青紅皂白地粗暴指責一通,讓孩子摸不著頭腦,其結果是父母說了很多,孩子卻不知道自己到底錯在哪里。
寶寶晚上睡覺前吵著要吃巧克力,你指責他“壞毛病越來越多,越來越不聽話,盡給媽媽找麻煩”云云,也許孩子根本不懂得“壞毛病”“不聽話”“找麻煩”指的是什么。一下子用那么多詞來指責寶寶,他只會覺得媽媽嘮叨。另外,對孩子細枝末節(jié)的事情喋喋不休地批評,也會讓批評漸漸失去力度和效果。
其實,只要媽媽說一句“睡覺前吃巧克力牙齒會疼的”,并告訴他牙疼比打針可怕多了,疼得咬不動東西,所有好吃的都吃不成了,這就能讓寶寶明白媽媽的意圖了。
批評就是試圖改變對方的想法、態(tài)度和行為。如果孩子對父母的話左耳朵聽右耳朵冒,批評就失去了意義。其實,即便是成年人,每天反復聽“快點,別磨磨蹭蹭的”“去把玩具撿起來”這類單調、重復的話,耳朵也會磨起繭子的,而孩子就更容易對此產生心理惰性了。他們需要新鮮的語言提神,假如你換—種說法:“如果我們再耽誤一會兒,恐怕就看不成海豚表演了。”或“已經晚上九點了,該讓毛毛熊回家睡覺了。”孩子或許會更容易接受你的批評。
有時無聲勝有聲,沉默是金。一些很明顯的錯誤或頑固性錯誤,孩子自己也會意識到。如此習慣成自然地一錯再錯,被父母“敲打”的心理準備早就“百煉成鋼”。此時如果父母仍舊依照慣性老塵常談地指責一番,實際上是如了孩子的愿,他可能會如釋重負,眨眼之間就把批評忘得一干二凈。相反,如果此時進行“冷處理”,倒會讓孩子忐忑不安,覺得很不自在,并揣摩父母的心理。適度、適時的沉默可營造緊張的氣氛,也給孩子留出了自省的時間,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