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早慧
劉雨辰(4歲男孩的母親):這個消息我也在網(wǎng)上看到了,剛開始不相信,心想指不定是哪個無聊的人在忽悠大家呢。為了證實自己的懷疑,我搜索了一下,沒找到這則消息的確切來源,倒是發(fā)現(xiàn)了類似的信息。一些早教類網(wǎng)站轉(zhuǎn)載的文章稱:“加拿大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孩子越早學會撒謊,表示執(zhí)行力越強,長大了當上領(lǐng)導的機會就越多?!蔽液苛?,莫非《狼來了》的故事白給孩子講了?莫非《木偶奇遇記》的道德教育過時了?莫非現(xiàn)在需要給孩子補上撒謊這一課?小孩子騙家長,大孩子騙老師,成人了騙社會,這可怎么得了?
麥渠(10歲女孩的父親):或許是我這人太固執(zhí),我很反感這則消息所包含的反叛意味。不管這種研究是真科學還是偽科學,撒謊永遠不是好行為,孩子撒謊更不能容忍。這樣的所謂“早慧”太可怕了,后患無窮,絕對不值得提倡。
節(jié)建國(15歲女孩的父親):恐怕也不能一概而論。比如孩子一個人在家,陌生人在門外問:“你家大人在家嗎?”這時候孩子就應該撒謊:“爸爸正睡午覺呢?!蹦吧巳粲袗阂?,必然不敢造次。如果孩子不撒謊,如實相告,豈不危險?
麥渠:您這是抬杠。那是機智,怎么能跟撒謊相提并論?過去的地下工作者,哪個能跟敵人說真話?
節(jié)建國:可是,這種機智畢竟不是以誠實為本。同樣是騙人,對好人是撒謊,對壞人是機智,這很容易讓人犯糊涂,孩子就更難分辨了。
主持人:我們先聽聽廖博士對這條消息的看法。
廖世行(社會心理學博士):我在專業(yè)網(wǎng)站上沒有查到這條消息的出處,所以無法判斷其嚴肅性,不過從內(nèi)容上看,我認為有三分道理。
麥渠:愿聞其詳。
廖世行:首先,消息所引用的數(shù)據(jù)屬實,我國的調(diào)查結(jié)果與之基本相符。其次,撒謊的孩子比較善于動腦筋,考慮得比較全面,相對來說可能成熟一些,可以視為認知能力較成熟的一個表現(xiàn);當然,認知能力成熟并非撒謊這一個表現(xiàn)。但是,把撒謊跟將來更有出息聯(lián)系起來則是荒謬的。撒謊,說白了是一種小聰明,愛撒謊的孩子很難交到真正的朋友,不誠實的品格必定成為今后生活、事業(yè)的障礙,當然不值得提倡。成功學研究有個結(jié)論: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是認知能力高度成熟。但認知能力成熟不意味著愛撒謊。這是個很簡單的道理。
麥渠:廖博士的解釋讓我茅塞頓開。
節(jié)建國:可是,一味教導孩子誠實也不行啊,孩子會吃虧的。當孩子為了自身安全而撒謊,難道不值得贊賞嗎?這樣的撒謊其實與道德無關(guān),不能一刀切吧?
廖世行:沒錯,對不同原因、不同目的的撒謊要區(qū)別對待,不能一概否定。
麥渠:撒謊還分種類?
主持人:且聽廖博士細細道來。
別亂貼標簽
廖世行:孩子撒謊有很多原因,既有有意識的撒謊,也有無意識的撒謊,家長應該找準原因,不能隨意給孩子貼上撒謊的“標簽”。
第一,因為內(nèi)心恐懼。2~3歲的孩子已經(jīng)有了一些基本的是非判斷能力,當他發(fā)現(xiàn)自己做錯事時,會本能地害怕隨之而來的懲罰,特別是那些曾有過做錯事被訓斥、懲罰體驗的孩子。因此,為了避免懲罰,孩子不惜捏造謊言來掩飾錯誤。
第二,用想象代替現(xiàn)實。孩子慢慢長大,見聞逐漸廣博,感情日益豐富,語言能力迅速發(fā)展,想象也異?;钴S,常常根據(jù)自己的愿望去幻想,以想象代替現(xiàn)實。孩子對各種事物都感興趣,但由于生活經(jīng)驗少,缺乏知識,再加上記憶不準確,想象往往容易受情緒支配,對一些事物分辨不清,出現(xiàn)想象與現(xiàn)實的混淆。此時的撒謊只是他把心中的愿望表達出來,盡管與事實不符,但這種行為與孩子的品行無關(guān)。
第三,理解性心理錯位。兒童認知發(fā)展處于前運算階段,開始運用簡單的語言符號從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維能力,但不能全面理解語言的含義。這種現(xiàn)象在心理學上叫“理解性心理錯位”,即孩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不足而產(chǎn)生了心理錯覺,從而說出了與客觀事實不符的話。
第四,表現(xiàn)欲所致。嬰兒在成人的愛撫和逗引下,表現(xiàn)欲和表現(xiàn)能力便萌生、發(fā)展起來了。到了幼兒期,孩子的表現(xiàn)欲越發(fā)強烈。當孩子學會一首新歌,畫了一張自己滿意的畫,會搭一種新的積木樣式或會做一種新的游戲,就會高興地向父母顯示。表現(xiàn)欲能增強孩子的自我意識和自我價值感,同時調(diào)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孩子在強烈的表現(xiàn)欲驅(qū)使下,會不自覺地說出一些不切實際的大話,這些大話往往被父母理解為撒謊。
第五,模仿成人。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成人在社會交往中一句漫不經(jīng)心的謊話,都可能被孩子模仿。如果父母經(jīng)常當著孩子的面說些小謊話,以后孩子遇到類似的情況就會撒謊。另一種情況是家長有時不經(jīng)意說了的話由于各種原因未能兌現(xiàn),比如有些家長許諾星期天帶孩子到公園玩,但由于某種原因未能兌現(xiàn),孩子就會覺得大人是在撒謊。既然父母可以撒謊,那么作為報復,孩子也可能撒謊。
第六,取悅父母。有些家長對孩子要求很高,如果孩子表現(xiàn)得好就會很高興,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如果孩子沒有達到期望就會訓斥孩子。長此以往,孩子有可能為了取悅父母而撒謊。而父母如果不了解情況,讓孩子撒謊成功,孩子嘗到了甜頭,就會強化撒謊行為。
第七,心懷敵意。有些孩子出于惡作劇、報復等敵意心理,或為了獲得某種好處而編造謠言,故意中傷別人。
第八,委婉的表達方式。孩子上了初中以后,語言能力增強,處理人際關(guān)系越來越得體,有時會用委婉的方式表示拒絕。比如,不愿和同學一起去溜冰,就謊稱要上補習班。有時,還會說假話來表示謙虛或安慰同學。比如,見同桌考試失手,孩子說:“其實這道題我也不會,是蒙對的。”
節(jié)振國:為了安全,孩子對陌生人謊稱爸爸正在家里睡午覺,到底算不算撒謊?
廖世行:這種場合,孩子不需要說實話而把自己置于危險境地。不需要說實話與故意說假話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另外,為自身利益著想,某種場合孩子可以選擇沉默,家長要尊重孩子的這項權(quán)利。比如,小龍看到小明踢球時不小心打碎了鄰居的窗戶,小龍不愿出賣朋友,他有權(quán)保持沉默。
矯正有技巧
劉震(16歲男孩的父親):聽廖博士一席話,好像大多數(shù)的撒謊行為是可以理解的,應該原諒的,但撒謊畢竟是個壞習慣,家長該如何面對呢?
紀珺(10歲男孩的母親):我兒子有撒謊的毛病,我經(jīng)常打罵他,沒什么效果,請問我該怎么做?
廖世行:孩子撒謊,家長不能聽之任之,更不能打罵。以下是對付孩子撒謊的常用辦法,供大家參考:
第一,加強親子溝通。如果孩子為了逃避懲罰而撒謊,父母應耐心傾聽孩子的苦衷,盡量予以諒解;如果孩子達到父母的要求有困難,應訂立更實際的規(guī)則,以免傷害孩子的自信心;如果孩子為了取悅父母而報喜不報憂,父母應予以說服教育。
第二,幫助孩子區(qū)分現(xiàn)實和想象。對年齡小的孩子來說,大多數(shù)撒謊并非有意為之,父母不可責難,而應在日常生活中幫助孩子區(qū)分現(xiàn)實和想象。要注意,喜歡想象并非壞事,只是不能與現(xiàn)實混淆。
第三,不要輕易扣帽子。發(fā)現(xiàn)孩子撒謊,父母不要輕易將其上升到品質(zhì)高度,說孩子是“小騙子”、“謊話專家”、“吹牛大王”等。這樣做不但對孩子改掉撒謊的毛病沒有任何幫助,反而可能對孩子的撒謊行為起到了強化作用,促使孩子今后報復性地撒更多、更大的謊。
第四,家長以身作則。父母在要求孩子誠實的同時,自己應該以身作則,在日常生活中做一個好榜樣,不要對孩子許下做不到的承諾,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注意言行一致,誠實守信。對孩子或他人的承諾要認真履行,犯錯后要及時承認錯誤,并認真改正,這樣孩子便可從中學習到好的行為。
第五,正確運用懲戒手段。當孩子出于敵意而撒謊,父母應讓孩子認識到,謊言總會被識破,撒謊應受到懲罰,圓謊必受到更嚴厲的懲罰,而誠實是美德,是高尚的品質(zhì),承認撒謊也是誠實的表現(xiàn),可以減免懲罰。
第六,重視孩子的第一次撒謊。當孩子第一次撒謊時,家長應格外重視,決不能掉以輕心。要知道,孩子撒謊,有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一般孩子在第一次撒謊時會深感不安,即使蒙混過關(guān)了也會十分擔心,但是如果這第一次撒謊沒有得到及時的糾正,孩子便能品嘗到撒謊所帶來的好處,并產(chǎn)生再次撒謊的欲望。孩子會覺得家長是好騙的、可欺的,膽子會越來越大,謊話會越說越多,越編越像,最終就撒謊成性了。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