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富汗南部省份坎大哈,槍聲和爆炸聲不時響起——塔利班武裝分子實施了自殺式襲擊,或者阿富汗安全部隊以及北約軍隊與塔利班武裝分子激烈交火。一切歸于沉寂后,地上會留下橫七豎八的尸體。過不了多久,一位老人開著一輛破舊的黃色出租車來到現(xiàn)場。老人前額上皺紋很深,留著長長的白胡子,右眼下有一道傷疤。根據(jù)塔利班指揮官的描述,老人麻利地把武裝分子的尸體裝進車內(nèi),然后離開現(xiàn)場。
哈基姆做這個“收尸”的行當,純屬巧合。
上世紀90年代后期,他在阿富汗紅新月會當志愿者。在塔利班看來,哈基姆或許可以從美國駐阿富汗軍隊和阿富汗當局那里取得塔利班武裝分子的尸體,將其交給死者家屬或者他們的“戰(zhàn)友”。
2005年,塔利班一位指揮官與哈基姆聯(lián)系,請他幫忙取回一具尸體。哈基姆“動用人脈”,滿足了這個要求。這讓塔利班非常高興,此后多次讓他幫忙找回死難“戰(zhàn)友”的尸體。
塔利班的一些指揮官很快跟哈基姆混成了老熟人。塔利班給哈基姆提供書面許可文件,文件上寫道:“我特別告知本區(qū)域的所有圣戰(zhàn)者,此人正與我們合作,幫助運送我們烈士的尸體。如果你們對他有任何疑問,請跟我們聯(lián)系?!焙炇鹞募娜耸琴Z巴爾·阿格哈,他是塔利班在坎大哈扎里區(qū)的負責人。這份文件把哈基姆的身份說成是出租車司機。
哈基姆將武裝分子的尸體交給他們的家屬后,通常在葬禮開始前離開。戰(zhàn)爭給他帶來了傷痛,他不想重拾傷悲。死者的家人通常在他離開前緊緊拉著他的手不放,淚流滿面地向他千恩萬謝。
在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采訪時,哈基姆說:“這些死者是誰,他們隸屬何種組織,都無關(guān)緊要。他們應(yīng)當?shù)玫綉?yīng)有的葬禮。”
《華盛頓郵報》稱,在阿富汗,美國軍隊和塔利班之間的戰(zhàn)爭絕對具有“非對稱性”。但至少有一點,他們之間具有“對稱性”,這就是有關(guān)尸體返還的制度化和程序化。雖然這一程序的細節(jié)尚不為外界所知,但它的運作似乎比較流暢。
在坎大哈,阿卜杜勒·哈基姆這個名字非常響亮。過去3年,哈基姆總共認領(lǐng)了107具政府雇員的尸體、29具平民的尸體和127具塔利班武裝分子的尸體,還曾從塔利班控制的地區(qū)取回5具阿富汗情報人員的尸體,并運回情報機構(gòu)總部。
哈基姆知道每個尸體埋在哪里,他還用手機對尸體拍照。如果有人來認領(lǐng),他能說出準確的安葬地點。幾個月前,一名男子跑了300英里的路來尋找失蹤的弟弟。哈基姆給他看了手機上的照片,然后將他帶到了弟弟的墓前。
在阿富汗,收尸者不僅是哈基姆一人,他們既幫平民取回尸體,也幫塔利班指揮官取回“烈士”的尸體,甚至前往巴基斯坦運回尸體。在他們的努力下,2011年阿富汗無人認領(lǐng)的尸體數(shù)量減少了50%。
如今,哈基姆的足跡幾乎遍及坎大哈。很多人想了解他的政治觀點:“你是塔利班成員嗎?你支持政府嗎?”面對這些問題,哈基姆不愿多說:“跟每個人一樣,我也渴望和平。我對雙方(塔利班和阿富汗政府)都尊重,我希望我的國家再次成為一個整體。不過現(xiàn)在這里發(fā)生了戰(zhàn)爭,不斷有人死去,我們總得處理(尸體)?!?/p>
(丁飛伯薦自《青年參考》)
責編:我不是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