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水滸傳》,覺得最精彩、最激動人心的情節(jié),就是“劫法場”:在第四十回“梁山泊好漢劫法場,白龍廟英雄小聚義”里,宋江、戴宗被押到法場,有人報一聲:“午時三刻已到!”監(jiān)斬官便道:“斬訖報來!”正在此時,梁山好漢一齊發(fā)作,“十字路口茶坊樓上一個虎形黑大漢,脫得赤條條的,兩只手握兩把板斧,大吼一聲,卻似半天起個霹靂,從半空中跳將下來”;又如第六十二回“放冷箭燕青救主,劫法場石秀跳樓”,盧俊義要被處斬,也是在十字街頭法場上,也是“午時三刻到了”一聲喊,劊子手就要動手。等在酒樓上的石秀吼一聲:“梁山泊好漢全伙在此!”拔刀跳下去,拖起盧俊義就走。
“午時三刻”的奧秘
為什么當(dāng)時行刑總是選在“午時三刻”?
“午時”一般約合中午11點至13點之間。午時三刻是將近正午12點,太陽掛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陰影最短的時候。這在當(dāng)時人看來是一天當(dāng)中“陽氣”最盛的時候。
中國古代一直認為殺人是“陰事”,無論被殺的人是否罪有應(yīng)得,他的鬼魂總是會來糾纏作出判決的法官、監(jiān)斬的官員、行刑的劊子手等等和處死他有關(guān)聯(lián)的人員。所以,在陽氣最盛的時候行刑,可以壓抑鬼魂不敢出現(xiàn)。于是,“午時三刻”成為古代執(zhí)行死刑的主要時間,這應(yīng)該是習(xí)慣上“午時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午時三刻”問斬犯人還有另一層意思。在“午時三刻”,人的精神最為疲乏,往往呈現(xiàn)昏昏欲睡的狀態(tài),處于“伏枕”的邊緣。所以此刻處決犯人,犯人在被砍頭的瞬間,也許痛苦會減少很多。如此看來,選擇這樣的時間來處決犯人,也有一些體諒犯人的考慮,體現(xiàn)了古代嚴酷法治下尚存的一絲人道主義。
不只是“午時三刻”才殺人
那么,是不是古代法律規(guī)定在“午時三刻”行刑呢?事實并非如此。
比如唐宋時的法律就規(guī)定,每年從立春到秋分,以及正月、五月、九月,大祭祀日、大齋戒日,二十四節(jié)氣日,每個月的朔望和上下弦日、每月的禁殺日,即每逢十、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廿三、廿四、廿八、廿九、三十,在此期間都不得執(zhí)行死刑。
而且,法律還規(guī)定在“雨未晴、夜未明”的情況下也不得執(zhí)行死刑。有人計算后認為,按如此規(guī)定,唐朝一年里能夠執(zhí)行死刑的日子不到80天。在行刑的時刻上,唐代的法律明確規(guī)定,只能在未時到申時這段時間內(nèi),即在大約下午1時到5時之間行刑,并不是“午時三刻”。而明清的法律只是規(guī)定了和唐代差不多的行刑日期,對于行刑的時刻并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
實際上,在清朝的小說里,描寫“午時三刻”行刑的細節(jié)就不太多。比如《醒名花》第七回里說:“當(dāng)時秋盡冬初天氣,凡各府州縣監(jiān)牢內(nèi),有那十惡不赦的重囚,例于此時處決。是日雙流縣知縣高捷,接得圣旨到來,開讀過了,即把處決有名的幾個斬犯,到了五更時分,綁到十字街坊行刑?!边@里說的就是在大清早行刑。
本身不存在午時三刻
從嚴謹?shù)慕嵌葋砜?,“午時三刻”這樣的說法本身也站不住腳。因為,過去根本不存在“午時三刻”這么一個時間,要么就是午初三刻,那就是11:45分;或者是午正三刻,則為12:45分。在古代,提時間時,必提到某初或某正。而某時,僅為對一個時辰的籠統(tǒng)說法而已。所以,“午時三刻”的說法實際不存在。先前所提到的“午時三刻”,其實就是“午初三刻”。
(王安東薦自《知識窗》)
責(zé)編:小側(c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