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頒獎季專題
1,小封面,短文字 1頁
2,諾貝爾文學獎喜歡什么樣的作家 2頁
3,文學獎的經(jīng)濟效益 2頁
4,文學獎與作家名聲 加世界各地的文學獎插排 3頁
文學界缺少能夠把人們吸引到奧斯卡的丑聞、花言巧語和漂亮衣服。不過,文學獎絕對是個炒作的新聞點。進入十月,諾貝爾文學獎、英國布克文學獎、美國國家圖書獎、法國龔古爾文學獎等重要的文學獎項先后頒獎或進入決選階段。對文學來說,這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文學獎的經(jīng)濟效益
出版行業(yè)和電影行業(yè)一樣,贏得一個獎會迅速提升銷量和收入。
1958年,美國萬神殿出版社出版了一本蘇聯(lián)小說的英譯本。小說的作者是個詩人,萬神殿出版社印刷了4000冊,因為書非常厚,封面又難看,所以根本賣不動。
但是那年年底,書的作者帕斯捷爾納克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一下子所有人都覺得這本名叫《日瓦戈醫(yī)生》的小說值得一讀了。最終這本小說精裝版賣出了100萬冊,平裝本賣出了500萬冊。諾貝爾文學獎把萬神殿從一個小出版商變成了巨富。
出版行業(yè)和電影行業(yè)一樣,贏得一個獎項會迅速提升銷量和收入。
頒獎魔法
2000年,孟加拉裔美國女作家茱帕·拉希里的小說集《疾病解釋者》獲得了當年的普利策文學獎,這本書一下子成了當年賣得最好的書,該書的出版商霍頓米夫林出版公司補發(fā)了精裝版。1999年,哈金的《等待》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之后,訂單增長了10倍。哈金從此告別了在餐館端盤子洗碗的打工生活。而一年前同樣獲得該獎項的艾麗絲·麥克德莫特的《迷人的比利》銷量上升了三倍,盡管該書早已上市超過10個月,但獲得文學獎第二天訂單數(shù)量飆升,出版商該做的就是拼命往書店送書了。
過去幾十年里,文學獎項對銷量的影響越來越重要,這已經(jīng)是出版商和編輯的共識。對編輯來說,能夠?qū)懺诜饷嫔系莫勴椩蕉嘣胶?。不只是美國,在世界其他地方,文學獎甚至更為重要。
在法國,一本書獲得了龔古爾文學獎之后,銷量能從幾千冊上升到幾十萬冊。費米娜獎也是如此,該獎項分文不發(fā),但市場號召力超強,得獎作品往往立刻成為暢銷書。例如,2000年費米娜獎得主卡米耶·洛朗的得獎小說在獲獎前市場反應平平,得獎后則大賣了21萬冊。為了制造轟動效應,法國出版界制造了一個獲獎季:以龔古爾獎為中心,幾個文學獎項在幾個星期內(nèi)相繼公布。結(jié)果,很多法國小說都選擇在這段小說出版,希望能夠引起評委們的關(guān)注。
在英國,布克獎最重要,能夠保證顯著增加圖書銷量。所以,維克拉姆·塞斯的《一個合適的男孩》未能獲獎之后,塞斯的出版商給一個布克獎的評委郵寄了一張便條,上面寫著:上帝和文學能原諒你嗎?英國的柑橘獎也威力無限。例如1997年柑橘獎的得主安妮·邁克爾斯,花了十年時間完成《逃犯碎片》,但出版后只售出1000本,而且連一篇書評也未見報。柑橘獎的肯定使該書搖身一變成為暢銷書,迄今在全球已售出1500萬冊。2003年,瓦萊麗·馬丁以抨擊黑奴制度為主題的《財產(chǎn)》奪魁,此前瑪丁寫作已久但始終默默無聞,她在柑橘獎的封后受到了法國出版界的注意,進而在法國也獲得了大獎。
要獲得文學獎,還需要好公關(guān)。
在好萊塢,哈維·韋恩斯坦以善于游說奧斯卡評委而著稱,2012年的奧斯卡頒獎禮上,他出品的5部電影共得到16個獎項提名,其中《藝術(shù)家》包攬最佳電影、最佳導演和最佳男主角等六項大獎。除此之外,他制片的《鐵娘子》讓梅麗爾·斯特里普第三度成為影后。而獲得最佳紀錄片獎的《不可擊敗》,也出自韋恩斯坦之手。韋恩斯坦不敗的秘訣在于厚臉皮的公關(guān)手段。事實上,韋恩斯坦只是不惜一切血本保證6000名投票人全部看過他推薦的電影——要用到公關(guān)“伎倆”的地方,或許就在于全力杜絕有關(guān)電影的一切負面消息。
龔古爾和布克獎也需要類似的公關(guān)手腕。在法國,龔古爾獎的評委多年來沒有換過,這些評委大多是作家,已經(jīng)在大出版社出版了作品。所以只有從理論上說,這些評委是公正的。近年來,龔古爾獎備受指摘,批評家稱該獎已淪為大出版商謀利的工具。就在今年頒獎前兩周,法國記者居伊·孔諾普尼茨基出版了一本揭露法國書獎黑幕的新書《文學獎:大陰謀》,書中指稱,龔古爾獎不僅日益屈從于出版商的壓力,更已成為法國各大出版商——特別是伽利瑪、格拉塞和塞伊三大出版社——利益爭斗的頭號舞臺。
不過在美國,普利策獎評委名單是保密的,這點倒是和奧斯卡獎截然不同
。
第三方判斷
對于一家出版社來說,擁有一個諾貝爾文學獎作家的版權(quán)就意味著大賺一筆。2008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法國作家勒·克萊齊奧的消息甫一公布,圖書出版商之間的版權(quán)爭奪戰(zhàn)便宣告打響。潮水般的電話和電子郵件向擁有勒·克萊齊奧作品版權(quán)的法國出版商伽利馬出版社涌來。伽利馬出版社國外版權(quán)部經(jīng)理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些電話和郵件都要求獲得這位新鮮出爐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外國版權(quán),而且大多當面提出了報價,“來電太多了,以至于我怎么把它們聽完都是一個大問題?!?/p>
文學獎越來越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對消費者注意力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了。1999年,美國出版了12萬冊圖書,大約每小時出版14部。書籍是典型的“體驗商品”,不像襪子或者電視機,僅僅依靠外表就能確定你是否喜歡,書籍不行,當你選擇買一本書的時候,你處于信息不對稱的狀態(tài),出版商比你更了解這本書,他們已經(jīng)讀了,而你沒有。所以你出錯的幾率很大。
于是你得借助其他信息,比如廣告、書評或者口耳相傳。最權(quán)威的意見來自經(jīng)濟學上所說的“獨立信息提供者”,也就是文學獎。美國的一項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普利策評委會、讀者調(diào)查報告和奧普拉的讀書節(jié)目可以很快讓一本書成為暢銷書。
此外,文學獎本身就是一個新聞點。沒有得過芥川獎的村上春樹在《1Q84》中寫到了芥川獎。小松是資深編輯,與努力當作家的補習學校教師天吾談到芥川獎時說:“如果得了芥川獎,往后怎么樣?”天吾又振作起來,問道?!暗昧私娲í劸蜁泻迷u。世上大多數(shù)人幾乎不懂什么小說的價值,但都怕被潮流落下,所以有書得了獎,成為話題,就買來看。作者還是個女高中生,那就更來勁兒……”
事實證明,消費者掌握的信息越少,他們越依靠第三方的判斷。美國文學獎幫助很多籍籍無名之士變成了大明星,比如邁克爾·坎寧安,卡羅爾·希爾茲,皮特·德克斯特都是如此。獲得了文學獎項之后,他們作品的銷量直線上升。如果文學獎想更有效率,倒是有一個建議:只給處女作和晦澀的作家頒獎,那真是表現(xiàn)頒獎魔法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