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柯的母親來自黑山共和國,是一位通過知識走出大山的女性。因此在研究走出大山的彝族女性時,小柯經??梢栽谒齻兩砩险业綃寢尩挠白印?/p>
第一次見到小柯是在一個演講論壇上。今年8月4日,《南方周末》與聯(lián)想ThinkPad聯(lián)合主辦的“Think 2012”演講論壇在北京進行了首場活動,邀請了來自不同領域的八位專業(yè)人士擔任活動的首場演講嘉賓,分享他們在各自領域的嘗試、經歷和成果。第七個出場的小柯是其中的“異數”,就像她的紅頭發(fā)一樣。獨樹一幟。
我是一個鴛鴦火鍋
小柯名叫柯瑾藝,是一位在中國研究彝族文化十幾年的德國學者。一上臺,她就介紹了自己的諸多身份,但強調,不管自己有哪些身份,“我還是小柯?!?/p>
小柯是那天演講嘉賓中唯一的外國人,唯一的女性,也是當天唯一一個敢于自述人生故事的人。兩天后,坐在三里屯的咖啡廳,小柯擺弄著腕子上的一串手鐲說:“也許因為我之前是做性別研究的,所以比較敏感吧。我真的很好奇,為什么主辦方沒有在意演講者群體的性別失衡?!?/p>
“性別和身份”,是小柯自己的人生思考,是她多年研究的學術選題,也是她這次演講的一個重點。而在來中國之前,小柯并沒有那么強烈地感受到來自性別和身份的壓力?!皡⒓訉W術會議的時候,會看到周圍大多是男性,他們之間都會用教授、博士相互稱呼??墒且坏轿遥徒y(tǒng)稱‘美女’了。”在性別身份面前,社會身份反而遭到了忽視,讓這個德國女博士有點兒別扭。
在德國,小柯思考更多的是她的文化身份。講著一口流利漢語的小柯,自稱是個“多文化的鴛鴦火鍋”。她的父親是德國人,母親來自前南斯拉夫,他們在柏林相識、結合。在上世紀70年代的德國,這種姻緣很少見。當時的柏林分別被美國、英國、法國以及蘇聯(lián)劃分為4個占領區(qū)。小柯一家住在美國區(qū),她從小就讀于全英文教學的國際學校,很多老師根本不會講德文,周圍的很多同學都有一個來自英國或美國的家長?!爸挥形?,生活在一個傳統(tǒng)的德國家庭,我的母親根本不會英語?!边@一段成長經歷,和現(xiàn)在彝族的年輕一代像極了?!八麄兗依锟赡苓€是傳統(tǒng)的彝族氛圍,到了學校,都是用普通話了。”
“女性,知識分子,身份”,就構成了小柯碩士論文的研究——《中國改革開放后彝族女性知識分子的身份變遷》。
和其他幾位主要介紹自己科研成果、表達自己思想理念的演講者不同,小柯沒有過多地提及自己的課題和成果,倒是在介紹自己的家庭背景和她的彝族朋友?!把葜v的內容是和主辦方多次交流后確定的?!币婚_始,小柯準備的也是中規(guī)中矩的學術演講。但“Think 2012”主辦方建議,還是講故事吧。
涼山和黑山是一樣的
小柯的故事和兩個“山”分不開。一個是黑山共和國,那是母親的家鄉(xiāng),“我們以前每年都要回黑山,因為母親的家族很大,有很多親人?!毙】碌哪赣H就是她見到的第一位通過知識走出大山的女性。她在德國讀了碩士、找到了工作、還建立了家庭。后來研究走出大山的彝族女性時,小柯經??梢栽谒齻兩砩险业綃寢尩挠白?。
另一個就是位于中國四川省的大涼山,這里是彝族人民的聚居地。在中國的14年,小柯多次出入涼山,在這里做研究、交朋友、還建立了自己的慈善項目,發(fā)動在德國的朋友們資助彝族女童讀書?!拔业睦褷攺男【透嬖V我們。教育很重要。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這些女孩子知道,人生還有另一種選擇。哪怕她們讀完初中,還是回家嫁人了。起碼她們會寫自己的名字?!?/p>
和彝族、涼山的緣分,起于學術研究。但現(xiàn)在,小柯已經把涼山認作自己“心靈的故鄉(xiāng)”了。因為“它跟黑山一模一樣”。這里的草和小時候山上的草是一個味道,這里也有黑山的橄欖樹,甚至兩個地方的傳統(tǒng),都有相似之處?!霸跊錾剑妥迦艘娒娴牡谝粋€問題不會問‘你吃了嗎’,而是說‘你叫什么,姓什么’,這跟我們在黑山是一模一樣的。因為通過你的姓氏,我就能算出來你是我哪一門子的親戚?!?/p>
小柯又像擺弄玩具一樣,擺弄著手上的戒指?!斑@些都是彝族的首飾。我以前很少在意裝飾品的。這幾年不知道為什么,很喜歡戴。這也是彝族女性的傳統(tǒng),她們的服裝都是高領的,所以喜歡戴手環(huán)和戒指?,F(xiàn)在我也離不開它們了?!?/p>
為了科研而科研
小柯離不開的還有中國,因為自己已經有了一個中國胃?!扒皟赡晡胰ッ绹?,最喜歡的地方竟然是那里的中國城。因為在那里,我能吃到中國的面條?!?/p>
但是在中國研究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的小柯,學術身份卻是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的博士。“這可能也是‘Think”請我這個外國人演講的原因吧。我的研究里沒有功利的因子,因為我們德國的學術圈有句話,就是‘為了科研而科研’。”小柯自稱是個現(xiàn)實的人,也在努力掙錢,希望有一個美滿的家庭。但在申請讀博士的時候,她還是選擇了要求更為嚴苛的德國大學。在那兒,她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項目。不用考慮其他非學術的因子。
而在中國,她遇見了比自己更現(xiàn)實的人:“你做慈善,人家覺得那是因為你有錢;你讀博士,人家覺得那是因為你以后想做教授。其實我沒有這么周詳的計劃。我拿到碩士學位后在德國工作了一年,為了掙錢。在決定讀漢學博士的時候,我的上司也警告過我,‘讀這個沒有錢途的專業(yè),以后怕是找不到工作?!业难芯砍踔允羌兏行缘?,我喜歡,所以我就去做?!?/p>
這也是主辦方請她在演講中分享人生經歷而不是學術成果的用意。成果是用論文闡釋和業(yè)內人士探討的;分享人生經歷才符合這個論壇“用故事帶動情感”的初衷。而情感是共通的,不分民族、語言、國界,卻可以影響思維,從而影響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