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要一個綺麗浪漫的旅程。那么你可以去伯爾尼,因為伯爾尼有任何一個城市都無法比擬的氣質(zhì),它的古典和靜默融合得那么完美,魅力讓人無法抗拒。
走進你,傾聽著你的訴說
伯爾尼的美不同于日內(nèi)瓦的繁華、喧鬧、時尚。它的美在于它優(yōu)雅嫻靜而不動聲色的典雅。從我知道它名字的那一刻起,它就留在了我的記憶里。徜徉在陽光下安靜的街道,我才發(fā)現(xiàn)它是一部線裝的都市,被苔蘚一樣的絨絨的綠點染著,橋梁、道路是片片纖弱的云,斑斑駁駁地靜臥著,阿勒河的流水,正靜靜地繞著城市風花雪月的淺唱。
我穿上長裙,徜徉在伯爾尼的街道上,這才注意到伯爾尼街道的地面都是用條形方磚砌成的,每隔一段路,就會有一個引人注目的噴泉,這些噴泉就像一朵朵盛開的雪蓮,在陽光的照耀下光彩奪目。沿街的樓房下都設(shè)有別具一格的長形拱廊。我走進一個拱廊里瞧了瞧,從火車站一直到中心地帶的熊苑,怎么也看不到頭,拱廊旁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處通往地下室的通道。從這些通道下去就是超市、劇場或電影院……
往前走,過了尼德格橋就到了熊苑,熊是伯爾尼的象征物。熊苑是個向地下挖入約五六米深的圓形水泥池,中央種有樹木。這里由自動提供器定時定量為熊送入食物和維他命藥片,所以熊長得特別肥大,但據(jù)說很少受孕,偶爾有小熊出生便成了一件天大的喜事,人們會奔走相告,大大慶賀一番。據(jù)說復活節(jié)時,從上一年的12月開始出世的熊,都要展示給伯爾尼市民觀看。如果有一只熊死了,周圍許多飲食娛樂場所都會貼出“訃告”。上了年紀的老熊給它打上一針安眠劑,讓它安樂死。附近的餐館專門有熊肉供應(yīng),但絕不是那些安樂死去的熊,更不會活宰熊苑里的熊,而是從外國進口熊肉,尤其在年底的時候,這里吃熊肉成了傳統(tǒng),被看作是最上等的肉食,很多人來這里品嘗味道鮮美的熊掌。
為什么伯爾尼人跟熊這么有緣?據(jù)說,當年薩蘭根公爵的軍隊曾駐守這塊被阿勒河環(huán)抱的要地,薩蘭根公爵當時說:“咱們在這里將建立一座城市,就以首先射到的那種動物給城市命名?!苯Y(jié)果先射到的是一只熊,這里便起名伯爾尼,也就是“熊城”的意思。熊的圖案也成了伯爾尼的城徽。說來也怪,伯尼爾人倒真秉承了熊的特性:堅強不屈卻也有些固執(zhí)粗暴,辦事偏于笨手笨腳。他們善于烹調(diào),人人生有一張饞嘴,所以常常自諷與熊同祖同宗。正因如此,伯爾尼人十分尊敬熊,把它視作吉祥物。每年圣誕節(jié)前后,人們總要做許多帶有熊肖像的蛋糕和面包吃。許多陳列館里都專門為熊辟出展覽櫥窗。如今人們到了周末,經(jīng)常全家大小一齊去熊苑,帶去新鮮的胡蘿卜喂它們……在伯爾尼,無論是州旗上、車牌上、車票上,還是在球隊的隊服上、旅舍的三角楣上……處處可見熊的圖案設(shè)計。聽說熊苑是伯爾尼的中心地帶,傍晚我干脆就在熊苑附近找了一家旅館住了下來。
在玫瑰公園,引領(lǐng)山水詩耕讀情
第二天早晨,我起床很早,換上一襲玫瑰色的長裙,讓柔和的色彩迎合著優(yōu)雅嫻靜的城市。從熊苑一路向北便來到了有名的玫瑰公園。原來玫瑰公園很大,種植的植物品種格外齊全。我暗自慶幸自己在此一飽眼福,難怪這里被譽為伯爾尼人的又一驕傲。伯爾尼人十分喜愛花,家家窗口都種有花草。上世紀80年代,伯爾尼曾榮獲“歐洲最美的花都”之稱。玫瑰公園里分布著若干個大大小小的小木屋,這些小木屋都掩映在綠樹紅花叢中,各有特色,大小錯落有致。在密密匝匝綠樹叢中,一條條曲徑通幽的小道縱橫交錯。園中的玫瑰有低矮的,像灌木;有高大的,像一棵棵小樹。玫瑰花朵無論黃的還是紅的,都一樣的嬌艷。周圍一方方池塘清澈見底,陣陣微風吹來,水面上漾起層層漣漪,水面便躍動著蕩漾的圓暈。水塘邊簇擁著白色的玫瑰,白色的花瓣上帶著像雨點打過的紅色斑點。這時我忽然覺得自己就是一株玫瑰了,在爭奇斗艷的花叢中搖曳著。我在國內(nèi)好像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品種,在欣賞她的美時,讓我這個異鄉(xiāng)的女子不覺多了一份尊貴。一排排楊柳在春風細雨的撩撥之下微微輕拂著水面,那超脫的情韻便滋生在這細雨芳菲的夢幻之中……
我在玫瑰公園內(nèi)住了一宿,這里既可以享受星級賓館的高檔,又能體會到田園生活的別樣情趣,生活在喧鬧都市的人,既可以到這里放松一下心情,又可作適當休養(yǎng)。置身于這濕潤、透明、清澈的翠海之中,風和氣爽,日高天晴,遠山含黛,近水流翠,看空中白云悠悠而過,林中鳥雀倏忽往來,此時激起我心中多少遐想。
離開玫瑰公園,我從尼德格教堂旁邊的橋過河回到城區(qū),徑直走就到了市政府,這是一座古老的建筑,正面左右兩側(cè)有樓梯斜上中門,頗具特色。順著勃蘭大街的拱廊向西,便來到了谷倉廣場;這里有著名的谷倉餐館,邊欣賞音樂邊可品嘗伯爾尼的風味餐。向北過了谷倉橋便是有寬闊花園環(huán)繞的庫爾音樂廳,我走進去,要了一杯茶,欣賞著深沉的古典樂曲,品著香茗,整個身心都沉醉在這令人神往的音樂里了。返回市中心的路上,經(jīng)過伯爾尼最古老的佛朗賽斯教學樓,然后可到美術(shù)館,這里珍藏有著名的藝術(shù)家保爾·克萊的大部分作品。他于1879年出生在伯爾尼近郊,父親是德國人,母親是瑞士人,他在這個城市度過了大部分時光。這里除了陳列瑞士畫家的作品外,還有畢加索、庫爾貝、塞扎納、馬蒂斯、萊熱的作品以及14至16世紀意大利藝術(shù)大師們的作品。穿過馬爾克大街向南便是聯(lián)邦宮,這里是聯(lián)邦政府所在地。平時人們可以自由參觀這,但每年要在這里召開4次聯(lián)邦委員會議,是國家行政權(quán)力機構(gòu)。會議期間,暫停對外參觀,但民眾可旁聽會議的一些辯論。
忘記它是一個首都
原以為伯爾尼的矜持是千年積淀的文化底蘊,可是碰巧在初夏季節(jié)卻感受到它的繁華和淳樸。那天我走上伯爾尼街頭,街上猶如我們國內(nèi)趕集般的,玩雜技的,彈唱的,畫畫的,演喜劇的,擺攤的,都涌到了街上;時而還組織跳舞,管風琴合奏等。原來伯爾尼最盛大的節(jié)日除了圣誕節(jié)外,便是每年11月的最后一個星期一舉行的洋蔥節(jié)。洋蔥還有節(jié)日,你可沒聽說過吧?據(jù)說當年勃艮第戰(zhàn)爭期間,弗里堡人在緊急關(guān)頭為伯爾尼人提供了援助。勝利后,為了表示感謝,伯爾尼人同意盛產(chǎn)洋蔥的弗里堡人這一天在伯爾尼享受洋蔥開市權(quán)。從那以后,每逢這天,天剛剛發(fā)亮,人們就開始節(jié)慶。從早上6點鐘彩紙屑拋撒大戰(zhàn)便開始了:姑娘們穿著美麗的民族服裝,手挎花藍,把花瓣和彩紙屑拋向游人。在洋蔥攤上,小販用各色蔥頭和鮮花編成的花環(huán)和胸飾不停地向游客兜售。城里的餐館都準備了洋蔥肉湯、洋蔥面包和洋蔥香腸等,處處飄著一股洋蔥味。商店里的商品無論吃的還是用的都與洋蔥的形象有關(guān)。這一天即使是最愛皺眉頭的伯爾尼人也會露出笑臉。10點鐘是節(jié)日的高峰,從各地甚至是國外趕來的大批游客,專程觀賞這一盛況。我感覺好奇,早早就到了那里。人口本來不算多的伯爾尼此時街上竟擠得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幸虧我那天沒穿長裙,否則我提著裙角還來不及。
我們說著英語,可是在伯爾尼卻有些吃力,因為伯爾尼是德語的世界,是基督教新教的天下。伯爾尼沒有大城市的喧鬧繁雜,街道清潔井然,尤其是早上,清新的空氣幾乎令人忘記了這是一個首都城市。古老的街道上時而遇見漂亮大方、彬彬有禮的女巡警,她們的制服裙是那么合體,不僅讓人起敬,還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當然我不懂德語,更何況這里講的是瑞士德語,是一種連德國人都難聽懂的語言;但我們來伯爾尼都沒遇到語言的困撓:伯爾尼人從中學就受到多種語言的訓練;我接觸過的伯爾尼人都能用英語與我交流,他們真不愧是這個講多種語言國家的首都人。伯爾尼人不單文化素質(zhì)高,而且在基督思想的薰陶下,待人總是那么真誠友好,只要發(fā)覺你需要幫助,他們會毫不猶豫地伸出援助的手。
伯爾尼自有屬于它自己的風情,不管你乘坐游輪蕩漾在阿勒河,觀賞著城市流光溢彩的夜景,還是在客棧高樓俯瞰造型古典的建筑群,你時時刻刻在感受著它動感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