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傳統(tǒng)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我們與“老外”打交道需要一段時間的磨合適應(yīng),要有充分的“差異”心理準備,不然你會經(jīng)常處于尷尬境地。本文將為大家介紹幾個小經(jīng)驗,僅供參考。
切記國情差異
根據(jù)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觀點,人的感覺是相對的,對條件好壞及環(huán)境優(yōu)劣的認知亦如此。這一點會在普通中國人與美國人交往的初期便有所體現(xiàn)。記得有一次,美國總部派一名副總裁和一名技術(shù)顧問來華,工作結(jié)束后,去西安看兵馬俑。公司指派小李負責陪同及安排行程,接受任務(wù)后,小李反復思考掂量,決心做到滴水不漏。他詳細編排了行程,訂了機票、賓館,地面交通也安排妥當,可沒想還是出了差錯。
飛機到達西安后天色已晚,他們乘坐出租車到臨潼住在頗有名氣的華清池賓館。當時那里是準三星級而且距景點較近,且不說附近有許多歷史上的名人軼事,按說安排在那住并無不妥。不料,兩位美國老兄覺得賓館條件過于簡陋,讓他們無法忍受,連開玩笑帶認真地抱怨個不停,特別是兩位家屬,用自帶的噴霧消毒劑對著墻壁、桌椅和床鋪一個勁噴撒,找完服務(wù)員找經(jīng)理,一直折騰到深夜,結(jié)果團縮在沙發(fā)上熬了一夜,第二天早飯也沒吃,弄得小李很難為情。后來他們把在那里拍的錄像制成影碟在總公司播放,沒想到竟被視為笑柄。
小李極力想挽回面子,告訴他們住在這里的好處是可以就近參觀華清池,并搜腸刮肚地為他們講解華清池的來歷。沒有幾個老美對此毫無興趣,那位副總更是直率地說,一千多年前一位貴妃洗澡的地方對他們沒有任何意義,即使是再值得尊敬的古人,也沒有剝奪他們休息的權(quán)利。
小李仔細琢磨后明白了,我們踐行的是從眾文化,什么事差不多就行了,不能講究就將就了;而歐美奉行個性文化,個體的權(quán)力神圣不可侵犯。加之近半個世紀以來,西方物質(zhì)文明高度發(fā)達,享受享樂意識蔓延膨脹,對日常的衣食住行都有了約定俗成的標準,誰降低了他們的標準,誰便觸動了他們敏感的神經(jīng)。
經(jīng)歷這次教訓后,小李和他同事就變精明了。凡是帶西方朋友去不熟悉的地方,一律安排他們住四星級以上賓館;外出時吃飯,一定找洗手間衛(wèi)生條件好的餐館,最好提前選好目標;訂機票時,先問是否要公務(wù)艙或頭等艙;安排的汽車一定要帶空調(diào);帶的瓶裝水,盡量要國際知名品牌,初次來中國的一定要囑咐自來水不能直接飲用,等等。
對質(zhì)量問題別謙虛
中國家庭主婦拿起一件商品問好價錢后便開始挑毛病,每挑出—種缺陷便會和賣主重新議價一次,毛病挑了一大堆,價格也降了一大截,最后OK,成交!這種事在中國并不少見。而歐美人則不然,他們購物從不挑出缺陷后砍價,他們的零售業(yè)也不興砍價。通常的做法是拿起商品,照單付賬,然后揚長而去,從不因為懷疑質(zhì)量而對商品不停打量。如果確實發(fā)現(xiàn)質(zhì)量有問題或是不喜歡,寧愿不買。
中國人下飯館如果對飯菜或服務(wù)不滿意,就會找服務(wù)員或老板橫加抱怨甚至大打出手,而歐美人卻不這樣。他們并不把指責甚至謾罵劣質(zhì)產(chǎn)品和服務(wù)的提供者作為最好的出氣手段,最好的報復就是和這家店說再見,到他的競爭對手那里去,讓競爭對手擠垮他才是最好報復。
作為翻譯,唐亮經(jīng)常要領(lǐng)歐美人走訪中國供應(yīng)商,也常聽到中國私企老板對老外說:“如果我們發(fā)的貨有什么問題,還望你們多多包涵并提出來,我們一定改進?!币挥龅竭@樣說法,誰來做翻譯都得慎重,因為這存在著一個跨文化誤區(qū)。在歐美人看來,作為賣方是不應(yīng)該期待顧客提出哪里還有什么問題,而是應(yīng)該自己隨時去想哪里做得還不太好及如何去做好,這也是在市場經(jīng)濟環(huán)境中長期激烈競爭養(yǎng)成的習慣。難怪有些中國供應(yīng)商常常搞不懂為什么莫名其妙地丟掉生意,因為他們總是挖空心思地想如何留住客戶,使用的辦法卻是不停地謙虛客氣,讓人家感覺他們對自己的產(chǎn)品質(zhì)量根本沒有信心。
經(jīng)驗豐富的唐亮面對初來乍到的老外,總是不忘向他們不厭其煩地講解中國文化的特色,讓他們了解中國人的謙虛是東方式的禮貌,而不是缺乏信心。唐亮說,帶歐美人出門千萬注意別走錯路。出發(fā)之前最好先把路線搞熟,一旦走錯路再回頭是犯忌諱的,哪怕只有幾十米遠的路。在他們看來,這是一種不確定性,與他們的控制文化相悖。歐美人非常喜歡并善于做計劃,就是要試圖將一切都置于控制之中,消除不確定性。做其他事情也是一樣,講究一步到位,避免反復。而中國的環(huán)境變數(shù)相對較多,往往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如果由于不得不做出較多的臨時變動使得一份計劃60%都落空,那么有人懷疑做計劃用的時間是否值得,并非不可理解。這種歷史背景造成了我們不像歐美人那樣愛做計劃。
有一次,我?guī)е晃坏聡巳⒂^一家供應(yīng)商的工廠,中方廠長為了提高德國客戶對他的信心,便拍著胸脯非常自信地說:“產(chǎn)品質(zhì)量你放心,包在我身上,有問題的產(chǎn)品我絕不發(fā)給你一件。不信你去看,我報廢的半成品全在后院放著吶?!边@位廠長哪里曉得此話可能引起嚴重后果。因為人家會斷定這家工廠的效率一定很低,生產(chǎn)過程根本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如果廢品率這么高的工廠仍有錢可賺,說明是客戶在為其承擔著不必要的損耗。
所以,唐亮沒有將廠長的話直接翻譯給德國客戶,而是隨機變通為邀請他參觀的意思。唐亮表示,其實我們也不想跟老外打馬虎眼,只是有些中國國情上的事一時和他們講不清,即使講了他們也無法理解,因此索性不講,免得引起誤解和損失。
計量單位與數(shù)字運用
和歐美人常打交道的中國人大多知道,兩國計量單位的不一致常常使一般人之間的交流草率收兵。因此,當一個美國人問你今天的氣溫是多少時,你可不要脫口而出:“預報最高25攝氏度”,因為這對他來講可能沒有任何意義。如果他(她)是一名客商,只會對留下你工作不到位的印象,最好對他們講華氏(77°F)。同樣,如果美國人問你從天津到北京有多遠,你也最好回答為大約75英里,而不是120千米。對有直接換算率的公英制單位,記住換算率即可。對于像溫度這樣比較復雜的換算,可以把它做成對照表夾在筆記本里。比較具有挑戰(zhàn)性的是回答美國人間中國的汽油價格是多少,這要將人民幣/升換算成美元/加侖。盡管費事但我們也得這樣做,否則他們就全然No idea,交流就難以到位。
另外,在涉及交貨時間和完成工期等時間性的問題時,最好不用“沒問題,很快能完成”等籠統(tǒng)不清的詞匯?!昂芸臁笔且粋€什么概念,歐美人完全茫然。他們期待的回答可能是5天之內(nèi),或X月X日上海港船上交貨,等等。歐美的控制文化的特色之一就是明確數(shù)字,板上釘釘。杜絕含糊其辭,似是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