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郴州市安仁縣,是喝湘江水長大的湘妹子。曾就讀于湖南師范大學,后來考上解放軍藝術學院的聲樂碩士,考博時又選擇了湖南師范大學。即使后來因為工作需要定居北京,我也一如既往地關注著家鄉(xiāng)湖南的發(fā)展,因為我深深熱愛著這片鐘靈毓秀的土地,更愛生我、養(yǎng)我的父母和鄉(xiāng)親。
步入歌壇,我最先得益于爺爺演奏二胡那濃郁的音樂氛圍。小時候,我喜歡坐在條凳上聽爺爺拉二胡。搖頭晃腦的爺爺吱嘎吱嘎的琴聲至今仍在我腦海里回蕩。當教師的爸爸也經(jīng)常給我播放一些歌曲。4歲時,我就能唱《洪湖水,浪打浪》等歌劇唱段。
11歲那年,我一手拿著樂譜,一手抱著母親手工縫制的棉被告別家鄉(xiāng),獨自到百里之外的衡陽藝術學校,踏上我的聲樂之路。
我自費讀藝校,要交一大筆錢。爸爸的工資只能維持一家五口人的生活,沒有多余的錢。錢從何來?為了籌錢,在家務農(nóng)的媽媽除了養(yǎng)豬之外,還承包了兩塊荒山,沒日沒夜地開墾,栽了幾千棵橘樹。為了讓我補充營養(yǎng),媽媽舍不得吃,把家里僅有的一點肉和蛋都留給我。我的母親不識字,也不會唱歌,卻把我送進了神圣的音樂殿堂。
2001年,我從湖南師范大學音樂系畢業(yè),考入空軍政治部文工團,成為一名軍旅歌手。一路走來,我的演唱贏得了越來越多基層官兵、普通觀眾和各界媒體的喜愛和好評。
在我的音樂道路上,有父母攙扶的汗水,有老師的悉心栽培,更有三湘大地父老鄉(xiāng)親給予的信心和勇氣。
一個人的時候我常常在思考著一個問題:如何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呢?
百事孝為先。我愿做一個孝女,用我的歌聲和行動向全社會宣傳一種美德:孝,孝敬父母,孝敬長輩,孝敬老人。
我演唱的歌,有上百首,但我最愛唱、也是唱得最多的,就是《孝敬父母》 :孝敬就是幫父母忙忙家務下下廚,孝敬就是陪父母嘮嘮家常散散步,趕上長假多帶父母去旅游,星期禮拜常跟父母住一住,讓老人的晚年享享?!沂沁@么唱的,也是切身這么做的,孝敬父母和長輩就是應該常把點滴的愛當作兒女的禮物。
關愛鄉(xiāng)親,是我另一種孝。家鄉(xiāng)的甘泉潤澤了我的歌喉,家鄉(xiāng)的清風也時時滌蕩著我的心靈。我的歌曲里有很多是歌唱家鄉(xiāng)的,如《沁園春·長沙》、《錦繡瀟湘等你來》、《美女攔江——湖南戲歌》專輯、《青青油菜花》等。其中《錦繡瀟湘等你來》在去年底搭上“神八”遨游太空,展示了湖南形象;《青青油菜花》則是去年我參加安仁油菜花節(jié)演出時感觸很深,很想把家鄉(xiāng)的美麗借助媒體得以傳播,因此寫了這首歌并于今年把它拍成MV,我希望能夠通過音樂讓大家感受家鄉(xiāng)的魅力和濃濃的情誼。
不僅如此,湖湘文化中提倡的“淳樸重義”、“經(jīng)世致用”、“自強不息”對我的影響也很深。我從小就受紅色文化的熏陶,祭過神農(nóng)始祖,拜過舜帝龍脈,參觀過毛澤東故居,也游歷過井岡山。我一直在努力培養(yǎng)自己做一個飲水思源、懂得感恩的人,與此同時得到了社會和觀眾的認可,先后獲得了全國敬老宣傳員、文藝界首屆十大孝子、中華孝親敬老楷模、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海內(nèi)外有影響力的《中國婦女》時代人物等榮譽和獎項。
這些年,我利用一切機會回湖南演出,或舉辦個人音樂會,或賑災義演,或慰問孤寡老人。去年11月,我像往常一樣來到湘潭縣易俗河鎮(zhèn)敬老院看望那里的老人們,在走廊上看到一位獨坐著的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得知老人患有嚴重的風濕,腿腳不方便,我一陣心酸,趕緊蹲下身子給他做按摩,并囑咐他注意防寒保暖、適當增加鍛煉。那天,我為敬老院的老人們演唱了《瀏陽河》、《補鍋》和《孝敬父母》等歌曲,看到老人們洋溢的笑容,我感到特別的快樂。
人生途中我時常能感覺到作為一個湖南人的驕傲與自豪,為此,我也不斷鞭策自己要更加努力進取,成為一個真正的“德藝雙馨的文藝工作者”。
我愛家鄉(xiāng)的山水,我愛家鄉(xiāng)的人們。遠方的游子用歌聲傳遞孝心,用歌聲詮釋感恩。我希望家鄉(xiāng)的兄弟姐妹,希望所有年輕人孝敬父母,在外工作的游子關愛家鄉(xiāng),愿家鄉(xiāng)越來越好。
(作者系解放軍空軍政治部文工團青年歌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