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胡錦濤寄語青年學子,“希望廣大青年和青年學生自覺擔負起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以堅定遠大的理想勵志前行,以孜孜不倦的精神求索新知,以高尚美好的情操培養(yǎng)品德,以銳意創(chuàng)新的激情投身實踐,以艱苦扎實的奮斗成就人生,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青春業(yè)績,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而奮發(fā)努力”。
◇2009年10月17日,創(chuàng)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fù)對浙江大學師生談成長中的10個啟發(fā):1、自信中要不失謙虛。2、天賦就是興趣,興趣就是天賦。3、思考比傳道更重要,觀點比解惑更重要。4、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5、挫折不是懲罰,而是學習的機會。6、創(chuàng)新不重要,有用的創(chuàng)新才重要。7、我們需要用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用胸懷接受不能改變的事情,用智慧分辨兩者的不同。8、求知若渴,虛心若愚。9、追隨你的心,用它引領(lǐng)你的一生,任何其他事情都是次要的。10、一個人的價值不是你擁有了多少,而是你留下了多少。
◇黨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陳獨秀在《新青年》雜志第二卷第一號的封面發(fā)表了《敬告青年》:“一、自主的而非奴隸的;二、進步的而非保守的;三、進取的而非隱退的;四、世界的而非鎖國的;五、實利的而非虛文的;六、科學的而非想象的?!?/p>
◇著名校長的囑咐:
1917年1月10日,南開學校校長張伯苓對學生的訓詞是:“今日正諸生立志之時?!?/p>
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學校長后對學生說:“抱定宗旨,砥礪品行,敬愛師友?!?/p>
1931年12月2日,梅貽琦就任清華大學校長后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1929年6月18日,上海中國公學校長胡適對畢業(yè)學生說:“不要拋棄學問。”
◇生活如修禪,定力不堅,心隨神移的凡夫俗子,只能成為米飯,甚至是夾生飯。只有那些超凡之人,立定心意,心無旁騖,才能將自己釀成一瓶芳香的美酒。
有大學老師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頂多只在幼兒啟蒙階段哄孩子們聽。對于一個肩負著事業(yè)重任的大學生來說,怎么能僅僅由著自己的興趣一日日得過且過呢?過分廣泛的興趣,過分膚淺的閱讀,只能給人帶來浮光掠影、淺嘗輒止的收獲。這些收獲根本無法給你們今后的事業(yè)帶來強力的支撐!”朱自清曾告誡:“學文學而懶于記誦是不行的……與其囫圇吞棗或走馬觀花讀十部詩集,不如仔仔細細地背誦三百首。這三百首詩雖少,卻是你自己的;那十部詩集雖多,看過了就還別人了!”
◇毛澤東在讀私塾時,就寫下這樣的詩句:“天井四四方,周圍是高墻。清清見卵石,小魚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遠長不長?!痹诤弦粠煯厴I(yè)不久,他就在《湘江評論》上指出:“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干,誰干?”正因為有這樣的覺悟、眼界、氣魄,毛澤東才能夠“少年游池塘,青年游湘江,老年游長江,越游越寬廣”。
◇1924年5月23日,梁啟超對即將留美的清華學校學子諄諄告誡三點:“一曰,為社會服務(wù)計,為自身生存計,宜立志做第一流的學問家,毋為半瓶醋;二曰,不可忘中國為世界上最不幸國家之一,美國為世界最僥幸國家之一,美國所得之學問不能囫圇吞棗而施之于中國;三曰,美國國情既有異于中國,而于學問之應(yīng)用,不可削足適履矣,人格上之修養(yǎng),更有同然者。故吾人應(yīng)留心,毋為處歌舞升平之國之人格所化。吾人應(yīng)努力,為苦心奮斗的人格之修養(yǎng)焉?!?/p>
◇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崔永元說:大部分天才都有同樣的命運:始于獨立特行,終于窮困潦倒。
◇徐悲鴻夫人廖靜文說,人的一生在學習和工作中就靠知難而進,從古至今的國內(nèi)外學者、專家和成功人士都是在不斷克服困難中走向成功的,都必須有堅強的意志和毅力。所以,“知難而進”是金玉良言。
◇“功貴其久,業(yè)貴其專?!彼^大師,只是失敗最多的勞動者、打工最多的勞動者。
◇讓優(yōu)秀成為一種習慣。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哈佛大學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優(yōu)秀的學生,他們的校訓正是“追求卓越”。雄鷹不甘宇下,駿馬難守圈欄。一個志存高遠的人,必定將追求卓越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作為一種近乎本能的習慣。習慣是一種常態(tài),一種下意識,一種自動化,一種經(jīng)過長期培養(yǎng)歷練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狀態(tài),一種無須思考即可再現(xiàn)的回憶。優(yōu)秀習慣可以有一個明確的起點,但肯定沒有固定的終點。優(yōu)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優(yōu)秀的人無一不勤勉,而勤勉的人即使不是最優(yōu)秀的,起碼也是比較優(yōu)秀的。優(yōu)秀作為一種品質(zhì),當然離不開客觀環(huán)境。但真正優(yōu)秀的人懂得:命運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運。他們懂得:環(huán)境創(chuàng)造人,人也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優(yōu)秀的人總是說自己不行,平庸的人總是利用各種機會表白、粉飾自己。優(yōu)秀的人做了好事把主要的功勞歸于大家,平庸的人拼命夸大自己的作用,貪天之功為己有。
◇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原院長張維迎對畢業(yè)生說:對你們一生來說,知識是重要的,但僅有知識是不夠的,智慧比知識更重要。北大能給你們知識,但沒有辦法給你們智慧,因為知識可以來自書本,智慧只能來自生活;知識是他人經(jīng)驗的積累,智慧則是自己經(jīng)驗的積累。這話是印度哲學家奧修說的,也是我自己的人生體驗……作為北大的學子,我不擔心你們沒有遠大的抱負,但很擔心你們急于求成。到了新的崗位,你們會期待早早得到提拔,早早漲工資,早早成名成家,甚至早早進入福布斯排行榜。但你們應(yīng)該記住《道德經(jīng)》中老子的話:“企者不立,跨者不行?!鄙钍切枰托牡?,成功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偉大是由耐心堆砌而成的!耐心意味著要經(jīng)得起眼前的誘惑,意味著要道法自然。耐心不是壓抑,而是修行,成熟是自覺自悟。
◇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向全美學生發(fā)表電視演講說:如果你陷入麻煩,不意味著你就是惹事包,而說明你要做正確的事情;如果你成績差,并不意味著你笨,而僅僅說明你需要花更多時間學習。
◇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電子和計算機工程系主任、2011年新當選的美國工程院院士李澤元說:“一個人做人做事,最重要的是態(tài)度。我能取得一定的成功,與我生長的環(huán)境、背景和遇到的老師都息息相關(guān)。正是從小耳濡目染的中華文化,再加上在美國念博士時導(dǎo)師的影響,為自己日后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chǔ)。
◇讓自己進步的10個習慣:永遠不說不可能;凡事第一反應(yīng)是找方法,不是找借口;養(yǎng)成記錄的習慣,不太依賴腦子;每天出門照鏡子,給自己自信的微笑;每天自我反??;用心傾聽,不打斷別人的話,做個傾聽高手;節(jié)儉,定時存錢;恪守誠信,說到做到;時刻微笑待人處事;開會坐前排。
◇“八小時以外”做文章。據(jù)統(tǒng)計,一年雙休日和節(jié)假日為114天,如每個休息日擠兩個小時學習,一年就是450多個小時;若每天再從業(yè)余時間抽出一小時,一年就是300多個小時。按常規(guī)推算,每天抽出2至3個小時學習,一年就可以成為計算機操作能手,兩年就能完成法律專業(yè)考試,三年就可以學一門外語。
◇社會上浮躁與功利的氣氛遲早會過去,再過10年20年,學術(shù)應(yīng)該也必須回歸本位。到那時候,誰是有準備的人,誰就會脫穎而出。
◇語言文字專家周有光說:興趣是自己產(chǎn)生的,不是外來的;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一個人一定會有某種或某些興趣。必然的興趣同偶然的機會結(jié)合,就能成就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