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陳獨秀從國民黨南京監(jiān)獄中釋放出來。次年,因日本占領了上海、南京等地,他與夫人潘蘭珍避難來到重慶近郊江津縣。在江津縣內(nèi)幾經(jīng)輾轉(zhuǎn),于1939年5月27日,遷居該縣麻柳鄉(xiāng)大戶楊家石墻院,房主楊魯丞祖上系清末拔貢。陳獨秀遷居該處的原因據(jù)說是受楊氏遺族之請,幫助楊氏整理遺著。
陳獨秀夫婦有了一個安身之處,但這里交通不便,消息閉塞。好在石墻院不遠處有個雙石場。雖叫場,實是一個只有兩家草房店面的“幺店子”,只賣煤油、火柴等小宗商品,屬坪下的五舉鄉(xiāng)管轄。這地方又叫雙石橋,是上去麻柳、龍門二鄉(xiāng),下去五舉、瑯山二鄉(xiāng)及到江津縣城的必經(jīng)之地。石墻院到這里只需走20分鐘的山路。陳獨秀在石墻院居住,一邊幫楊家整理遺著,一邊用較多的精力和時間編纂文字音韻學著作《小學識字教本》。一有閑暇,他就散步到雙石場,因為這里可以聽到往返江津縣城的轎夫走卒講外面發(fā)生的故事。
毗鄰這里的龍門鄉(xiāng)螺絲橋有個非常精明的農(nóng)民叫陳相國,當時有40多歲,他由縣城回龍門鄉(xiāng)時,在雙石場歇腳,正碰上散步的陳獨秀,便向他討教,打算在此開家茶館。這一想法得到陳獨秀的贊同。陳獨秀鼓勵他說:“到時我也來你處喝茶?!标愊鄧f干就干。經(jīng)過3個月的籌備,就在雙石場西橋頭修建起了兩間草房,擺起6張小方桌,開起了買“老蔭茶”的行當。這只算是小本生意,只向過往行人賣杯熱茶淡水什么的,開業(yè)一周,生意很清冷,陳相國后悔不該做這一行當。這時,他又碰到了來此散步的陳獨秀,他要陳獨秀給他再出個主意。
陳獨秀建議他搞一個開業(yè)小典禮。于是,陳相國選了一個吉日,放了火炮,舉行了簡單的開館儀式,邀請場上的人到茶館免費喝茶一天。陳獨秀專門為茶館寫了一幅書法作品,形式為條幅。陳相國是讀過幾天私塾的人,將條幅掛在茶館正堂上。陳獨秀書寫的是陶淵明《歸去來辭》中的一段:
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
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jīng)丘。
這條幅筆畫圓轉(zhuǎn)流暢,凝練有力。陳相國掛上后,不幾天就引來不少山鄉(xiāng)老學究前來觀看,小茶館熱鬧了一番。
由江津或重慶等地寄給陳獨秀的信件書報,多投轉(zhuǎn)到雙石場陳相國茶館,陳獨秀隔三差五來茶館,一是喝茶采擷鄉(xiāng)風民俗,二是取回信件書報。小茶館的生意漸漸興隆起來。
(龐國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