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英國大學為例探討了大學國際化的優(yōu)先選項,首先對國際化概念、大學國際化標準進行了概括性的文獻回顧和總結,并結合近年英國大學國際化實證研究項目,總結出大學國際化的優(yōu)先選項,最后重點分析討論了招收國際學生、國際化課程、學生的流動、教師國際化和遠程教學五個方面的大學國際化優(yōu)先選項。
關鍵詞:高等教育;國際化;英國大學
一、引言
關于高等教育國際化問題,中外學者多年來進行了大量的、不同層面的研究,從國際化的概念到國際化的措施,從國家政策層面的分析到具體大學的個案研究,應該說在高等教育國際化以及驅(qū)動國際化的具體措施上,全球的高等教育機構已經(jīng)達成了相當?shù)墓沧R[1-3]。然而,在近幾年全球經(jīng)濟形勢的影響下,美歐各國都在國家不同領域的政策上做了不同程度的調(diào)整。高等教育逐漸變成了一個全球性的市場,所有的國家都試圖吸引來自世界各地最優(yōu)秀的學生。
目前,由于世界各國正處于經(jīng)濟困難和不確定的時期,各國政府需要通過高等教育的全球化來發(fā)展其知識經(jīng)濟,因而可以說日益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受到各國政府的驅(qū)動[4]。對于國際化程度相對滯后的中國高等教育而言,學習、借鑒那些國際化程度高的國家的經(jīng)驗,學習他們在新形勢下的國際化理念及措施很有必要。為此,回顧、了解和總結成功經(jīng)驗很有必要。英國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發(fā)達的國家之一,在與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的競爭中,其高等教育國際化很早就受到了英國政府的重視,現(xiàn)在已具備了較為完善的制度和實施了各種促進教育國際化的措施。因此,對于英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考察有利于更好地了解世界發(fā)達國家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最新趨勢。
二、英國大學國際化的優(yōu)先選項
英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首先受巨大的經(jīng)濟利益所驅(qū)動,因此,英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一直頗受爭議。截至2009年10月,英國大學擁有280760名國際學生(歐盟學生除外)以及125045名歐盟學生[5]。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英國開始運用商業(yè)管理理念來管理高等教育。大學的管理和經(jīng)營逐步從學院式走向經(jīng)營式。英國政府在政策上盡量給予大學自由靈活的辦學空間。以下我們將討論國際化概念及大學國際化標準和大學國際化優(yōu)先選項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國際化概念及大學國際化標準
在國際化和高等教育方面已有大量的文獻研究,特別是對于國際化的概念及定義[6]。但這些研究是必要的,正如德·威特(De Wit)所指出的:“如果國際化變成了可泛指所有一切國際化事物的詞組,那么‘國際化’是毫無意義的。如果要更加準確地理解國際化,一個確切的定義是十分重要的”[7],而每所高校所制定的國際化政策,從根本上來說取決于其對“國際化”這一概念的理解[8],這也會影響到不同大學對于國際化的優(yōu)先選項。
簡·奈特(Jane Knight)對國際化的定義被英國高校的國際化政策文件所廣泛引用,也被英國以外的高校所認可[9]。她將國際化定義為“將國際的、跨文化的或全球性的東西融入高等教育的目的、高等教育的功能和提供高等教育的過程”[10]。本文采用奈特的定義。
德·威特還指出“……如果要對國際化進行評估從而推動高等教育的發(fā)展,那么國際化就需要有其指標”[11]。高校的國際化評估指標也是現(xiàn)在熱點研究課題之一,它在大學實際實施其國際化方案時,起到指導與參考的作用,因而高校會在有限的資源和條件下,優(yōu)先選擇評估指標所涉及領域,來制定其國際化策略。故本文將對英國高校的國際化標準做簡要總結,以期從文獻方面得出英國大學國際化的優(yōu)先選項。
米德爾赫斯特(Middlehurst)教授通過對英國高等教育進行研究,做出了有關英國高校國際化策略的報告。報告總結了英國大學國際化指標所涵蓋的范圍(見表1):
我國學者對于高校國際化的標準在理論上也有所探討。陳學飛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包含了國際化的教育觀念、學生培養(yǎng)目標、課程、人員交流、共享教育資源與合作研究這些方面[12]。王璐等學者歸納了教育觀念、師資隊伍、學生構成、教學過程、辦學條件和信息、辦學和科研、成果交流7項國際化指標[13]。陳昌貴等學者對中國的26所研究型大學的國際化情況進行了調(diào)查,他們采用了戰(zhàn)略規(guī)劃與組織機構、人員構成與交流、教學與科學研究、相關條件與設施以及成果交流5類18個指標。[14]
綜上對比可以看出,英國高校國際化標準與我國的標準在理論研究的層面上有許多相同之處,因為米德爾赫斯特基于對英國大學整體層面的考量,其所做的總結幾乎涵蓋大學國際化的所有方面。正如她所指出的那樣,各高校在具體實施國際化方面會有差異[15]。而英國高校在進行國際化實際工作時優(yōu)先考慮的方面,則對我國高校具有更大的借鑒及學習意義。因此,本文將結合英國大學國際化標準以及近年來英國的兩個實證研究課題為基礎,具體探討英國大學國際化優(yōu)先選項。
(二)大學國際化優(yōu)先選項
約翰·菲爾登(John Fielden)就英國大學國際化實踐問題進行了調(diào)研,調(diào)研對象為6所英國大學,他們是巴斯大學、伯明翰大學、哈珀亞當斯大學學院、納皮爾大學、謝菲爾德哈勒姆大學以及倫敦大學學院[16]。研究結果顯示,這些大學的國際化措施分為兩種類型,一是以大學為中心,其核心目的是提升大學的國際地位;二是以學生為中心,其核心目的是為學生提供成為世界公民的經(jīng)歷[17]。從而可以看出,英國大學在國際化方面優(yōu)先考慮的選項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招收國際學生;開展與海外大學或機構的合作伙伴關系;建立國際化社區(qū),即達到師資國際化和教學課程國際化。
與菲爾登關注的研究課題相似,Nivesjo等對英國1994大學聯(lián)盟①中的大學進行了一系列針對其國際化政策與具體措施的調(diào)查,調(diào)查表明:58%的大學把國際化和全球化列入其高校發(fā)展的重要策略;2%的大學已經(jīng)發(fā)布了實施國際化的相關文件;63%的大學有專門負責國際化的高級管理人員,如主管國際化的副校長等;95%的大學成立了專門的國際化辦公室[18]。為進一步了解這些大學的國際化發(fā)展以及深入理解其國際化措施的優(yōu)先選項,Nivesjo及其同事對聯(lián)盟中的5所大學進行了更為詳細的研究,這5所大學是:埃塞克斯大學、??巳卮髮W、倫敦大學教育學院薩里大學及紐約大學。其在國際化方面優(yōu)先考慮的選項有:提高科研能力;開發(fā)具有國際化吸引力的課程;提升及擴展校際合作,合作領域包括科研、教學及商業(yè)化合作等;提高學生的流動機會;學校教師的國際化;創(chuàng)立及保持與國際校友的關系及網(wǎng)絡。[19]
結合米德爾赫斯特對英國大學國際化的總結以及上述兩個實證研究結果,我們將以優(yōu)先次序,對招收國際學生、國際化課程、學生的流動、教師國際化和遠程教學5個方面的大學國際化優(yōu)先選項逐一進行了分析和討論。
第一, 招收國際學生?!皞鹘y(tǒng)的”國際化政策是以招收國際學生為核心的[20],對于很多英國大學而言,國際學生的招收仍然是當前國際化的重心,國際學生已經(jīng)成為英國大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國際學生既能使校園文化更加多彩和生動,同時也為英國本土學生了解全球市場提供了基本的知識和技能。通過在英國的學習,外國學生能與英國及其他國家建立聯(lián)系,從而有利于他們未來職業(yè)發(fā)展。在英國學習過的學生往往在其未來從事與英國有關系的工作。這些對英國將來在全球政治經(jīng)濟范圍內(nèi)扮演積極活躍的角色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國際學生的招收也為英國大學帶來了巨大的經(jīng)濟效益,為英國的經(jīng)濟作出了貢獻[21]。僅2008年,國際學生的學費和其他開銷,就使得英國高等教育獲得了接近53億英鎊的效益[22]。然而,這也是英國大學國際化備受爭議的焦點之一。大衛(wèi)·埃利奧特(David Elliot)是針對英國政策更關注于高等教育可產(chǎn)生外匯收入的經(jīng)濟效益而不關注于教育真正的需要做出過批評的學者之一[23]。如何平衡高校的教育本質(zhì)與產(chǎn)生合理的經(jīng)濟效益,也是我國大學國際化道路上需要謹慎處理的問題。
Nivesjo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一些很有趣的現(xiàn)象,如1994大學聯(lián)盟的成員將保持與國際校友的關系列為優(yōu)先的國際化措施之一。國際學生為英國的高等教育帶來許多益處,這些大學希望通過保持與畢業(yè)生的聯(lián)系使大學繼續(xù)受益,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校友會慈善捐贈;代表及提高學校聲譽;在學校的招生活動中發(fā)揮作用;支持學生交流項目;通過校友會來保障工作和實習機會;確保產(chǎn)學研一體的活動;通過校友會與校友保持聯(lián)系;擴大學校的宣傳。因此,創(chuàng)立及保持與國際校友的關系及網(wǎng)絡也是一些大學國際化優(yōu)先項之一。[24]
第二, 國際化課程。課程國際化是高等教育國際化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因素,成為當前人們普遍關注的最具“挑戰(zhàn)性”的課題之一。英國學者們對于課程國際化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討。在概念方面,他們認為課程國際化應該包含網(wǎng)絡大學(E-University),本土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海外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 abroad)、世界公民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及跨文化學習等多重概念。[25]
在實際課程內(nèi)容方面,英國教育家認為不僅要開設更多的外語課程或?qū)W習有關其他國家的歷史和地理等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有國際視野的課程體系。尤碧珍在其《歐盟國家高等教育國際化研究》的論文中總結了英國課程國際化的5種方式:一是開設專門的國際教育課程。國際教育要求在國際的框架下講授某種學科,使學生意識到所有國家的相互聯(lián)系及世界共同的普遍性的問題。二是在現(xiàn)有的課程中加入國際性的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緊密關注國際上各學科的最新動向,及時讓學生了解最新研究成果。英國目前已在普通教育核心課程中增加了世界史和外語,在工程、教育和工商管理等領域的教學中也增加了國際方面的內(nèi)容。三是開設注重國際主題的新課程。如曼徹斯特商學院,其課程當中貫穿了以國際化為主題的課程,如國際商務、國際戰(zhàn)備、國際管理戰(zhàn)略等課程。四是地區(qū)性或國別研究的課程,如曼商學院以“歐洲研究”為主題的課程,允許學生花10個星期去研究歐盟各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特點,其中包括去巴黎和布達佩斯等地進行實地考察。五是建立國際交換課程網(wǎng)絡。通過交換課程補充學校教學計劃中未能設置的課程,同時,使學生體驗不同的文化背景[26]。近年來,英國在高校課程的國際化方面有了長足發(fā)展。英國在所有層次和類型的學校里引入“歐洲緯度”②,改革學校的課程教學方法,不斷推廣具有“歐洲緯度”的課程。為滿足國內(nèi)外不同層次的不同需求,英國高等教育課程設置極其豐富,總數(shù)高達42000種。[27]
雖然在課程內(nèi)容方面,英國大學做了積極的改變,但研究者們認為課程國際化意味著“教學方式方法的轉(zhuǎn)變,而非教學內(nèi)容突然的變化”[28]。面對不同文化和背景的國際學生,英國教師首先要改變國際學生,特別是受儒家文化學習方式影響的亞洲學生先入為主的思維習慣,即這些國際學生是被動的學習者,不熟悉英國的學術文化,因而在學術上達不到優(yōu)秀[29][30]。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敢于改變教學方法,給予國際學生更多的指導;也需要注意集合國際學生與本國學生進行統(tǒng)一教學。[31]
第三, 增加學生的流動機會。對于所有1994聯(lián)盟的大學來說,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在學校政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他們一方面加強招收國際學生從而提升英國本土校園的國際化氛圍,使學生不出國門就能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從而具有國際化視野;另一方面鼓勵英國學生出國流動,使學生擁有國際的學習工作經(jīng)驗,從而把學生塑造成為國際化人才。這項措施也促進了學校的交流項目,提高了學生在海外工作的可能性,拓展了學生學習外語的機會等。[32]
第四,教師的國際化是整個學校國際化策略的核心。從全球招聘最優(yōu)秀的教師來服務英國的大學從而提高教學質(zhì)量,這樣才能吸引國際學生。國際化的師資所帶來的國際化視野,也有益于國際化課程的開發(fā)。對于學生而言,國際化的師資能使他們在所學的課程中得到不同的觀點或方法,從而最大限度地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增加學習機會??偠灾瑢W生主體加之科研、教學師資力量的國際化都能有益于學校整體國際化的發(fā)展。[33]
第五,遠程網(wǎng)絡教學。隨著信息通信技術的廣泛應用,學校與學校之間、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之間、不同地區(qū)和國家之間教育的網(wǎng)絡化,都對高等教育的國際化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例如著名的英國開放大學(Open University),目前已形成了更為龐大的教育機構進行遠程教學。目前,英國為了進一步擴大其海外教育出口,2001年,英國高等教育基金理事會(HEFCE)擬定E-University計劃。2002年,英國成立了以終身教育為理念的產(chǎn)業(yè)大學(University for Industry),這是一所沒有校園的大學,學校直接通過網(wǎng)絡系統(tǒng)向在職人員提供培訓和掌握新技能的機會。然而,在大規(guī)模推廣遠程教育的同時,我們必須注意到英國高等教育保持了其遠程教育的質(zhì)量水平,這就有力地提升了公眾對英國大學國際教育質(zhì)量的信心。設立高等教育質(zhì)量保證署(Quality Assurance Agency),英國政府每年采取兩種方法對高校的教育質(zhì)量進行評估[34]。雖然這種制度化及數(shù)字化的評估方式一直備受爭議,但我們可以看出英國謹慎的辦學態(tài)度及監(jiān)控體制,使得英國大學在世界上享有較高的國際聲譽,為英國高校在國際學生市場的拓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35]
三、總結與啟示
本文就大學國際化的問題,以英國大學為例,以國際化概念、大學國際化標準和近年英國兩個實證研究項目為基礎,總結出英國大學國際化的優(yōu)先選項,并就我國高校當前所面臨的實際情況和當下高等教育界關于國際化所熱議的觀點,重點分析并討論了招收國際學生、國際化課程、學生的流動、教師國際化和遠程教學5個方面的大學國際化優(yōu)先選項。
傳統(tǒng)的招收國際學生仍是大學國際化的有效手段,但學校招收國際學生的出發(fā)點有所變化。學校意識到國際學生對于培養(yǎng)本土學生國際視野與成為世界公民的積極作用。國際化課程是高等教育國際化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因素,也最具挑戰(zhàn)性。教學理念的國際化較之課程內(nèi)容的國際化更為重要,也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在學生流動和教師國際化方面,本文主要介紹了英國大學所采取的一系列舉措,學生和教師的流動與國際化有益于學校整體國際化的發(fā)展。最后,本文就遠程網(wǎng)絡教學方法,總結了遠程教學的重要性,并提出對教學質(zhì)量的保證才是遠程教學長遠發(fā)展之本。
我國大學可以根據(jù)各個大學自身的資源和條件,就以上5個方面進行重點發(fā)展與投入,從而逐步成為國際化院校。在國際學生方面,學校在繼續(xù)重視對來華留學生招生的同時也要以培養(yǎng)我國學生成為世界公民為出發(fā)點,為來華留學生和我國學生提供具有國際視野的學習環(huán)境并重視與畢業(yè)的留學生保持積極的聯(lián)系。在課程國際化方面,要結合本國實際需要積極引進國外的一些適用于我國國情的教學內(nèi)容,同時也要注重教師教學方法的開拓創(chuàng)新。繼續(xù)加大和鼓勵我國學生和教師的國際化交流,從而帶動高校整體的國際化發(fā)展。在遠程教學方面,我國高校不論是硬件還是軟件的建設都處在初級階段,但我們應當及早重視教學的質(zhì)量和高起點的實施。綜上所述,我國各高等院校都有各自不同的情況,國際化發(fā)展的程度各異,因而應該結合自身情況對大學國際化優(yōu)先選項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制定確實可行的方案,使得高??焖倏缭绞降匕l(fā)展成為國際化的院校。
注釋:
①1994大學聯(lián)盟:代表了19所英國頂尖的研究教學型大學,旨在推動優(yōu)秀大學的研究和教學。
②歐洲緯度:1990年,英國提出了對“歐洲緯度”的定義,其主要目的是加強學生的歐洲身份,為他們家人到歐洲單一的規(guī)劃和指揮共同經(jīng)濟和社會的發(fā)展作準備,增加學生對歐共體及其成員國的知識,使他們了解英國與這些國家以及歐洲和世界其他國家之間合作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Tsang M, Yu Z.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nd Japan[M]. New York: Center on Chinese Education,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2008.
[2] Altbach F. Globalization and the University: Realities in an Unequal World[M].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Netherlands: Springer, 2006.
[3] Knight J. Internationalization: Concepts, Complexities and Challenges[M].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Netherlands: Springer, 2006.
[4][18][19][21][24][33]Nivesjo S, Winzer R, Brassell L. Strategies and Trends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UK Universities[R]. 1994 Group's Strategic Planning and Resources Policy Group, 2011.
[5] Hesa. Press Release 155 Stud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2009/10[Z]. 2011.
[6][8][9][15] Middlehurst R. Responding to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Agenda: Implications for Institutional Strategy[R]. The Higher Education Academy, 2007.
[7][11]De Wit H.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A Historical, Comparative and Conceptual Analysis[M]. Connecticut: 2002.
[10] Knight J. Internationalization Remodelled: Definition, Approaches, and Rationales[J].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04, 1(8): 5-31.
[12] 陳學飛. 高等教育國際化-跨世紀的大趨勢[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13] 王璐,陳昌貴. 高等學校國際化水平評估指標體系建構[M]. 湖北社會科學,2007.
[14] 陳昌貴,曾滿超,文東茅等. 中國研究型大學國際化調(diào)查及評估指標構建[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9,7(4):116-135.
[16][20]Fielden J. The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Managing International Activities in UK Universities[R]. UK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Unit, 2008.
[17] Fielden J. Global Horizons for UK Students: A Guide for Universities[R]. The Council for Industry and Higher Education, 2007.
[22] UUK. The Impact of Universities on the UK Economy 2009.
[23] Elliot D. United Kingdom, in National Policies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M]. The Hague: The Netherlands Organization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1997.
[25][31]Caruana V, Spurling 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s of UK Higher Education: A Review of Selected Material [R], 2007.
[26] [27] [34] [35]尤碧珍. 歐盟國家高等教育國際化研究——以法、德、英為研究對象[D]. 山東師范大學, 2006.
[28] Shiel C. Managing Diversity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BMAF: Subject Centre Conference[Z]. 2006.
[29] De Vita G. Integration and Independent Learning in a Business Synoptic Module for International Credit Entry Students [J].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2004, 1(9): 69-81.
[30] Morrison J O, Merrick B, Higgs S, et al. Researching the Performance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the UK[J].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2005, 3(30).
[32] Rudzki R E J. The Application of a Strategic Management Model to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J]. Higher Education. 1995, 4(29): 421-441.
編輯:張力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