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奧運精神
如果不是本期封面文章的刊出,我和多數(shù)讀者一樣,也以為“更快更高更強”就是奧運精神,但其實不然。
百年屈辱歷史,“東亞病夫”的蔑稱,一直激勵著中華民族在體育競技場里的斗志,主辦或參與奧林匹克運動會,早就被賦予遠遠超乎體育之外的政治意義。舉國體制不再只是制度的優(yōu)越性,而是制式思維,更是舉國上下的狂熱。
一個大國的崛起,據(jù)說主辦奧運會、世博會是一項“指標”,“指標”倒也實現(xiàn)了,但究竟什么才是奧林匹克精神,很多人卻未必了然。
競技場上如果只有輸贏,那這和動物世界的物競天擇,似乎也就沒多少差別和距離。
真正的奧林匹克精神是“相互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這不正是一個擁有苦難和輝煌歷史的民族,實現(xiàn)大國崛起所不可或缺的精神要素嗎?
——楊錦麟
(資深媒體人、香港衛(wèi)視執(zhí)行臺長)
《追尋奧林匹克真義》
困難的不是一鳴驚人,而是大起大落中步步前行,繼續(xù)攀升,后者顯然更具深度,也更值得尊敬。
——默然的新世界(新浪網(wǎng)友)
民族自豪感根植于我們內心,不是他人可以給予的。體育的魅力,離不開成王敗寇那一刻的精彩和殘酷,但更在于它有塑造人、激勵人的力量。
——請叫我李小明(新浪網(wǎng)友)
《復旦“拒收門”始末》
對二本歧視,對名牌不服,但又無可奈何。大部分人還是削尖腦袋想進去。高等教育普及了,但是大學太過官僚主義、功利了。二本和重本在管理、體制上基本沒有區(qū)別,只是師資和被扶持的差別。
——山西候春利(新浪網(wǎng)友)
作為考插的失敗者,深知考插的艱辛。既然招生簡章上注明了只限第一批次,對考生來說,這個險就不值得冒。但復旦校長信箱言而無信,說話不負責任,完全不把學生的前途當回事,讓人失望。
——Rukia_wjy(新浪網(wǎng)友)
《延參法師 你要我說實話嗎?》
延參法師還沒“紅”之前,就一直關注著他,他偶爾的心靈雞湯確實能撫慰人心。報道很寫實。確實,僧人應該“出世”還是“入世”,本身就是個有爭議的話題。我們的世界在變,僧人的世界也在變。恰巧法師趕上了這個點,所幸的是他是“糊涂和尚”。
——miuerr(新浪網(wǎng)友)
《暴雨襲京》
只能說,北京和世界相隔的真的不僅僅是一條下水道的距離。
——Aileen柒(新浪網(wǎng)友)
很好的一組特別報道,第一篇就已給我們很多啟示。人性之光,是任何東西都遮蓋不了的。
——小樓昨夜(廣州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