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的誕生
紫砂并非是泥,而是一種礦石,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zhèn)開采的紫砂礦品相與產(chǎn)量最高,因此宜興人做紫砂壺就有了得天獨厚的優(yōu)越條件。在這片富饒的江南水鄉(xiāng)上,曾出現(xiàn)過無數(shù)制壺工匠,他們將世代相傳的制壺工藝與自己對茶、壺、文化的理解,融匯于手中紫紅色的礦砂之中,每一次敲打,每一次搓揉都飽含著他們對歷史的崇敬與對先輩們的緬懷。
人間日月短,壺里乾坤長。當紫砂被制成壺,一個關于茶葉,關于泉水,關于人生的故事便隨著裊裊升起的熱氣蔓延開了。茶客們不僅僅是用紫砂壺來飲茶,更是用它來彰顯一種閑適優(yōu)雅的生活狀態(tài)和深厚的文化功底。
紫砂壺,因茶而生,卻因文人而盛。文人和茶,也因為紫砂的出現(xiàn)而聯(lián)系更加緊密。紫砂、文人、茶表面上看似是不穩(wěn)定三角,條分縷析后才看清它們實則是最穩(wěn)定的幾何三角形。而紫砂出江南,只因為江南濃郁的人文氛圍是孕育茶文化最好的土壤。
制作紫砂壺是要看天的。過去的紫砂藝人們由于條件限制,往往選擇春夏兩季制壺。在春夏兩季,江南的空氣中水分含量較高。紫砂坯不會因為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而脫水干裂。在整個塑形的過程中,紫砂藝人要專心致志,一氣呵成。
紫砂坯需要在特制的木臺上敲打成型,每一下敲打看似隨意,但其力道、方向沒有三五年的錘煉是掌握不了的。由于在木臺上敲打,紫砂壺的內(nèi)部會留有天然的木紋,這也是識別紫砂壺的一個重要特征。當你看到正埋頭敲打紫砂坯的工匠時,你會了解到,紫砂壺是有生命的。塑形后的紫砂,再經(jīng)高溫窯燒,便幻化出了凝聚著工匠們心血的紫砂壺。每一把紫砂壺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故事。
名壺賞析
花貨是紫砂壺術語,它不是常見的紫砂壺款型,而是由紫砂藝人經(jīng)過獨特創(chuàng)意而設計出來的精品紫砂壺?;ㄘ浀镊攘κ?,它不為傳統(tǒng)紫砂壺造型所約束,獨特自由,巧妙有趣。一些大師制作的花貨紫砂壺,起拍價達上百萬元。
曲壺就是一把富有傳奇色彩的紫砂花貨工藝佳作。1988年的某天,工藝美術大師張守智在宜興紫砂廠等待前往龍泉青瓷廠的車,不料車壞了,原定早晨四點鐘出發(fā)卻一直沒有動靜。等車的過程中,張守智突然想到了蝸牛,于是產(chǎn)生了曲壺的設計靈感。
曲壺用的是漸開線造型,渾圓的漸開線,從壺口開始,連接提梁,轉至腹部,并通過腹部延伸到壺嘴的主線,將形體結構的各部分融為一個整體,達到面、體、形與空間的和諧,是一件簡練質(zhì)樸、大美無言的曠世杰作。曲壺的制作者——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紫砂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汪寅仙也參加了曲壺的設計,她評價說:“曲壺突破了紫砂壺藝術的傳統(tǒng)規(guī)律,是現(xiàn)代設計理念在傳統(tǒng)紫砂陶藝中的體現(xiàn)和嘗試。整個壺體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壺嘴和提梁內(nèi)部形成的虛空間對比性強,更顯壺體的輪廓美和韻律美?!?/p>
曲壺先后在各個國家展出,成為壺藝愛好者和收藏家青睞的寶物,有日本紫砂愛好者甚至把曲壺圖樣印在了名片上。
把現(xiàn)代造型元素融入到紫砂壺藝術之中,是現(xiàn)代制壺大師們孜孜追求的。神鳥出林壺同樣也是一件傳世之作。神鳥出林壺的壺嘴似鳥頭,壺體以幾條流暢的弧線構成,以鳥兒振翮高飛的姿態(tài)構成提梁,從側面看,似一只昂首翱翔的鳥正搏擊云天,給人無限的遐想空間。將自然界中物體的形態(tài)去粗取精,并進行藝術加工提煉,將之變成高于生活的藝術品,正是紫砂花貨工藝的精髓。
將紫砂壺喚醒
紫砂壺不像一般茶壺那樣,拿來便用。講究的品茶者會將新壺做“開壺”處理,開壺是一種將紫砂喚醒的過程。開壺的做法如下:
一、將壺與壺蓋分開,放置在盛滿水的干凈容器中,容器要足夠大,水要淹沒整個壺。
二、容器中同時放入一些茶葉,放在小火上慢慢煮開,但要小心防止壺與壺蓋或容器壁互相撞擊而造成破損。
三、煮一小時左右,移去火源,讓壺仍靜置在水中,慢慢冷卻,放置一天。
四、次日,取出壺,倒去留在壺內(nèi)的泥沙,用清水洗滌。然后再重復第一、二、三項三次。
五、重復第一、二、三項三次后,取出壺,用熱水小心淋壺洗滌。
經(jīng)過此番處理,壺中的氣孔均已打開,具有透氣不透水的特征,泡出的茶芬芳撲鼻。
編輯 鐘健 124976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