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愛是人心中的最大困惑,也是古往今來一切哲學和宗教的母題。從西方的“柏拉圖之戀”到孔夫子的“發(fā)乎情止乎禮”,從基督博愛到佛教的慈悲,從理學家的天理人欲到近人李澤厚的情本體論,人類既賦予了情愛迷人的期待,也設置了種種防范的套路。但毫無疑問,當下人的情愛困惑一點也不少。在“情”、“愛”、“欲”的關系中,如何把握平衡?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桿難以調節(jié)的秤。
愛的層次
石語:眼下的男女比以前更自由,按說應該容易擁有美滿的愛情才對,可是找到一份真情反而變得更難了。是哪兒出了問題呢?
愚子:長相知,不相疑;不相疑,長相愛;長相愛,終不悔。自古是個很難的問題。當下的人看起來在情感上自由了,但在對情愛的理解上沒有進步,甚至變得更盲目?!扒椤庇珊蝸?“愛”為何物?不是憑著欲望的本能去瞎撞。最重要的是要認識“愛”的層次。
石語:情愛避不開欲望、情感和愛情幾個階段,它們層層遞進又有復雜的糾纏。它們有什么內在關聯?
愚子:古人說,“愛不重,不生娑婆(此世)?!睋Q而言之,只要是人,都有愛人的權利與被愛的渴望。而“愛”起源于感覺器官、被感知的外界事物(如美色)和意識三者相接觸時,對某物某人感受到喜歡,喜歡到強烈的程度,就是“愛”。由“愛”而產生占有的“欲望”,便成了愛欲,但這些都不可能長久。
現在問題多半出在“愛”與“情”這個節(jié)點上。有些動物只要喜歡,產生占有的欲望,就會付諸行動,不考慮后果。而人區(qū)別于動物,很少有單純的不含感情的欲望。但是有了情,還沒到付出和責任的層次,然后要往哪頭走?是退回去,聽從動物式的本能,還是往前走,承擔責任和付出,發(fā)展為愛?走回頭路聽從動物的本能,就找不到真情,只能濫情,瞎折騰。
石語:為什么非要往前走呢?多談幾次戀愛,多經歷幾段感情,有什么不好?
愚子:感情、愛情也是一種能量,也就會造成消耗。就像茶,不能多泡,泡多了無味。雖然有了多次感情,卻沒有一次是有質量的,而且會一次不如一次。再者,人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在感情上投入過多,人生也就一無所成。要想在感情和人生上有所收獲,就要由情走向愛,再把愛情轉化成真情。由低層次的生理本能——欲望,走向進一步的心理感受——感情、愛情,最終走向的精神價值——真情,才是愛情的歸屬。
得到與付出
石語:愛情令人向往,但為何包含這么多的責任?責任起源于何處?
愚子:世間的愛情意味著占有,也就要求承擔。想愛沒關系,無可指摘。但此時人和動物的區(qū)別就出來了,動物只有盲目的感受,人會思想,還要想一個問題:你承擔得起嗎?承擔不了,就不要享受。享受而不承擔,就有了沖突,有了傷害。愛的愉悅極大,傷害也極大。
愛的責任,起源于人是社會生靈,需要按照一定的社會規(guī)則行事。只得到不付出,就會造成傷害。有傷害就會給別人留下陰影,遲早會有反作用。反過來說,相互付出的愛,可以成就很多事情,家庭、事業(yè)、社會發(fā)展,都是從這個根基出發(fā)。
石語:有人說,嫁給一個自己愛的人,不如嫁個愛自己的,可以少付出,多得到。
愚子:這是一句愛的謊言。只享受不付出,無法長久,付出的一方到一定程度就停了,反過來會要求你償還。再說不愛對方,你的享受也不是真享受。很多人不會去穿一件自己沒感覺的衣服,何況是面對一個活生生的人呢?
我們最大的愉悅,并不是來自于得到,而是有能力付出??傁M玫剑瑢嶋H上是因為自己太弱,沒有安全感;付出是一種能力,更有價值感。
石語:愛情總是包含男女相悅,似乎是一場無害的游戲。游戲人生,如果不考慮對別人的傷害,是否也是一種人生選擇?
愚子:愛欲是對現象世界的感受,包含了喜悅。沒有喜悅就不會有情愛,也談不到責任。但從喜歡愉悅開始,責任也相伴而生。因此可以說男女之間有游戲的成分,但很難有全無傷害的游戲。
游戲人生的人,首先要想到對自身的后果。人生沒有付出就無回報。感情的付出,可以看作是一種儲蓄,將來可以支取,這是人類社會的規(guī)則。游戲人生的人,多半是在消耗他既有的一些魅力資源,而不可能有情感的儲蓄。資本用光的一天,他情系何處?
人生隨著年齡增長,生理欲望逐漸萎縮,但情感的需求卻在積累增加。到了晚年,因為他從未付出,也就無人回報。面對無法滿足的情感需求,情何以堪?
石語:中國人歷來重視家庭,譴責“多欲而薄情寡愛”,對家庭價值的損害會怎樣?
愚子:對家庭價值長期的損害,以及個人教化的忽視,都要我們付出代價。感情的責任和權利,需要一個穩(wěn)定的平臺和單元來維系,家庭就是社會穩(wěn)定最重要的單元。家庭解體了,個體教化也無從談起,直接影響到我們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
在金錢主義盛行時,一些家庭徒具外表,實際是利益交換。利益交換很難穩(wěn)定,也沒有維系情感的功能。人的情感只能飄蕩無依,或者沉淪在欲望之中。人看起來是自由的,實際上成了物質和本能的奴隸。
欲望的平衡節(jié)制
石語:建立了穩(wěn)定關系包括家庭,情感也還是需要節(jié)制的吧。把握不好,容易失去自我。
愚子:即使是相互忠誠的伴侶關系,有了家庭,也不意味著完全占有對方的情感和意識。沒有一個人可以完全承擔另一個人。因為完全占有對方帶來的責任,超出了你的承擔能力。需要尋找付出和回報之間的平衡點,叫做中道。中道不能量化,不能斤斤計較。
親情也需要節(jié)制。父愛過度了,女兒可能找不到男朋友。母愛不節(jié)制,兒子會娶不到媳婦,或者婆媳關系不好。發(fā)乎情止乎禮,追求中道,中國哲學在這方面是深有智慧的。
石語:但為什么這種節(jié)制往往會發(fā)展到防范的程度?甚至變成不近人情的禁欲?
愚子:這是由于情感包含的欲望很強大。在人性的貪欲中,愛欲是最強大的,像疾風暴雨不可遏止。它是生理和意識糾纏在一起,牽涉到人之間的關系。相比之下,即使是生存必需的食欲,由于與意念的牽涉比較少,也就沒有那么大的牽引力。
古來圣賢,對于愛欲也沒有充分的自信。明朝陸道威先生說,“色之迷人,如水蕩舟,當牢著舵,自不迷所向?!笨梢娭睦韺W家,也未嘗不知色之可愛與可畏,造出那些看似是禁欲的信條幫助人們把好舵。
實際上,愛欲本身不能否定。眾生皆有情,愛是一種能量,愛是一種動力,一切的感受行動都是從這里出發(fā)的。信仰的任務,是防止欲望控制人的意識,沉淪下墜,退回動物世界。沉淪于欲海中有多么可怕,不負責任的縱欲是享受還是懲罰,我想很多人都有經驗。
石語:人向往愛,哲學家贊揚愛,信仰也歌頌愛。但這種愛似乎超出普通人的層次太遠。
愚子:“愛”是有層次的,由動物本能的愛欲,通過教化轉化到有責任的“情愛”;通過修身養(yǎng)性,將小愛轉化為大愛,即無條件的愛,愛的意識逐層提高,最終可以達到圣賢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