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nèi)博物館收藏研究銅鏡較好的有中國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等,但由于銅鏡存世數(shù)量龐大,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出土了大量精美銅鏡,并流散于民間收藏,而從整體或某些門類的銅鏡來看,民間所藏銅鏡似要超國有博物館收藏的水平。
資深銅鏡研究專家、原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孔祥星早年曾編著過一本《中國銅鏡圖典》,至今他仍深有感觸地說,如果要重修該書,民間收藏豐富而又新見的銅鏡資料必須要編入其中,否則無法重修。近10年來,筆者從浙江、江蘇、北京、陜西等民間藏家那里所看到的珍藏銅鏡,真是讓人驚羨。
這里介紹的銅鏡,是從由浙江省文物局主辦,浙江省博物館、中國銅鏡研究會等單位承辦的“古鏡今照——中國銅鏡研究會成員藏品精粹展”中擷取出的精品。
本次展覽于3月30日至5月30日在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qū)聚珍館展出,其間展出的中國銅鏡研究會成員精粹藏鏡300面(組),時代跨度上起商周,下至清末。
值得注意的是,展出的絕大多數(shù)藏品屬于首次公開面世,一些銅鏡還有證史和補史的作用,是中國古代銅鏡收藏研究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對銅鏡的研究將產(chǎn)生深遠意義。茲從中擷取若干,以饗諸好。
春秋戰(zhàn)國 獸鈕十二龍貝紋鏡
直徑106毫米,厚2毫米,重139克。伏獸鈕,圓素平面鈕座,座外一周渦狀勾連云紋。十二條抽象龍紋為主紋飾,扭曲糾結,首尾難分,地張滿鋪粟紋,最外為一周36枚連續(xù)貝紋,神韻俱佳。
戰(zhàn)國 透雕九龍紋復合鏡
直徑116毫米,厚4毫米,重284克。鏡采用內(nèi)區(qū)九條實芯糾結纏繞的立體蟠螭龍紋飾,以先秦最先進的失蠟工藝鑄制而成。此鏤空復合鏡有映照面包覆紋飾面,俗稱“地包天”,極具藝術觀賞性。
戰(zhàn)國 六山花葉紋鏡
直徑181毫米、厚6毫米、重698克。主體紋飾為六個山字形,作左旋排列,山字形中間一豎直抵鏡緣。六山紋鏡與三山紋鏡是戰(zhàn)國山字紋鏡最為稀少的兩類。
戰(zhàn)國 花葉龍紋鏡
直徑233毫米,厚4毫米,重905克。弦紋鈕,鈕外雙龍盤繞。以四重疊二花葉紋分為四區(qū),每區(qū)飾回首反顧的龍紋各一條,十六內(nèi)向連弧紋緣,地紋為細密的云雷紋。此鏡紋飾內(nèi)容及布局極為少見。
戰(zhàn)國 鏤空鈕蟠龍紋鏡
直徑189毫米,厚5毫米,重474克。此蟠螭紋鏡粗獷豪放,是蟠螭紋鏡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創(chuàng)新求變的反映,鈕呈鏤空狀極為少見,是銅鏡鑄造技術方面的一個重大突破。
西漢 “宜酒食”銘蟠龍瑞獸紋鏡
直徑236毫米,厚11毫米,重963克。雙獸頭鈕,繞鈕兩瑞獸環(huán)繞,頸部與鏡鈕相接。中間圈帶銘文為“大樂富貴得所喜,千秋萬歲宜酒食(魚紋)”。主題紋飾動物造型帶有異域風情,彌足珍貴。
西漢 伏獸鈕十二龍紋草葉鏡
直徑232毫米,厚5毫米,重1024克。伏獸鈕,伏獸四肢伸張有力。獸鈕外弦紋方框與凹面方框之間四方排列銘文“日有熹,宜酒食,長貴富,樂毋事”。十六內(nèi)向連弧紋緣。
漢代 云雷紋圈帶“千秋萬歲”銘文鏡
直徑198毫米,厚8毫米,重1125克。圓鈕高聳,并蒂十二連珠紋鈕座,四帶連珠紋乳座的乳釘及“千秋萬歲”四字銘文相間配列。此類鏡常見“家長貴富”銘文,“千秋萬歲”者極為少見。
漢代 “大泉五十”銘瑞獸博局紋鏡
直徑166毫米,厚5毫米,重700克。四方八極內(nèi)的青龍與鳥頭瑞獸身旁各配置“大泉五十”錢紋一枚?!按笕迨卞X紋框定了鑄鏡時代為新莽,對于銅鏡年代學的劃分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東漢 “尚方佳鏡”銘七乳歌舞升平鏡
直徑188毫米,厚5毫米,重918克。外圈銘文“尚方佳鏡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饑食棗,浮游天下敖四海,徘徊名山采神草,壽敝金石如國保”。“尚方佳鏡”銘為真正尚方官署所制佳器。
漢代 “內(nèi)而光”銘八乳瑞獸紋鏡
直徑189毫米,厚6毫米,重953克。圓鈕,柿蒂紋鈕座。鏡中銘文:“內(nèi)而光,明而青,石華,下之菁,見乃己,佳人情,而長生心中兮”。多乳神獸鏡流行于東漢中晚期,以三乳、八乳的形制最為罕見。
東漢 “敬奉賢良”銘半圓方枚神獸鏡
直徑213毫米,厚4毫米,重1116克。此鏡在方寸之中,用一絲不茍的高浮雕工藝雕塑了神人、瑞獸、天禽共計30余尊,用翻騰飄曳的祥云將五層紋飾有機組合在一起,工藝精湛令人嘆服。
東漢 “神圣并會”銘半圓方枚神獸鎏金鏡
直徑142毫米,厚5毫米,重383克。此鏡紋飾全部鎏金,金質(zhì)厚重,色澤艷麗,頭版頭模,保存相當完美。此鏡鑄制精良,應為王侯貴族所用之物。十一方枚內(nèi)各有二字。
東漢 一龍二虎交媾鏡
直徑122毫米,厚7毫米,重359克。這面鏡子的“口交”紋飾,赤裸裸的表現(xiàn)性意圖的方法令人匪夷所思。其意義不僅是發(fā)現(xiàn)了一種新的紋飾類型,而是擴展了龍虎交媾鏡的研究范疇。
東漢 單龍獻寶鏡
直徑126毫米,厚6毫米,重365克。主紋飾區(qū)獨特之處在于龍雙前肢托起一鼎爐狀容器,內(nèi)置三層六枚饅頭形的供品,似為煉丹鼎爐。龍虎鏡上出現(xiàn)鼎爐狀容器極罕見,體現(xiàn)出它深奧的文化內(nèi)涵。
六朝 四神規(guī)矩紋鏡
直徑163毫米,厚5毫米,重468克。鏡半圓鈕,變形柿蒂紋鈕座,鈕座周圍為方形凹線紋方框,四角相對為四個“V”形紋飾將主紋飾區(qū)劃分為四個區(qū)間。此鏡紋飾過渡時期風格極為明顯。
隋 “花發(fā)無冬夏”銘團花鏡
直徑132毫米,厚9毫米,重405克。鋸齒及雙線凸圈高臺外為一周二十字銘文:“花發(fā)無冬夏,臨臺曉夜明,偏識秦樓意,能照美妝成”。團花鏡流傳至今并不多見,此鏡屬于較小形,更為少見。
唐 葡萄雀鳥花卉紋鏡
直徑115毫米,厚9毫米,重400克。內(nèi)區(qū)為一周繞鈕葡萄藤蔓紋,外區(qū)為八只雀鳥穿梭于葡萄枝蔓之間。此鏡與海獸葡萄鏡當屬一個類型,但是內(nèi)區(qū)卻無海獸,而代以九串連枝葡萄紋飾,尚未見有同類著錄。
唐 方形海獸葡萄鏡
邊長115×115毫米,厚12毫米,重747克。內(nèi)區(qū)四只瑞獸圍繞鏡鈕,攀援、奔跑于葡萄枝蔓之間。外區(qū)分布十二只鴛鴦、喜鵲等禽鳥。如此大尺寸方形、黑漆古、品相完美的海獸葡萄鏡實屬難得。
唐 雙龍紋鏡
直徑122毫米,厚14毫米,重802克。鈕兩側兩條矯健的雙龍騰空而起,版模極其精美。外區(qū)平素無紋,恰與內(nèi)區(qū)細密紋飾形成強烈反差。唐代單龍鏡較多,雙龍少見,內(nèi)外區(qū)疏密相間的布局未見有相似著錄。
唐 海獸葡萄鏡
直徑218毫米,厚15毫米,重2011克。內(nèi)區(qū)高浮雕八只海獸環(huán)繞鏡鈕,在葡萄葉蔓之間攀援嬉戲,姿態(tài)各異。外區(qū)靠中心區(qū)有一圈凸起高臺,高臺上下鑄有小蟲、飛禽與一周同向環(huán)繞的瑞獸。此面銅鏡鑄造極為精致,其造型和布局細致生動,似前所未見。
唐 菱花形狩獵紋鏡
直徑130毫米,厚8毫米,重620克。八出菱花形,伏獸鈕。圍繞鏡鈕浮雕兩騎狩獵者,野獸回頭驚恐之情躍然鏡上。狩獵紋鏡歷來罕見,亦為唐鏡中之大名譽品。
唐 菱花形雙鸞天馬瑞獸紋鏡
直徑205毫米,厚10毫米,重1771克。鏡鈕旁左右各立一只鸞鳥,上下各有一只天馬和天鹿,均同向環(huán)繞鏡鈕飛逐。這些紋飾組合反映了盛唐宮廷歌舞宴樂、鳥獸和鳴、舞馬祝壽等生動場面。
唐 葵花形平緣丹鳳朝陽紋鏡
直徑222毫米,厚5毫米,重1475克。紋飾面不分區(qū)而為一單獨完整畫面,以高浮雕工藝雕塑一只振翅欲飛鸞鳳。此鏡應為盛唐之物,尺寸碩大,存世量極少,彌足珍罕。
唐 葵花形雙鶴仙山祥云紋鏡
直徑208毫米,厚5毫米,重1307克。龜形鈕,荷葉形鈕座。鈕座外兩側采用浮雕工藝刻繪兩只仙鶴,軀體碩大,體態(tài)優(yōu)雅。鈕的上方有二橫一縱三朵祥云飄于空中,下方刻繪一座五峰仙山,坐落在水瀆之中。
唐 “盤龍麗匣”銘交頸瑞獸紋鏡
直徑200毫米,厚12毫米,重1147克,內(nèi)區(qū)每個區(qū)間內(nèi)分別鑄有四組八只鸞鳥瑞獸,瑞獸造型極為獨特。高圈外環(huán)繞一周三十二字銘文:“盤龍麗匣,鳳舞新臺,鸞驚影見,日曜花開。團疑璧轉,月似輪回。端形鑒遠,膽照光來?!贝绥R的紋飾構圖和文字頗為獨特。
唐 八卦符星象紋鏡
直徑265毫米,厚5毫米,重2073克。方鈕,鈕頂上飾符文。主紋飾內(nèi)區(qū)為八卦圖案,中區(qū)飾八個同形符間以三十一字銘文,外區(qū)八組符,其間飾星象紋。此鏡白光薄銹,存世較少,尺寸之大極為罕見。
唐 方形五岳仙山紋鏡
直徑120毫米,厚3毫米,重542克。鈕與鈕座共為一座大山從空中俯視的效果,應為中岳嵩山,此為唐代此類鏡的一個特例。四個方向刻畫其他四座山岳向四角聳立。方形五岳仙山鏡甚為少見,是大名譽品。
五代 婆羅樹紋鏡
直徑135毫米,厚2毫米,重187克。鼻鈕,鈕座為婆羅樹主干。全鏡圖案為一起伏山巒之上生長著一棵枝繁葉茂的婆羅樹。唐五代佛教盛行,此鏡為一重要物證。
宋 “黃帝問道”故事鏡
直徑228毫米,厚6毫米,重1421克。鏡背滿布連山峭巖,鏡鈕下方祥云之上站立三人。鏡鈕左側和右上方有一仙人、一老者坐于石凳之上,下側一童子站于巖石之上翹首遠望。此鏡題材內(nèi)容少見而珍貴。
宋(金) 仕女自畫像紋鏡
直徑220毫米,厚7毫米,重1090克。主題紋飾為庭院樹蔭下一仕女端坐于方凳之上,對面一侍女手捧一碩大的銅鏡對著主婦,貴婦面鏡而自畫像,桌上紙張上隱見一女像。
宋(金) 鏤空工藝雙龍寶鼎鏡
直徑176毫米,厚6毫米,重1027克。鏡鈕兩側雙龍隔鈕對峙,身軀蜿蜒于龍頭上方,一后肢與尾相交,形成一環(huán)形。鏡鈕下方一三足香爐向左右飄拂青煙。鏡紋飾鏤空處竟達11處,十分罕見。
元 特種工藝人物故事鏡
直徑103毫米,厚6毫米,重300克。銀錠鈕,高立緣。主題紋飾為姿態(tài)各異的四人于一處亭臺樓閣間彼此呼應。所有個體紋飾件均為獨立鑄造后粘合于鏡背之上。
明 掐絲琺瑯花卉紋特種工藝鏡
直徑440毫米,厚8毫米。鏡體整體鑄造,銅質(zhì)精密,鏡身厚重,鏡背正中云紋鈕為焊接工藝。背部以松石綠琺瑯料為底色,掐絲琺瑯裝飾葡萄藤葉紋,構圖細膩生動,所填琺瑯彩料古典素雅。
清 “大清乾隆甲辰年制”銘八卦鏡
直徑195毫米,厚13毫米,重2335克。鈕座蓮瓣上有銘:“月清波皎,雪澄河曉”,任一字起始皆可成文。主紋飾區(qū)為八出葫蘆形紋飾,內(nèi)鐫極為精致規(guī)整的館閣體銘文19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