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生于中國近代史上第二次留洋運動的早期油畫,在新中國成立后曾經(jīng)有一段很長的時間處于被邊緣及半遺忘狀態(tài)。今天我們把它作為歷史階段的一個整體來看待,將相關的學術問題和藝術史實研究納入到這個命題之下,或將能夠更加明了客觀地看清它。
《中國收藏》:20世紀早期油畫最為突出的特點有哪些?
劉禮賓:20世紀早期油畫最為明顯的一個特征就是能與中國當時所處的時代,從某種程度上契合。無論是從題材、筆墨還是風格上,這一時期的作品都帶有明顯的中國油畫的某種特征。
業(yè)內有研究認為,由早期油畫,可以牽扯出很多的研究課題,比如說民國時期的美術教育,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課題。早期油畫對于西畫東漸,并不是開端,而是承前啟后的一個關鍵時期。
《中國收藏》:對于以徐悲鴻為首的這些大師的價值,從20世紀早期油畫的學術研究上來說應當如何界定?
劉禮賓:20世紀早期油畫先驅們,不管是留日也好,還是留歐美也罷,多少都懷抱救亡圖存的壯志和悲情,他們考慮的是民族復興的問題,他們在學習油畫的時候注重和西方科學文化之間有一種主觀的能動性,注重油畫對國畫的借鑒意義。這雖然是一種學習的姿態(tài),但至少表示在文化交流上已經(jīng)是對等的姿態(tài),正是因為有著這種價值觀使他們每個人的選擇都基于自然而然的個人主義,沒有被誤導、被強迫。雖然他們熱情地模仿西方,但絕對不是趨炎附勢的姿態(tài);他們懷著一份激情天然地成為現(xiàn)代主義繪畫在中國的第一代人。他們的這種“西學東用”的態(tài)度,也決定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油畫民族化成為學術界高度關注的問題,直到今天還有著諸多爭論。
談到早期油畫先驅,我覺得不能放在這個概念下去一概而論。例如,相比之下,常玉是我個人比較喜歡的一位畫家。但是我反而認為他和我們今天談到的“20世紀早期油畫”關系不大。因為他常年居住在國外,他的作品很純粹,受中國題材和中國文化元素的影響很明顯,然而,他在當時卻較少為大眾所識,直到后來才慢慢被發(fā)掘。他身上有那個時期藝術家的特征共性,但從作品上來看卻與中國當時所處的特殊時代沒有多大聯(lián)系和交集。
除此之外,像關良、衛(wèi)天霖、劉海粟,他們在藝術史上的地位與徐悲鴻、林風眠不相上下,都是屬于開宗立派級別的大師,油畫家的數(shù)量雖不多,但他們作品的價格卻不高。還有一些早期的油畫家?guī)缀醣蝗诉z忘,比如沙耆、李鐵夫、朱士杰、周碧初等人,雖然在技法上,后人已超越了他們,但從整體的藝術修養(yǎng)、對待藝術的態(tài)度、貫注在作品中的思想和時代的關系來說,他們作品的先行意義和藝術價值是應當?shù)玫剿囆g史和藝術品市場肯定的。
《中國收藏》:20世紀早期油畫正因為時代的特殊而顯得特殊,甚至有比較新銳的觀點稱其是中國油畫史的“悲劇”,因為這一期間那些大師的作品都處于青春期,是幼稚的,對此您如何看待?
劉禮賓:曾經(jīng)看到過這樣的觀點,認為我們不應高估早期油畫這份遺產(chǎn),因為他們的才華與實踐既來不及展開、錘煉、發(fā)揚,更不可能自我完成。與同期的美國畫家、俄羅斯畫家、日本畫家相比,他們的作質相對幼稚、脆弱,只有青春期,沒有成熟期。
我不贊成這種的觀點。還是以徐悲鴻先生為例,對于他而言,這一時期恰恰是他創(chuàng)作成熟的時期。你指的幼稚、稚拙,是以什么來比較、衡量呢?看到另一個人比這個人畫得更好,就說這個人稚拙?我想不能這么說。
畢竟,早期油畫先驅這一批能稱之為大師的人,他們都是從西方學成歸來,本身又有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對于中西文化結合、交融,他們做得很地道。在中國油畫短短100年的歷史當中,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考量,早期油畫都可謂是一塊內涵頗深的領域,現(xiàn)在在藝術史的探討中總會出現(xiàn)某些偏激的“誤區(qū)”,要么厚古薄今,要么薄古厚今。對于這個問題我想,如果去看看龐薰先生的作品,或許就不會這么認為了。
《中國收藏》:放眼到世界藝術史當中,早期油畫又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劉禮賓:早期油畫因為時間短,要說它反過來怎么去影響世界油畫藝術還談不上。它和當年美國殖民地時期的油畫有著類似的地方。
而對于整個民國藝術史來說,油畫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這是中國油畫變革的重要時期,對此后中國藝術的影響都非常大。早期油畫的海外歸來派將國外傳統(tǒng)的寫實技法和油畫形式引入中國,主動以這種域外藝術形式表現(xiàn)社會現(xiàn)實。即使這一時期的油畫作品雖然在藝術形式和表現(xiàn)技法方面都還存在諸多不夠完善之處,但對于中國油畫藝術的發(fā)展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功勞。
《中國收藏》:從拍賣市場看,20世紀早期油畫相對“低調”,這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劉禮賓:說實話,我并不認為這個市場有多低調。像徐悲鴻、林風眠、這些大師的作品價格并不低?;蛟S應該這么形容,高價都聚集在這個市場的頂尖部分,中下部的尚待發(fā)掘。
在我看來,打個或許不是很恰當?shù)谋确?,有些時候的高價、天價,有點兒像“造星”的感覺。如果在拍場上低調,通常有兩個原因,要么是對于作者的造詣業(yè)界公認,但很難找到他的作品;要么就是受重視程度不夠高。
另一方面我認為,這種狀態(tài)跟人們的欣賞習慣也有關。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很多人在年輕的時候喜歡油畫,但到了三四十歲往上,出于回歸、認識傳統(tǒng)的因素,往往更加偏愛國畫。而這個年齡段,正是有能力進行收藏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