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婚禮既保留著羌族的民族傳統(tǒng),又融入了許多滿漢婚禮習俗。解放前,岷江上游地區(qū)的羌族盛行指腹婚、娃娃親、買賣親、調(diào)換親等,講究門當戶對。改革開放后,青年男女自由戀愛流行,當?shù)厝朔Q為“耍朋友”,父母一般不加干涉,一旦男女青年相好后,就請家長拜托“紅爺”出面作形式上的說合,但古老的儀式還是要照樣舉行的,因此,古老的婚俗還是較為完整的保留了下來。
待到談婚論嫁時,羌族戀人要經(jīng)過了小定、大定、彩禮、提親等程序。一旦婚期定好,就要準備成親,在舉行婚禮的前幾天,男女雙方各自請寨中的家門、房族、鄰居喝“開籠酒”,即正式邀請各家?guī)兔?。商定每個人負責的事項,并給自家神龕換新衣,徹底清掃房屋。羌族婚禮非常熱鬧,儀式主要進行兩天。第一天為“花夜”。男方辦的叫“男花夜”,女方辦的叫“女花夜”,男的慶祝娶妻,女的歡送出嫁?!芭ㄒ埂睍r,新娘堂屋里燈火通明,中間擺著2張并攏的八仙桌,周圍擺設(shè)條凳,桌上放有咂酒和12盤“干盤子”,即花生、核桃、紅棗、柿子、蘋果、桔子、糖果等,飽含圓滿、吉祥、喜慶之氣。另外還有一些菜肴,十分豐盛。宴后老年人圍坐小圈喝咂酒,男女青年則在室外跳鍋莊直至深夜。第二天是\"正酒\",即娶親的大喜日子。上午,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和喜慶的嗩吶聲中,新娘身著民族盛裝,搭上蓋頭,由自家兄弟背出家門。一段路程后,新娘與家人哭別,在伴娘陪同下步行往新郎家。長長的送親隊伍一路歡歌向新郎加走去。離新郎家一半路程處,新郎的親朋好友早早在這里設(shè)美味食品飲料迎親。食畢再走余下的路程。當迎親和送親的隊伍快到男家時,新郎的姑婆、姑母、姨婆、姨娘早早在大門外等候,她們一手執(zhí)香,一手端酒,給送親的人敬酒。一對新人在男方神龕前一拜祖宗創(chuàng)業(yè)恩,二拜父母養(yǎng)育恩,三拜夫妻偕百老,四拜子孫個個強。再拜來客,幫眾,最后夫妻對拜,新郎揭去新娘的紅蓋頭,雙雙進入洞房。